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当前的位置:首页>政务公开>政策解读 > 文字解读

《重庆市文化产业发展“十四五”规划》政策解读

日期:2021-11-05

2021111,重庆市文化和旅游发展委员会正式印发《重庆市文化产业发展“十四五”规划》(以下简称《规划》),现就有关情况解读如下:

一、《规划》起草背景、政策依据

发展文化产业是满足人民多样化、高品位文化需求的重要基础,也是激发文化创造活力、推进文化强市建设的必然要求。“十三五”期间,我市文化产业繁荣发展,2015年至2019年,全市文化产业增加值净增420亿元,达966.88亿元,年均增速超过15%,远高于同期GDP增速;占GDP比重上升0.7个百分点,达4.1%2020年,预计全市文化产业实现增加值969.37亿元,在疫情影响下基本与2019年持平。文化产业在促进全市经济结构调整和动能转换、满足人民精神文化生活新期待等方面发挥了重要作用。

“十四五”时期,是推进建设社会主义文化强国,实现“文化产业成为国民经济支柱性产业”的关键时期,文化产业在稳增长、调结构、促改革方面的作用将进一步彰显。当前我国已转向高质量发展新阶段,供给侧改革不断深化,国内大循环为主体、国内国际双循环相互促进的新发展格局加快形成,乡村振兴、新型城镇化和区域协调发展全面推进。随着创新驱动发展战略的进一步实施,新一轮科技革命和产业变革必将催生大量新产业、新业态和新商业模式的出现,有利于促进文化产业的创新发展。加快发展文化产业,对于服务国家重大战略、转变我市经济增长方式、赋能经济社会发展具有重要意义。重庆是西部重要的国家中心城市和历史文化名城,文化资源丰富,拥有发展文化产业的良好基础条件。在“两点”定位、“两地”“两高”目标和发挥“三个作用”的指引下,“一带一路”、长江经济带、成渝双城经济圈建设、服务业扩大开放综合试点、国际消费中心城市建设等多项国家战略叠加,结合新发展阶段重庆“一区两群”经济社会发展布局,重庆文化产业面临全新的发展机遇。与此同时,当今世界正经历百年未有之大变局,国际环境日趋复杂,新冠疫情影响和外部环境存在诸多不确定性,我市发展不平衡不充分问题仍然比较突出,也给文化产业发展带来了较大挑战。重庆文化产业发展规模还偏小、企业整体实力偏弱、龙头骨干企业数量较少、产业集聚功能不强、政策供给不优、园区基地平台建设有待进一步强化,与推动高质量发展、创造高品质生活的“两高”目标存在一定差距。

面对未来五年重庆文化产业加快发展、实现弯道超车的重要战略机遇期,市文化旅游委充分贯彻落实党的十九届历次全会和市委五届历次全会精神,根据《重庆市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四个五年规划和二〇三五年远景目标纲要》《中共重庆市委市政府关于推动文化产业高质量发展的意见》文化和旅游部颁布的《“十四五”文化产业发展规划》和各级重大部署,编制本规划。

二、《规划》编制过程

为做好“十四五”规划编制工作,市文化旅游委于2019年底委托重庆文化产业(西南大学)研究院承担编制起草工作。起草组在查阅相关政策、资料、数据,并在克服新冠疫情的情况下赴重点区县进行了深入调研,全面梳理了全市文化产业资源禀赋、发展趋势和现实差距,在反复研讨基础上起草完成了初稿。2021年3月,产业发展处组织机关各相关处室、委属各相关单位和重点区县召开了意见征询会,组织市内文化产业专家进行了评审并获通过。随后,产业发展处按照意见征询会和专家评审会意见,结合我委近年来的重点工作部署和各区县正在编制的文化和旅游发展规划等,对规划的文本内容进行了进一步充实和修改,对语言风格进行了统一、规范和提升,力争做到规划有据、衔接有效、目标有度、适度前瞻、执行性强,于2021年9月形成送审稿。最后经市文化旅游委2021年第26次党委会议审议通过,正式印发。

三、主要内容

(一)总体框架

《重庆市文化产业“十四五”发展规划(送审稿)》总共分为五章。第一章为总体要求,主要明确了指导思想、基本原则和主要目标;第二章为构筑新时代文化产业高质量发展新格局,是对市委市政府2019年印发《关于推动文化产业高质量发展的意见》的持续贯彻落实,也是对“一中心四高地”总体目标的具体阐述和布局;第三章为健全开放共融的现代文化产业体系,以开放共融、创新创意为主要理念,不断优化产业结构;第四章为培育繁荣有序的现代文化市场体系,主要是部署文化市场供给与消费;第五章为营造安商利业的文化产业发展环境,从经济政策、金融合作、人才培养、科技创新、服务体系、市场秩序、组织实施7个方面部署了具体任务。

