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当前的位置: 首页>政务公开>建议提案办理>人大建议办理
[ 索引号 ] 11500000MB19069553/2025-00201 [ 发文字号 ] 渝文旅函字〔2025〕228号
[ 主题分类 ] 文化旅游 [ 体裁分类 ] 人大建议办理
[ 发布机构 ] 市文化旅游委
[ 成文日期 ] 2025-07-10 [ 发布日期 ] 2025-07-10
[ 索引号 ] 11500000MB19069553/2025-00201
[ 发文字号 ] 渝文旅函字〔2025〕228号
[ 主题分类 ] 文化旅游
[ 体裁分类 ] 人大建议办理
[ 发布机构 ] 市文化旅游委
[ 发布日期 ] 2025-07-10
[ 成文日期 ] 2025-07-10

重庆市文化和旅游发展委员会关于市六届人大三次会议第0752号建议办理情况的答复函

A

同意公开

渝文旅函字〔2025〕228号

重庆市文化和旅游发展委员会

关于市六届人大三次会议第0752号

建议办理情况的答复函

刘璐妍代表:

您提出的《关于加强文化演出市场乱象治理的建议》已收悉。经与市委网信办、市公安局、市市场监管局共同研究办理,现将办理情况答复如下:

一、基本情况

近年来,随着重庆文旅融合战略的深入推进,文化演出市场呈现蓬勃生机。据统计,2024年全市共举办营业性演出6.6万场次,同比增长37.5%,其中5000人以上大型营业性演出79场,同比增长14.5%,观演人数达141.72万人次,票房收入约11.85亿元,带动交通、住宿、餐饮等文旅综合消费约81.17亿元(按文化和旅游部最新测算口径:带动消费6.85倍),形成“一场演出激活一条产业链”的良性效应。演唱会、音乐节、沉浸式戏剧等多元业态百花齐放,不仅丰富了市民精神文化生活,更成为拉动文旅消费的重要引擎。

二、已开展的工作

针对市场乱象,市文化旅游委以“规范市场秩序、保障消费权益、优化行业业态”为目标,协同公安、市场监管、网信等部门,逐步构建起“前端预防—中端监管—后端整治”的全链条治理模式。

(一)以实名制为抓手,筑牢票务公平防线

严格执行实名购票与入场制度。在大型演唱会、音乐节等活动中,全面落实“实名购票+实名入场”制度,通过人、证、票三合一核验压缩黄牛操作空间。联合公安、市场监管等部门开展演出票务专项整治,对演出门票实施源头管控,及时依法处置票务黄牛,形成整治监管合力。2024年在某头部歌手重庆站演唱会中,通过动态核验技术拦截异常购票账号千余个,拦截率达92%,从源头减少非正常渠道票源流出。强化票务公开透明,坚持演出开票前对主办方、举办方、票务方进行集中约谈,督促演出举办单位面向市场公开销售的门票数量不得低于核准观众数量的85%。建立阶梯退票机制,督促演出举办单位与票务平台共同建立阶梯退票规则,明确“无理由退票”与“违约金”时间条款,同时要求票务平台在购票页面设置弹窗提示,提醒消费者阅读并确认退票规则后方可下单,确保退改政策透明可查、公平合理,既保障消费者合法权益,又遏制恶意退票扰乱市场秩序。

(二)以技术为支撑,加大监管查处力度

对营业性演出场馆实行分级分类管理,制定印发《营业性演出分级分类监管措施(试行)》,完善执法监管制度,消除管理盲区。在场馆运营中引入智能监测设备,通过声纹识别、红外感知等技术手段,实时捕捉盗录行为。2024年某艺人重庆演唱会期间,现场查处非法摄录设备20余台,并对违规观众进行警示教育。2024年,市文化综合执法总队核查演出类线索101条,督办演出类线索5条,办理演出类案件5件,罚款11万余元。线上则与主流社交平台建立快速响应机制,对盗播链接实施“发现即下架”处理,全年清理侵权内容近万条。持续加大对网络水军打击力度,严肃查处网络水军组织招募、推广引流、刷量控评等问题,联合查处“企营营”协调关闭、下架网站平台400余家,督促重点平台清理违法违规信息482万条,处置账号和商家店铺239万个、群组5.2万个,整治工作取得明显成效。

