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当前的位置: 首页>政务公开>建议提案办理>人大建议办理
[ 索引号 ] 11500000MB19069553/2025-00221 [ 发文字号 ] 渝文旅函字〔2025〕172号
[ 主题分类 ] 文化旅游 [ 体裁分类 ] 人大建议办理
[ 发布机构 ] 市文化旅游委
[ 成文日期 ] 2025-04-10 [ 发布日期 ] 2025-07-10
[ 索引号 ] 11500000MB19069553/2025-00221
[ 发文字号 ] 渝文旅函字〔2025〕172号
[ 主题分类 ] 文化旅游
[ 体裁分类 ] 人大建议办理
[ 发布机构 ] 市文化旅游委
[ 发布日期 ] 2025-07-10
[ 成文日期 ] 2025-04-10

重庆市文化和旅游发展委员会关于市六届人大三次会议第0360号代表建议办理情况的答复函

A

同意公开

渝文旅函字〔2025〕172号

重庆市文化和旅游发展委员会

关于市六届人大三次会议第0360号代表

建议办理情况的答复函

杨红丽代表:

您提出的《关于加强荔枝道涪陵段保护利用的建议》(第0360号)收悉。经与涪陵区政府共同研究办理,开展荔枝道涪陵段的价值研究、开展遗产专项调查和考古发掘、提高荔枝道涪陵段展示利用水平等事项均已采纳。现将办理情况答复如下。

一、关于“开展荔枝道涪陵段的价值研究”事项

蜀道包括翻越秦岭的4条川陕北道(即故道、褒斜道、傥骆道和子午道),翻越巴山的3条川陕南道(即金牛道、米仓道和荔枝道),以及翻越陇山的陇蜀古道(即祁山道及相关支线),涉及陕西、四川、甘肃、重庆四省(市),是中国现存相对保存较好且具有代表性的古代国家路网遗存。荔枝道是川陕南道中最东段,迄今已有2000余年历史,主要位于重庆境内。其发轫于东周,发展于秦汉,全盛于唐宋,延续于元明清,宋以后形成“水陆两程”“两干三支”格局。西线为陆路,南起乌江与长江交汇处,途经重庆涪陵、长寿、垫江、梁平,至四川达州;东线初起于水路,沿长江过重庆丰都、石柱抵万州,再取陆路至四川达州,尔后两线合一,过四川汉源、陕西汉中,再沿子午道抵西安。全线贯通川东岭谷、秦巴山脉、汉中谷地及关中平原,全长约1000公里,为蜀道各线最短,对古代中国政治、地理、经济和文化都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市文化旅游委认真贯彻市委主要领导关于加强文物保护的工作指示,严格按照市政府主要领导“推动荔枝道纳入古蜀道保护范畴”的具体要求,坚持保护第一,挖掘文化内涵,深化系统研究,扎实推进蜀道(重庆段)保护利用工作。市委、市政府分管领导分别就蜀道(重庆段)申遗和文旅产业发展、加强考古研究和保护利用作出明确批示要求。市人大常委会在巴蜀文化旅游走廊专题调研中把蜀道保护利用作为重要内容。市政协召开联合协商会,发布《川陕渝地方政协推进荔枝道申遗及沿线文旅产业协同发展倡议书》。2023年12月,会同四川、陕西、甘肃三省考古单位共同完成《考古中国:蜀道工作计划(2024—2028年)》,并获国家文物局批复同意。联合四川、陕西、甘肃共同编制《蜀道保护利用工作实施方案》,启动《蜀道(重庆段)保护利用规划》编制,强化多学科合作,开展综合性研究,力争形成一批具有影响力的考古研究成果,为蜀道(重庆段)保护利用工作提供更多考古实物支撑。结合正在开展的第四次全国文物普查,由四省(市)考古单位牵头,进一步摸清资源底数,形成蜀道线性文化遗产资源名录,及时将重要新发现纳入名录,逐步提升蜀道文物资源保护级别。2024年12月,国家文物局作出批复,同意将蜀道(重庆段)列入新一批《中国世界文化遗产预备名单》。