(二)主要目标

首先,提出了到2025年建成“一中心四高地”的愿景目标。其中“一中心”即建成国家文化产业中心城市,是对文化和旅游部《“十四五”文化产业发展规划》中“建设一批具有显著示范效应和带动作用的文化产业中心城市”的贯彻落实。“四高地”即打造数字文化产业创新高地、文化艺术时尚创意高地、文化产业和旅游产业融合发展高地、文化用品装备研发制造高地,紧跟当前文化产业发展趋势,且深入落实文化和旅游部、市委市政府关于数字文化产业、时尚产业、文旅融合和装备产业的战略部署,同时也契合重庆文化产业当前发展实际。其次,在数量指标中,提出了14项核心指标。其中文化产业增加值占GDP比重达4.5%为《重庆市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四个五年规划和二〇三五年远景目标纲要》中的明确要求,并按照该纲要中提出的“重庆地区生产总值年均增长6%左右”的目标,测算出十四五期间文化产业增加值年均增速应达到10%,2025年实现1500亿元的目标(“十三五”期间年均增速为12.6%)。同时,其他各项指标均按照近年来各级工作部署和工作实际设置,并根据2019年、2020年两年指标,综合考虑疫情影响合理测算。

(三)核心举措

一是“建设数字文化产业创新高地”,提出了构建数字文化产业“三级梯队、十四集群”的发展格局。第一梯队为有国家品牌或国家资质,已经形成良好发展基础和高度集聚,需升级打造的两江新区和临空两个百亿级产业集群。第二梯队为以高科技产业园区平台为依托,着眼前瞻性、创新性布局,力争树立全国优势的永川大数据产业园、渝中区电创园、仙桃数据谷、西部科学城4个板块中的数字文化产业集群。第三梯队为各区县以龙头企业、高校、科研院所和文创园区为依托,树立鲜明特色,培育细分行业在西部甚至全国竞争优势的8个产业集群。同时,布局了24个数字文化产业创新发展平台重点项目。二是“建设文化艺术时尚创意高地”,首先在主城都市区提出了“两个中心、三大片区”布局,即重庆国际舞蹈艺术中心、重庆文创产品研发中心、长嘉汇演艺产业集聚区、长江文化艺术湾区、金山文化时尚创艺特区;其次在全市提出了影视艺术、工艺美术、休闲娱乐与时尚生活“全面交融、多点开花”的全新发展体系,即在每个重点领域都布局了多个特色产业集群。同时,布局了47个文化艺术时尚创意重点项目。三是“建设文化产业和旅游产业融合发展高地”,主要根据“一区两群”旅游业规划布局,重点阐释怎样融入文化业态,实现文旅产业融合,该部分的重点项目为总投资5亿元以上,文化底蕴和文化业态较为丰富的文化遗产旅游开发类、文旅综合体和文旅小镇类和乡村文化乐园类项目,共计117个。同时,也提出了打造文旅产业融合发展载体、培育文旅产业融合发展精品、用活文化创意做强旅游品牌3项重点任务,并具体部署了创建融合发展示范区、培育旅游演艺精品、文创旅游商品和品牌文旅活动四项行动。四是“建设文化用品装备研发制造高地”,重点布局了“两集群、两基地”,即特色文化用品产业集群、印刷包装特色产业集群、西部文化和旅游装备制造基地、国家文物保护装备产业基地,并规划6个重点项目。五是“推动文化产业跨区域协调发展”,首先落实巴蜀文化旅游走廊规划,以及文化和旅游部部署,布局了“成渝双城文化产业群”;其次布局了“毗邻地区文化产业合作区”,也是对相关规划在文化产业领域的深化落实。

(四)“十四五”重点任务

一是壮大产业规模,优化产业结构。2025年,文化产业增加值突破1500亿元,五年年均增速超过同期全市GDP年均增速,GDP占比超过4.5%新型文化业态更加丰富,数字化、网络化、智能化特征更加明显,数字文化产业对全市文化产业增加值的贡献率达60%以上。二是优化产业布局更趋合理,推动区域协作。结合“一区两群”发展定位,建设一批具有显著示范效应和带动作用的文化产业特色集群;以国家区域合作战略布局为重点,建设与周边省市机制成熟、高效协作的区域文化产业合作区创建1个国家文化产业和旅游产业融合发展示范区。三是改善发展环境,健全产业体系。文化体制改革不断深化,“放管服”改革深入推进,产业政策不断创新优化,文化资源、土地、科技、金融、产权、人才、信息、数据等要素资源市场化配给机制更加完善。努力打造一批国家文化与金融合作示范区、文化和旅游金融服务中心、文旅特色支行;努力创建一批国家对外文化贸易基地、国家文化和科技融合示范基地;汇聚一大批文化产业高层次人才。四是培育市场主体蓬勃发展,提升质量效益。2025年,文化产业市场主体超过15万家,规上(限上)文化企业超过1200家,国家级文化产业示范基地达15个,市级文化产业示范基地达120培育1-2主板上市企业,培育一批“独角兽”企业、“瞪羚企业和细分行业“隐形冠军”企业;国家级文化产业示范园区达2个,市级文化产业示范园区达40个。五是丰富产品供给,繁荣消费市场。推进建设100个文化产业重点项目,支持实施一批国际合作项目。加快发展一批数字化、沉浸式文旅消费新场景,培育3个精品旅游演艺项目,建设80个乡村文化乐园。培育国家文化和旅游消费示范城市3个、区域文化和旅游消费中心城市3个、国家级夜间文旅消费集聚区10个;居民人均文化娱乐消费支出占居民人均消费支出的比重达4.5%




政策原文:

重庆市文化产业发展“十四五”规划

扫一扫在手机打开当前页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