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当前的位置: 首页>走进文旅>游·重庆>重庆文旅资源>重庆文物资源

白鹤梁题刻

日期: 2024-05-07

中国长江上游唐至清代水文刻石,位于重庆市涪陵区。1988年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务院公布其为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

白鹤梁题刻位于涪陵区北长江南岸江中天然石梁上,石梁长1600米,宽约10~15米,与江流平行,地势低矮。题刻排列无序,多依地势,参差不齐,主要分布于中段东端约70米的梁脊上。梁上现存题刻163段,3万多字,以宋代最多,元、明、清各代次之。雕刻石鱼14尾,最大的石鱼为高浮雕,长2.8米,宽0.95米;余均为线刻,长0.3~1米不等。

白鹤梁题刻内容丰富,记载翔实。题刻记载了自唐广德二年(764年)以来历代石鱼出水情况等水文资料及涪陵地区农业丰歉情形,具有重要的历史和科学价值。在163段题刻文字中,与水文有关的共108段,记录了长江涪陵地段1200年间72个年份的枯水资料,为长江水利工程的规划和建设,提供了确切可靠的历史依据。

白鹤梁题刻文字字体多样,风格各异。题刻文字大者每幅约2米见方,小者长、宽不盈尺。字体有楷、行、草、隶、篆诸体,不少刻工精湛、书艺佳妙,其中有黄庭坚、朱熹等名家手笔。白鹤梁题刻保存着宋元以降各派书法家的作品,为中国罕见的“水下碑林”,具有极高的艺术价值。

白鹤梁题刻水文观测客观准确。作为水文观测标志的3尾石鱼中,较清晰的是清康熙二十四年(1685年)重刻的一对雌雄鲤鱼,溯江而游,首尾相连,分别长1.05米和1米,与当地水位标尺零点的海拔高程相差无几,说明石鱼水表具有相当的科学性。

白鹤梁题刻历史悠久、工艺精湛、内容丰富、记载翔实、客观准确,具有极高的艺术价值、历史价值和科学价值。白鹤梁题刻不仅反映了长江水域一千多年的变化,也反映了中国古代人的智慧。随着三峡大坝的落成,白鹤梁题刻没于水中。为了更好地保护和展示白鹤梁题刻文物,2009年白鹤梁水下博物馆正式向公众开放。


扫一扫在手机打开当前页

智能问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