二、关于“开展遗产专项调查和考古发掘”事项

2024年9月,市文物考古研究院编制了《蜀道(荔枝道)考古专项调查工作方案》,牵头实施对蜀道(荔枝道)的考古专项调查工作。目前,已发现各级古道124段,自重庆涪陵高坎子延伸至四川宣汉、万源交界处,总里程约229.45公里。其中,有一级、二级、三级古道12段、27段、85段,里程分别约为4.55公里、18.32公里、206.58公里。涪陵段由涪陵城区过长江,经江北街道、百胜镇出涪陵至长寿、垫江,全长约26.8公里,仍有古道地表遗存共计四段,总计12.5公里。调查表明,现存不可移动文物196处、古树名木40株,在多个关键节点发现唐宋时期的新宁县城、万岁县城、新浦县城、清水县城、温山县城等重要遗址。推进《考古中国:蜀道工作计划(2024—2028年)》中重庆段考古工作实施,实施长寿温山县城遗址考古工作,对垫江分州城、严家场、树坝场,长寿仁和场、团山堡、葛兰场等区域开展考古调查、勘探工作,取得重要收获。结合历史地理文献研究,初步确定唐至北宋早期的温山县治位于今垫江分州古城,北宋熙宁年间(公元1068—1077年)温山县改县为镇,移治长寿仁和场。设立古地图数据校准、荔枝道历史交通地理文献、唐宋时期县级行政区与蜀道变迁互动研究等系列课题研究,发布《蜀道方志集成·荔枝道卷》等一批研究成果。2024年,涪陵区配合市文物考古研究院开展境内蜀道专项考古调查,共计发现历史文化遗存157处,类别包括古道路、古桥梁、古建筑、古遗址、古树、古庙、古井、墓葬、遗址等,时代多为明、清延续至近代,不断丰富蜀道(重庆段)历史文化内涵。

三、关于“提高荔枝道涪陵段展示利用水平”事项

近年来,累计投入文物保护资金近8000万元,实施蜀道(重庆段)一批重点文物保护修缮、排危及环境整治项目,同步开展文物普查、调查及复核,有效抢救保护代表性文化遗存。市文化旅游委组织召开“蜀道(重庆段)保护利用专题会”,明确蜀道(重庆段)保护利用工作的时间表、路线图、任务量。涪陵区利用古驿道起点处的石刻、牌坊等文物资源,设置“荔枝古道起点”标识,建成“荔圃春风文化园”项目,并于2024年5月成立“蜀道·荔枝道涪陵文献馆”,通过150余种荔枝道文献资料以及实物、图片、模型、视频等形式,演绎了古蜀道“南三北四”发达的交通体系,还原了“永元荔枝来交州,天宝岁贡取之涪”的史实;举办“川陕渝地方政协推进荔枝道申遗及沿线文旅产业协同发展联合协商会议”,并通过签署《川陕渝地方政协推进荔枝道申遗及沿线文旅产业协同发展倡议书》,建立定期联合协商会议制度,共同开展蜀道(重庆段)文化遗产保护传承与开发利用,助推蜀道(重庆段)申遗及沿线文旅产业协同发展。树立“大考古、大保护、大展示”理念,重点实施涪陵苟家场驿站、荔枝道铜崖溪段等蜀道重点文物的本体保护、安防工程等,强化预防性保护措施,推动完成北岩题刻病害整治工程。建设蜀道(重庆段)文物主题游径,形成蜀道(重庆段)保护利用示范段,主动融入蜀道申遗“朋友圈”和巴蜀文化旅游走廊建设,加快推进考古发掘、文化展示,讲好中国蜀道、蜀道(重庆段)故事。

此答复函已经高琳主任审签。对以上答复您有什么意见,请及时通过人大代表全渝通应用代表议案建议场景进行评价。

 重庆市文化和旅游发展委员会

                           2025年4月10日

联 系 人:易曦

联系电话:63018523

邮政编码:401123


扫一扫在手机打开当前页

智能问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