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当前的位置: 首页>走进文旅>游·重庆>重庆文旅资源>重庆文物资源

潼南大佛寺摩崖造像

日期: 2024-05-07

中国西南地区隋代至民国佛教石窟寺,包括崇龛镇千佛寺石窟。2006年,潼南大佛寺摩崖造像被列为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2011年潼南县崇龛镇千佛寺摩崖造像被发现,2013年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务院公布其为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与潼南大佛寺摩崖造像合并。

潼南大佛寺摩崖造像位于重庆市潼南区城西的大佛寺内。大佛寺又称南禅寺、定明院,现存大佛阁、观音殿、玉皇殿、鉴亭。大佛释迦牟尼坐像位于大佛阁内,佛首凿于唐咸通元年(860年)至广明元年(880年),佛身始凿于北宋靖康元年(1126年),成于宋绍兴辛未(1151年),次年春饰金,后三次重装金身。弥勒佛坐像依崖而凿,依山面江,高18.43米,胸围8.35米。佛像高肉髻,施螺髻,面部略长,双眸低视,双唇微张,舌部略露,内着僧祇支,外披双领下垂式袈裟,左肩施环状撘膊,左手扶膝,右手仰掌,平置腹前,跣足,善跏趺坐。佛身各部分比例匀称,衣纹流畅,形态逼真,体态庄严肃穆,双目炯炯传神,气势尤为雄伟。

以大佛为中心,共分布有窟龛131个,年代为隋唐至清代。东岩28龛,西岩103龛,造像题材主要为释、道、儒。9号窟龛应是隋代佛教窟龛,是重庆地区最早的佛教窟龛。

除此之外,在东西长达里许的崖壁上,留有历代骚人墨客书镌的题记、诗歌、碑碣、造像等83则,鎏金楹联镌刻20则,水文题刻5则。

重庆大佛寺摩崖造像开凿时间早,历史悠久,持续时间长,技艺精湛。其中,弥勒佛坐像是三峡地区最大的佛像,是巴蜀地区八大佛之一,体量大,开凿时间长。

千佛寺摩崖造像是重庆地区唐宋、元明时期的摩崖造像,位于重庆市潼南区崇龛镇薛家村1社张家湾(华家沟)北部的小山包上。2011年在修建公路时暴露,考古单位进行了发掘清理。

目前暴露的造像区呈东西走向,坐北朝南,长35米、残高约6米,最低处距地表1.5米,现有窟龛43个,各类造像311身,文字题记或碑刻31则,线刻1例。西、中部区域造像龛分布密集,造像保存较好,时代较为集中,东部造像分散,多数仅存造像龛轮廓。造像龛以长方形为主,另有部分外方内圆拱形龛和零星的拱形、弧形、屋形龛等。铭文大部分为北宋开宝年间令狐家庭开龛的造像记、妆銮记等,最早纪年题记为唐天宝十一年(752年)。千佛寺摩崖造像以晚唐时期为主,其次为北宋时期。主要造像题材有阿弥陀佛五十菩萨、菩提双树、菩提瑞像、天龙八部、飞天、观音菩萨、文殊菩萨、普贤菩萨、地藏菩萨、十六罗汉等。

千佛寺摩崖造像时代较早,造像题材丰富,雕刻精美,保存较好,具有很高的艺术价值和佛教考古价值。其发现丰富了川渝地区石刻造像实物材料,对研究佛教在该区域的传播途径具有重要意义。

潼南区大佛寺摩崖造像和千佛崖摩崖造像均是西南地区优秀的造像艺术作品。大佛寺摩崖造像以大佛体量大闻名,是西南地区少见的大佛之一,是西南地区大型佛教造像艺术的典型代表之一。千佛崖摩崖造像时代早,题材多样,造像艺术极高,是西南地区石刻造像重要的体现。大佛寺摩崖造像和千佛崖摩崖造像的时代主要集中在中晚唐至宋代,这体现了中晚唐至宋代这一时期西南地区佛教艺术的昌盛和造像技艺的发达,这为研究唐宋佛教的发展与传播提供了重要的资料,也为研究唐宋西南的宗教信仰、民风习俗、历史以及工艺美术提供了重要资料。


扫一扫在手机打开当前页

智能问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