双桂堂
中国西南地区清代佛教寺庙建筑,位于重庆市梁平区金带镇桂花村。2013年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务院公布其为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
双桂堂由开山祖师破山海明禅师于清顺治十年(1653年)创建。经历代方丈修葺扩建,现占地面积约8万平方米,其中寺庙建筑占地2.7万平方米,寺中园林占地5.5万平方米,是西南著名佛教寺庙之一。现存中轴线古建筑有:关圣殿(山门殿)、弥勒殿、大雄殿、文殊殿(戒堂)、破山塔、观音殿、舍利殿(藏经楼),形成七重殿堂的空间布局模式。
弥勒殿始建于清康熙十二年(1673年),道光二十五年(1845年)形成现状。殿面阔30.3米,进深14.9米,高约10米。呈凹形,两侧有风火墙,系木结构,表面涂生漆。弥勒殿为单檐悬山顶,面阔七间,背面设檐廊,正面当心三间开敞,两侧次间正面设小天井。
大雄宝殿是双桂堂最为重要的殿堂。建于清顺治十年(1653年),经多次重修改建,现存建筑为光绪十八年(1892年)所建。平面面阔五间加周围围廊,两侧山墙设檐廊,有面阔七间的空间效果。平面由前后四列柱组合,形成内外槽的空间布局。大雄宝殿宽24.4米,深14.5米,高20.9米。殿前走道宽3米,殿后中部突出1.77米而呈凸字形,石木结构。殿高20.99米,系三重檐歇山式石木结构建筑。天棚以下均为石构,石柱,条石砌筑山墙及槛墙;天棚以上为木结构抬梁构架的屋顶。屋顶翼角采用嫩戗发戗的构造做法,翼角起翘高。殿内及前后檐廊楹联与石柱整体雕刻而成,山墙和槛墙镌刻碑文铭记。
文殊殿(戒堂)始建于清康熙十二年(1673年),历两次重建修葺,始成现状。系木质结构。殿面阔25.8米,进深13.4米,高15.2米。文殊殿面阔五间加廊檐,当心三间为殿堂,正面供奉文殊菩萨,背面奉达摩。高二层,重檐歇山顶,翼角起翘,屋檐出挑。
破山塔始建于清康熙五年(1666年),开山祖师破山海明圆寂后,由破山的传法弟子、继任方丈云峤印水在寺庙中心地带建造。
舍利殿(藏经楼)始建于清咸丰十年(1860年),历时5年建成。石木砖结构,两层建筑,总高17.8米,底楼用石柱108根,二楼为木柱。藏经楼以正殿和南北两侧配殿组成,构成三合院空间。正殿面阔七间,两侧耳房各两间。明间两列屋顶为抬梁式构架,其余构架均为穿斗式构架。正殿佛殿背光后面外槽空间有石构舍利塔一座,贯穿两层,底层四周封闭。
双桂堂古建筑群殿宇幽深,是一座具有典型巴渝特色、集明清建筑艺术风格而成的佛教寺庙,具有重要的历史价值、艺术价值,为研究中国西南地区清代佛教的发展提供了重要的资料,也为研究西南地区佛教建筑、风俗、历史等提供了重要资料。
国务院部门网站
地方政府网站
部门政府网站
区(县)政府网站
省区市文化旅游系统网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