玉米洞遗址
中国西南地区旧石器时代早期至新石器时代的人类活动遗址,位于重庆市巫山县庙宇镇小营村七社。2019年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务院公布其为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
玉米洞遗址处于巫山山脉,是一个水平型的溶洞。遗址于2004年发现,2011年和2012年经过试掘确定其文化性质,2013年至2017年先后进行了三次考古发掘。玉米洞遗址总面积约1750平方米,由洞穴和旷野组成,洞穴面积大约为1150平方米;旷野为洞口前开阔的区域,面积约600平方米。玉米洞遗址发现两处用火遗迹、大量的石制品及数量众多的动物化石,另有少量打制或局部磨制的骨、角、牙器。已发掘的地层地质年代为中更新世晚期至全新世,距今约30万—0.84万年。
两处用火遗迹时代为旧石器时代晚期至新石器时代早期,均为临时性用火遗迹,形状不规则,边缘界线模糊,灰烬面积小,堆积薄,含有少量烧石、炭屑和烧土,用火遗迹四周没有集中发现石制品和动物化石,堆积中也未见烧骨。这两处用火遗迹使用时间短,结构简单,直接在地面上燃烧,是一种“低投入型”火塘的遗迹。
玉米洞遗址出土的石制品种类和数量均较多。石制品原料种类单一,绝大部分为含硅质石灰岩。石制品以大型和中型居多,少量为巨型和小型。石制品的加工技术主要有摔碰法、锤击法和砸击法;种类以工具为主,有极少的石核、石片及其他石制品。工具类型有刮削器、尖状器、凹缺器、锥钻、雕刻器、矛形器、手镐、砍砸器、原手斧等。
玉米洞遗址出土数量巨大的哺乳动物化石,分为大型哺乳动物和小型哺乳动物两大类,可鉴定的种类有57种,包括猕猴、东方剑齿象、最后斑鬣狗、巴氏大熊猫等。动物群体表现出土典型的大熊猫-剑齿象动物群特征,动物群具备更新世中晚期的时代特点,也反映出当时峡江地区以热带、亚热带森林环境为主的生态景观。
巫山玉米洞遗址是重庆地区发现规模最大的一处洞穴和旷野遗存相结合的史前文化遗址,其时代跨度从距今30万—1万年,涵盖了我国早期现代人起源的关键阶段,填补了川渝地区距今30万—15万年旧石器文化空白,对探索和研究东亚旧石器区域文化的多样性和三峡地区古环境和古人类的技术模式、生业模式、行为模式有重要意义。
国务院部门网站
地方政府网站
部门政府网站
区(县)政府网站
省区市文化旅游系统网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