嘉陵江三峡乡村建设旧址群
民国时期西南地区乡村建设运动的旧址建筑群,位于重庆市北碚区朝阳街道、北温泉街道、歇马镇。2013年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务院公布为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
嘉陵江三峡乡村建设是民国时期由卢作孚主导,在北碚实行的一场乡村实现现代化建设运动,目的是创造出一个安宁的环境、有秩序的社会。通过多年的努力,北碚区由一个贫穷落后、社会治安混乱的地区变成了一个社会安定、经济发展、文化教育普及的地区,被称为“北碚现象”,受到中外瞩目。
嘉陵江三峡乡村建设旧址群则是这场运动的硕果,旧址群包括文昌宫、红楼、清凉亭、农庄、磬室、竹楼、柏林楼、数帆楼、晏阳初旧居、梁漱溟旧居10处,除文昌宫外均建于20世纪20年代末至40年代初。
文昌宫位于朝阳街道庙嘴1号,坐南朝东,始建于1644年。主体建为三重殿四合院,抬梁与穿斗式混合结构,青瓦庑殿顶建筑,占地面积1473平方米。1923年峡防团务局成立,设治所于此;1923年到1950年,文昌宫作为卢作孚进行嘉陵江三峡乡村建设的指挥部。
红楼位于朝阳街道公园村26号北碚图书馆内,始建于1932年,主体建筑为两楼一底,顶置阁楼,占地面积499.5平方米,砖木结构,单檐歇山式屋顶,红墙黛瓦, 故名红楼。1932—1939年为兼善中学校舍。兼善中学于1930年创办,是卢作孚“嘉陵江三峡乡村建设”运动中,学校教育建设的重要步骤及成果之一。兼善中学以“兼善天下”为办学宗旨,以培养乡村建设和社会服务人才为目标,对学生实施“实用教育”。
清凉亭位于朝阳街道人民公园内,坐东向西,1935年建,砖木结构,木质地板,红柱绿瓦,占地面积187.3平方米,是原平民公园内保存得最为完整的旧址之一。平民公园1927年开始筹建,是卢作孚乡建运动民众教育中,培养市民“现代集团生活”的重要步骤和成果之一。
农庄位于北温泉街道北温泉公园(原属嘉陵江温泉公园)中心,坐东向西,两楼一底,青砖青瓦,中式硬山顶建筑风格,占地面积120平方米,始建于1927年,次年落成,由军阀陈书农捐建,故名农庄。当年冯玉祥、陶行知来北碚时即下榻于此。嘉陵江温泉公园于1927年开始建设,1948年更名为北温泉公园,是卢作孚推行乡建运动、培养市民“现代集团生活”、实现“乡村现代化” 的又一重要步骤和成果。
磬室位于北温泉街道北温泉公园内,始建于1929年。1937年因国民政府主席林森常来此小住,故更名为主席避暑山庄。磬室为砖木结构,主体建筑占地面积235平方米,一楼一底,临江面均有曲折回廊,青砖青瓦,古典庄重。
竹楼位于北温泉街道北温泉公园内,始建于1936年,占地面积141平方米,建筑面积284平方米,一楼一底,典型中式风格,建材均为竹木,颇具特色。1942年10月,邓少琴在竹楼创办私立北泉图书馆,1949年并入卢作孚创办的北碚图书馆,是卢作孚在推行乡建运动中建立的重要图书馆,时有藏书240485册,基本实现了卢作孚在北碚创办全国闻名图书馆、普及民众教育的夙愿。
柏林楼位于北温泉街道北温泉公园大门左上侧,坐西向东,始建于1935年。建筑主体为砖木结构,二楼一底,小青瓦歇山顶中式建筑,建筑面积601平方米。抗战时期,中国旅行社迁驻后,此楼作为该社的办公区和普通招待所。
数帆楼位于北温泉街道北温泉公园大门右下侧,嘉陵江畔,坐西向东,始建于1930年,1942年重建。建筑为石墙木楼瓦顶结构,占地面积227.48平方米,大小厅室16间,木楼瓦顶、拱形门窗,为西式建筑。抗战时期,中国旅行社迁驻后,此楼作为该社的贵宾招待所,蒋介石、周恩来、董必武等均住过数帆楼,黄炎培、朱德、郭沫若等还在此留名篇佳作。
晏阳初旧居位于歇马镇西南大学实验基地内,始建于1940年,坐北向南,穿斗式砖木结构平房,三合院布局。占地面积700平方米,建筑面积547.8平方米,大小厅室7间。1940年10月,晏阳初在北碚歇马置地35万平方米,兴建校舍、农场等,创办私立中国乡村建设学院,并运用学校、社会、家庭三种教育方式,培养乡村建设人才,旨在实现他以平民教育为中心,推进政治、教育、经济、自卫、卫生和礼俗的乡村整体建设方案。晏阳初(1890—1990年),四川巴中县人,著名的平民教育家。早年先后留学中国香港、美国,获硕士、博士学位。回国后,从事“平民教育”,推动“乡村科学化”模式的乡建运动。
梁漱溟旧居,又名花房子、石房子,位于北温泉街道四川省总工会重庆北温泉疗养所,建于20世纪40年代。旧居坐西向东,一楼一底,占地面积480平方米,大小厅室28间,建筑系石头砌成,坡屋顶,外墙面用黄色颜料特意勾勒出一些凸出墙面的石头轮廓,看上去像开满了金黄色的花朵一样,故名花房子。原为孙元良私家别墅,1949—1950年梁漱溟曾寓居于此。梁漱溟(1893—1988年),原名焕鼎,字寿铭、萧名、漱溟,广西桂林人;著名思想家、教育家、社会活动家和爱国民主人士。20世纪二三十年代,梁漱溟全力提倡并先后在河南、山东等地推行乡村建设运动。抗战爆发后,他在重庆继续进行乡村建设、改造社会实践。
乡村建设运动是中国近代一场持续时间较长,波及范围较广的救国运动,是爱国知识分子为实现国家富强和现代化所推动的一系列重要的社会试验。嘉陵江三峡乡村建设是其中的典型代表,旧址建筑群见证了乡村建设运动的全过程,承载着丰富的历史内涵,具有很高的历史价值。
国务院部门网站
地方政府网站
部门政府网站
区(县)政府网站
省区市文化旅游系统网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