(三)以共治为路径,涵养理性消费文化

加强饭圈乱象整治,严格落实中央网信办十项措施要求,切实维护良好网络文娱生态。网信、宣传、公安、文旅、广电等多部门加强协调联动,建立常态化工作机制,有效督促网站平台、相关机构切实加强“饭圈”群体线上线下行为的管理,持续加强大型文艺演出活动网上巡查工作,坚决防范发生重大网络安全和舆情事故。加强警示宣教引导,市文化旅游委联合市教委开展“理性追星进校园”活动,通过真实案例剖析网贷追星、借贷购票等风险,覆盖学生群体超10万人次。市市场监督管理局通过官方微信公众号、官方微博发布推文提醒消费者从官方渠道购买门票、谨防诈骗,浏览、转发、点赞上万余次。优化供给结构,鼓励演出单位增设学生票、公益票等惠民选项,并推出“文旅消费一卡通”,整合演出门票、交通住宿等优惠资源,降低市民观演成本。扶持本土音乐人创作展演,打造小而精的惠民演出品牌,以多元优质内容分流头部演出市场压力。

三、下一步工作打算

立足当前治理成效,我委将协同相关部门围绕“制度创新、技术赋能、生态培育”三大主线,持续提升行业规范化水平。

(一)推动制度设计精细化

一是强化信用约束机制。建立演出单位信用评价体系,对存在虚假宣传、捂票囤票等失信行为的主体实施信用管理,限制其参与政府文旅项目采购,定期通过“信用重庆”平台公示违规信息。二是强化内容审核机制。建立分级分类审核制度,对演出直播、短视频等内容进行监测,重点排查低俗色情、封建迷信、虚假宣传等违规信息,运用AI识别、关键词过滤等技术提升审核效率。三是强化部门协同机制。针对热门演唱会门票一票难求的现实问题,紧紧抓住票务营销这个重点环节,联合公安、市场监管等部门开展票务专项整治,严厉打击炒票、倒票、屯票行为。建立跨部门信息共享机制,加大对利用网络进行违法演出经营、传播不良信息的行为实施联合惩戒。

(二)加速监管手段数字化

紧紧抓住数字重庆建设契机,进一步压实属地监管责任和演出经营单位主体责任,会同市发展改革委等部门积极推进“信用+文旅创建”场景应用。督导票务平台,探索运用区块链技术实现票务流转全程可追溯,确保“一票一源头、一转一留痕”。在场馆安检环节引入AI行为识别系统,通过大数据分析锁定黄牛聚集、现场倒票等异常动态,提升执法精准度。针对线上侵权新形式,联合技术企业探索研发数字水印、直播流量监测等工具,构建“预防—发现—取证—处置”的全链条版权保护闭环。利用大数据科技手段,分析追踪异常流量和违规账号,建立黑灰产特征库,对多次违规的平台和账号实施限流、封禁等处置措施。

(三)促进市场业态多元化

探索建立大型营业性演出奖补措施,吸引更多优质演出资源来渝演出,不断繁荣我市演出市场,提升重庆文化知名度和美誉度,丰富市民精神文化生活。加大对新业态扶持力度,鼓励各区县出台相关政策,支持小剧场话剧、非遗展演等特色项目,推动形成“大众市场与细分领域并存”的供给格局。深化“演出+文旅”融合,发挥好《1949》等大型沉浸式演艺示范带动作用,在洪崖洞、磁器口等热门景区策划主题演艺活动,开发沉浸式文旅消费场景。建立公众监督激励机制,进一步畅通12345政务服务热线,鼓励市民举报违法违规线索,对查证属实的给予奖励,凝聚全社会共建共治合力,促进市场多元化健康有序发展。

文化演出市场的健康发展,关乎城市人文品质,更关乎群众文化获得感。我委将充分吸纳您的建议,以更严密的制度、更科学的监管,持续净化市场环境,让优质文化产品“飞入寻常百姓家”,为重庆建设国际消费中心城市注入文化动能。

此答复函已经高琳主任审签。对以上答复您有什么意见,请及时通过人大代表全渝通应用代表建议场景进行评价。

                       重庆市文化和旅游发展委员会

                             2025年4月25日

联 系 人:王青松

联系电话:63235072

邮政编码:401123


扫一扫在手机打开当前页

智能问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