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当前的位置: 首页>走进文旅>游·重庆>重庆文旅资源>重庆文物资源

八路军重庆办事处旧址

日期: 2024-05-08

中国共产党在抗日战争时期开展统战工作、推动全民族抗战的主要场所,包括中共代表团驻地旧址、《新华日报》营业部旧址。1961年,八路军重庆办事处旧址被列为了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2001年,中共代表团驻地旧址、《新华日报》营业部旧址被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务院公布为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与八路军重庆办事处旧址合并。

八路军重庆办事处旧址:包括重庆市渝中区红岩村52号(原红岩嘴13号)及中山四路曾家岩50号。1938年10月武汉沦陷,八路军武汉办事处撤销,大部人员相继赴渝,次年1月在原八路军重庆通讯处旧址成立八路军重庆办事处,以周恩来为书记的中共中央南方局也秘密设于办事处内,全面领导中国共产党在国民党统治区的工作。为解决房屋紧张问题又以周恩来私人名义租用了曾家岩50号的大部分房屋作为部分南方局机构的办公地点和住所,对外称周公馆。1939年5月重庆大轰炸,办事处原址被毁,迁至红岩村新址。在此期间,周恩来、董必武、叶剑英、秦邦宪、王若飞、吴玉章、邓颖超等人以中共代表、国民参政员的公开身份先后住在办事处和周公馆,领导南方局工作。1945年8—10月,毛泽东赴渝与国民党和平谈判期间也曾在办事处居住。1946年5月办事处和南方局撤离。吴玉章作为中共代表和中共四川省委继续留驻曾家岩50号,直至1947年3月9日办事处人员全部撤返延安。

中共中央南方局暨八路军驻重庆办事处旧址位于红岩村52号,原系饶国模经营的农场,俗称“刘家花园”。占地面积约14万平方米。办事处大楼由办事处工作人员自行设计、施工改建,1940年秋竣工。楼系砖木结构非对称形两层建筑,利用顶楼作第三层,坐北朝南,楼高17米,共有大小房间43间,建筑面积800平方米。外墙深灰色。底层是办事处机关,二楼为南方局机关和领导办公室兼卧室;机要科及秘密电台设在三层。此外,还有礼堂、托儿所、招待所等。

曾家岩50号原系国民党立法委员陈长衡住宅,为中西式的砖木结构,坐北朝南,左半部二层,右半部三层,建筑面积882平方米。楼紧邻嘉陵江,左右侧为国民党警察派出所和戴笠公馆。当时南方局文化工作委员会、妇女运动委员会、妇女组、文化组、外事组设于此,军事组、党派组也一度设于此。此外,国民政府中央抚恤委员会、难民妇女救国会等在此也租有住房。

1958年,中共中央南方局暨八路军驻重庆办事处旧址与曾家岩50号共同建成红岩革命纪念馆,对公众开放。

中共代表团驻地旧址:位于重庆市渝中区中山三路151号(原263号)。旧址坐西向东,二楼一底,是一幢中西式砖木结构建筑,由四个单元组成,共占地627平方米,建筑面积1241平方米。

旧址建于20世纪40年代,抗战时期原是中国银行的宿舍楼。1945年12月16日,周恩来率中共出席旧政治协商代表团来渝,该楼由国民政府拨给中共代表团使用。中共代表团的周恩来、董必武、王若飞、叶剑英、陆定一、邓颖超、李维汉等同志都曾在此辛勤工作。1946年5月,中共代表团东迁南京,中共代表团驻渝联络处及中共四川省委部分机关在此办公至同年11月。

《新华日报》营业部旧址:位于重庆市渝中区民生路240号。《新华日报》是抗战期间在国民党统治区唯一公开出版的中国共产党的报纸。1938年1月11日,在武汉创刊。武汉失守后,迁至重庆。1939年“五三”“五四”大轰炸,原设在苍坪街和西三街的《新华日报》馆址炸毁。受中共中央南方局的指示,《新华日报》全社人员在化龙桥虎头岩下建起了两排简易的办公室、厂房、八间宿舍及附属设施,并于1939年8月13日在此恢复发行该报。同时,《新华日报》的营业部从报社分离出来,迁至民生路。1947年3月,《新华日报》返回延安。

《新华日报》营业部旧址建于20世纪30年代,原为四川聚兴诚银行修建,1940年至1946年为《新华日报》营业部使用。旧址坐北朝南,为中西式砖木结构。三楼一底,共有房间六间,面阔7.2米,进深9.65米,通高约18米。旧址大门上方和正面墙体上,分别砌挂着由国民党元老于右任题写的醒目的“新华日报”四个大字招牌。底楼为营业部,面积60余平方米。二楼是营业部办公室,营业部的图书科、广告科、发行科和邮购科等部门均在此办公。三楼是《新华日报》社长潘梓年在城内的办公住宿用房和记者临时住房及营业部工作人员、报丁、报童住房。

八路军重庆办事处旧址包含了红岩村52号、曾家岩50号、中共代表团驻地旧址、《新华日报》营业部旧址四个地点,这些地点均是中共中央南方局领导下中国共产党的主要活动场所。在抗战时期,中国共产党在这些活动地点开展了一系列统战工作,推动全民族抗战。除此之外,这些建筑大多是民国时期优秀的建筑,为研究民国时期重庆的建筑形制、布局以及风格提供了重要资料。


扫一扫在手机打开当前页

智能问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