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索引号 ] | 11500000MB19069553/2024-00248 | [ 发文字号 ] | 渝文旅函字〔2024〕142号 |
[ 主题分类 ] | 文化旅游 | [ 体裁分类 ] | 人大建议办理 |
[ 发布机构 ] | 市文化旅游委 | ||
[ 成文日期 ] | 2024-06-03 | [ 发布日期 ] | 2024-06-28 |
[ 索引号 ] | 11500000MB19069553/2024-00248 |
[ 发文字号 ] | 渝文旅函字〔2024〕142号 |
[ 主题分类 ] | 文化旅游 |
[ 体裁分类 ] | 人大建议办理 |
[ 发布机构 ] | 市文化旅游委 |
[ 发布日期 ] | 2024-06-28 |
[ 成文日期 ] | 2024-06-03 |
重庆市文化和旅游发展委员会关于市六届人大二次会议第0214号建议的答复函
A
同意公开
渝文旅函字〔2024〕142号
重庆市文化和旅游发展委员会
关于市六届人大二次会议第0214号建议的答复函
印旭代表:
你提出的《关于加快推进巴蜀文化旅游走廊建设的建议》(第0214号)收悉。经与市发展改革委、市教委、市交通运输委等部门共同研究办理,现答复如下:
一、基本情况
推动成渝地区双城经济圈建设,是习近平总书记亲自谋划、亲自部署、亲自推动的国家重大区域发展战略,是构建新发展格局的重大举措。近年来,我委紧紧围绕服务成渝地区双城经济圈建设“一号工程”,深入贯彻落实《巴蜀文化旅游走廊建设规划》,深化川渝协作,强化部门协同,加强市区(县)联动,持续推动巴蜀文化旅游走廊建设走深走实,加快打造具有国际范、中国味、巴蜀韵的世界级休闲旅游胜地。
二、已开展的工作
在市委、市政府坚强领导下,我委加大向上工作对接力度,争取国家相关部委支持,市级层面加强与市发展改革委、市教委、市交通运输委等部门协作,推动巴蜀文化旅游走廊建设取得积极进展。
(一)强化重大政策。川渝两地政府联合国家有关部委编制出台《巴蜀文化旅游走廊建设规划》,明确了“双核驱动、三带引领、七区联动、多线连通”空间布局,为推动巴蜀文化旅游走廊建设提供遵循。先后印发实施《重庆市贯彻落实〈巴蜀文化旅游走廊建设规划〉实施方案》《巴蜀文化旅游走廊建设工程十项行动计划》,全力推动规划落实。
(二)深化川渝联动。川渝两地文旅部门联合成立巴蜀文化旅游走廊建设专项工作组,每年组织召开联席会议2次,共同制定年度计划,协同落实工作任务,形成了有效的联动机制。川渝联合制定《文化和旅游区域协同发展改革创新试验区建设方案》,并经充分论证、反复修改,正按程序报文化和旅游部。
(三)推动重大项目。加强文化旅游重大项目引领,纳入成渝地区双城经济圈建设重大项目14个,其中重庆单独实施项目7个,计划总投资356.79亿元,2023年完成投资40.97亿元,累计完成投资63.90亿元;川渝联动实施项目7个,其中我市计划总投资258.55亿元,2023年完成投资20.7亿元,累计完成投资105.90亿元,有力支撑文化旅游发展。
(四)夯实重大平台。整合川渝优质文旅产品,启动“百万职工游巴蜀”活动,“巴蜀文旅年票”发行覆盖近30万职工,带动出游近100万人次,拉动消费近10亿元。开展“川渝好风光—巴蜀文旅新发现”全媒体行动,共同唱响川渝文旅“好声音”。
三、下一步工作打算
围绕你提出的建议,结合巴蜀文化旅游走廊建设今年重点工作任务,下一步,我们将会同市级有关部门,着力推动以下工作。
(一)真抓实干加快规划落地。认真贯彻落实《成渝地区双城经济圈建设规划纲要》,加力推动《巴蜀文化旅游走廊建设规划》各项任务见实效。重点围绕巴蜀文化旅游走廊规划空间布局,推动成渝古道文化旅游带联动发展,支持资阳大足文旅融合示范区建设,推动川渝毗邻地区功能平台文旅协作发展。加快推动《文化和旅区域协同发展改革创新试验区建设方案》获批,加快形成标志性成果。
(二)深入推进双圈文物保护利用。全力推动《全面深化成渝地区双城经济圈文物保护利用战略合作协议》。推动出台《川渝石窟寺国家遗址公园建设规划》。深入推进“考古中国”重大项目—“川渝地区巴蜀文明进程研究”,推进川渝石窟寺国家遗址公园建设,推进巴蜀文化遗址考古调查、研究与发掘,共同建设成渝古道区域性文物主题游径。
(三)深入实施景区品质提升工程。围绕建设“世界级休闲旅游胜地”目标任务,提升现有国家级旅游休闲街区建设质量,推进创建一批市级以上旅游休闲街区,打造一批彰显三峡特色和民族风情的特色街区和古镇(古街)。支持现有5A级旅游景区提升建设世界级旅游景区,支持巫山巫峡·神女景区、合川钓鱼城景区等创建国家5A级旅游景区。支持缙云山-北温泉、石柱黄水、万盛黑山等市级旅游度假区创建国家级旅游度假区,大力发展休闲度假旅游,引导休闲度假业态集聚化发展。立足文化旅游资源禀赋,打造一批有特色、有品位的新型公共文化空间。协同各相关市级部门加强文旅市场等监管,维护好全市文化和旅游市场秩序。
(四)提升旅游交通综合保障能力。一是加快建设江北国际机场T3B航站楼及第四跑道工程,着力提升国际航空门户枢纽能级,打造成渝世界级机场群。二是加快建设成渝中线等6条高铁,开工建设渝宜高铁,2024年建成渝昆高铁川渝段,实现30分钟到泸州、1小时到宜宾,高铁在建规模突破1000公里、通车里程突破1100公里。三是加快建设渝遂高速北碚至铜梁段扩能、渝武高速复线等高速公路,新开工成渝高速加宽等高速公路,积极推进沿江高速南线等前期工作,力争“十四五”启动建设。四是大力发展长江三峡旅游、两江游和城市观光游,加快畅通嘉陵江、乌江、涪江等高等级航道,提档升级旅游客运码头,提升运输服务品质,鼓励水路观光旅游业发展,带动沿江经济社会发展。有力支撑巴蜀文化旅游走廊建设。
(五)拓展文旅人才培养渠道。鼓励支持文化旅游单位开展国际国内交流培训项目,通过组织系统内高层次人才参加国际国内学术交流活动、引进国际国内知名专家来渝讲座培训、开展“师带徒”结对指导活动等,举办各类文旅职业技能竞赛,持续拓展人才培养渠道。从荣誉表彰、福利待遇、考核激励等方面入手,不断优化人才工作保障措施。积极深化职称制度改革,完成艺术、图书资料、群众文化专业职称申报条件修订,形成设置合理、覆盖广泛、评价科学、管理规范的专业技术人员职称申报评价制度。
此复函已经我委冉华章主任审签。对以上答复,你有什么意见,请填写在回执上寄给我们,以便进一步改进工作。并通过人大代表全渝通应用“代表议案建议功能模块”进行评价。
重庆市文化和旅游发展委员会
2024年6月3日
联系人:杨庆嘉
联系电话:67705258
邮编:401123
国务院部门网站
地方政府网站
部门政府网站
区(县)政府网站
省区市文化旅游系统网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