宝顶山摩崖造像
中国西南地区宋代佛教石窟寺,位于重庆市大足区,包括宝顶山摩崖造像、石门山摩崖造像。1961年,宝顶山摩崖造像公布为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1996年,石门山摩崖造像被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务院公布其为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归入宝顶山摩崖造像。
宝顶山摩崖造像位于重庆市大足区宝顶镇,建于南宋淳熙至淳祐(1174—1252年)年间,历时70余载。以大佛湾为主,包括小佛湾、广大山、龙潭、松林坡等处。大佛湾造像分布在东、南、北三面崖壁上,共有31 幅巨型雕像,除毗卢洞及圆觉洞两个洞窟外,均为摩崖群雕。主要有“护法神”“六道轮回图”“广大宝楼阁”“华严三圣”“千手观音”“释迦涅槃圣迹图”“释迦降生”“孔雀明王经变相”“毗卢道场”“父母恩重经变相”“大方便佛报恩经变相”“观无量寿经变相”“六耗图”“地狱变”“柳本尊行化道场”“十大明王”“圆觉道场”“牧牛道场”等。多数造像中多刻有经文、偈语和颂词等,宛如一幅幅图文并茂的连环图。大佛湾造像具有浓郁的现实生活和特有的蜀乡情趣,为宋代石窟造像代表作之一。
小佛湾位于大佛湾南侧,建于南宋。造像通编9号,存像1000余尊。主要有“经目塔”“父母恩重经变相”“八大明王”“七佛”“地狱变”“柳本尊行化图”等。其中,第1号经目塔为三级方形石塔,塔身刻佛像、卷发人像及佛经目录,塔上有字书不载的稀见字。第7号宋刻“唐柳本尊传碑”,字迹部分可识,相传为赵智凤转刻于此,可考柳本尊轶事。
广大山摩崖造像距大佛湾里许,建于南宋。为华严三圣像,皆半身,居中毗卢佛头戴冠。龙潭摩崖造像距圣寿寺约2公里,下部坐一渔翁,头戴斗笠,侧首仰视。另有观音菩萨等像及残题2则。
松林坡摩崖造像距大佛湾约1公里,为摩崖龛,刻华严三圣像。
宝顶山摩崖造像是南宋时期大型石窟群,以连续雕刻和庞大的群像为特色,场面恢宏,在中国石窟中所仅见的。其题材多样,糅杂了密宗、禅宗和儒家等各种思想,是研究中国雕刻史和宗教思想史的重要资料。
石门山摩崖造像位于重庆市大足区石马镇石门村,开凿于北宋绍圣至南宋绍兴(1094—1151年)年间,是大足石刻的重要组成部分。造像崖面全长73米,崖高3.4~5米。龛窟通编13号,存像250余尊。此外,尚存造像记20件,碑碣、题刻8件,培修记8件及文惟一、文居道、蹇忠进等工匠师镌名。
石门山摩崖造像为佛教和道教合一的造像区,尤以道教造像最具特色。道教造像代表龛窟有第2号、7、11号、13号龛等,主要题材有玉皇、千里眼、顺风耳、五通大帝、东岳大帝、淑明皇后、山王等。佛教造像代表龛窟有第1号、3号、6号、8号、9号龛等,主要题材有药师佛、释迦佛、观音、孔雀明王、诃利帝母等。
石门山摩崖造像或仙或释、或诸鬼神,居于一区,皆玲珑万状,鬼斧神工,精妙绝伦。为研究西南地区宗教、历史、艺术等提供了重要的资料。
宝顶山摩崖造像、石门山摩崖造像皆是大足石刻的重要组成部分。造像规模宏大,内容丰富,题材多样,雕刻技法高超,是佛教艺术中国化、世俗化、生活化的典范,也是儒释道三教融合的重要体现,为研究宋代西南地区宗教、习俗、历史等提供了重要资料。
国务院部门网站
地方政府网站
部门政府网站
区(县)政府网站
省区市文化旅游系统网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