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索引号 ] | 11500000MB19069553/2025-00224 | [ 发文字号 ] | 渝文旅函字〔2025〕187号 |
[ 主题分类 ] | 文化旅游 | [ 体裁分类 ] | 人大建议办理 |
[ 发布机构 ] | 市文化旅游委 | ||
[ 成文日期 ] | 2025-04-18 | [ 发布日期 ] | 2025-07-10 |
[ 索引号 ] | 11500000MB19069553/2025-00224 |
[ 发文字号 ] | 渝文旅函字〔2025〕187号 |
[ 主题分类 ] | 文化旅游 |
[ 体裁分类 ] | 人大建议办理 |
[ 发布机构 ] | 市文化旅游委 |
[ 发布日期 ] | 2025-07-10 |
[ 成文日期 ] | 2025-04-18 |
重庆市文化和旅游发展委员会关于市六届人大三次会议第0336号代表建议办理情况的答复函
A
同意公开
渝文旅函字〔2025〕187号
重庆市文化和旅游发展委员会
关于市六届人大三次会议第0336号
代表建议办理情况的答复函
王芙蓉代表:
您提出的《关于支持潼南打造全国中小型石窟寺典范的建议》(第0336号)收悉。经与市教委、市大数据发展局、大足区政府、潼南区政府等协办单位共同研究办理,推进数字升级、加强川渝合作、项目资金倾斜等事项均已经采纳。现将办理情况答复如下。
一、关于推进数字升级事项
石窟是重庆的特色文物资源,重庆石窟文物开凿于隋代、延续至明清,是中国晚期石窟艺术的杰出代表。根据专项调查统计,重庆现有石窟716处,位居全国第三位。其中,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6处、市级文物保护单位22处、区县级文物保护单位167处、一般不可移动文物521处,分布于36个区县。“十四五”以来,我市开展巴蜀石窟资料抢救性收集整理,完成石窟寺考古调查260余处,采集龛窟图版及数据6200余个,实施潼南千佛寺和万佛岩遗址等6个石窟寺遗址考古发掘项目。编撰《巴蜀石窟全集》等19部考古报告,已出版7部。开展《重庆市石窟寺及石刻铭文资料抢救性收集与整理研究》等16项省部级以上社科项目。围绕探索超大城市文物现代化治理新路子,开发运行“文化·巴渝文物”数字化应用,构建文物考古发掘、资源管理、安全监管、保护修复、活化利用等5个场景,全量归集各类文博数据24类4308项、数据量95余万条,开展文物智能巡察16.98万余次,同时向5个市级部门提出9类78个数据项需求,切实提升了文物治理能力和水平,形成整体智治、高效协同的文物数字化治理体系,做到全市文物资源“家底清、动态明、智能管”。经过不断技术升级和资源整合,区县文旅委用户可以管理维护不可移动文物、文保单位、博物馆、文物商店、文物拍卖行等基本信息;审核可移动文物登录信息,并指派专家评审;处置文物巡查过程中发现的隐患问题、应急事件、督察督办事项;管理维护不可移动文物修缮项目档案;查看面向公众开放的陈列展览、社教活动、文博讲座、研学活动等信息,实现了我市文物保护利用全生命链条数字化、文物安全监管一体化。“文化·巴渝文物”数字化应用入选文化和旅游部“全国文化和旅游数字化创新示范优秀案例”、新华数字政府研究中心“第二届全国数字化监管优秀案例”。
二、关于加强川渝合作事项
近年来,重庆市深入贯彻落实习近平总书记关于石窟保护利用工作的重要指示批示精神,全面落实国务院办公厅《关于加强石窟保护利用工作的指导意见》和国家文物局《“十四五”石窟保护利用专项规划》等文件要求,在国家文物局的指导支持下,切实强化石窟保护工作,将有关工作纳入市委、市政府重要议事日程。成立巴蜀石窟文化旅游走廊联盟,向国家文物局推荐潼南区报送的“世界宽谷 诗画涪江”文物主题游径,涵盖潼南大佛寺摩崖造像、崇龛千佛寺摩崖造像,共同打造“川渝石窟”传播品牌。积极谋划建设川渝石窟寺国家遗址公园,完成石窟寺专项调查,形成《重庆市石窟寺专项调查工作报告》,启动川渝石窟寺国家遗址公园建设工作。2024年,会同四川省文物局编制完成《川渝石窟寺国家遗址公园总体规划》,涉及重庆市南岸、合川、大足、潼南、忠县等36个区县。依托川渝地区重要石窟寺集群,谋划川渝协同开展的重点项目,系统构建川渝一体的石窟寺保护展示格局。探索石窟寺省际合作模式与体制机制创新,推进大足石刻、潼南大佛寺、安岳石窟等代表性石窟寺试点建设核心园区,联合开展石窟寺数字化工作,建立川渝石窟寺数字资源库,实现石窟寺数字资源开放共享。与四川文物部门合作建立川渝石窟保护研究中心、川渝石窟保护研究联合实验室、川渝石窟保护利用科技创新基地,并依托基地开展潮湿环境砂岩质石窟岩体裂隙灌浆新工艺研究、砂岩质石窟岩体裂隙渗水病害水文地质模型研究等13项省部级石窟寺保护科研项目。
三、关于项目资金倾斜事项
“十四五”以来,我市累计投入专项资金1.66亿元,实施潼南大佛寺、大足石刻、南岸弹子石、合川涞滩二佛寺等重点石窟寺保护利用项目65项,中小石窟寺保护利用示范项目69项。其中,下达潼南区国家和市级文物保护专项经费3700万余元,已经完成千佛寺摩崖造像抢险加固工程、千佛寺摩崖造像保护建设工程、大佛寺摩崖造像前期勘察设计等石窟寺保护项目,千佛寺、五硐岩、南龛寺摩崖造像等石窟寺安防工程,为潼南石窟寺的后续展示利用打下基础。按照国家文物局、教育部、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部等13部门联合印发的《关于加强文物科技创新的意见》(文物科发〔2023〕32号),争取市教委、市人力社保局等部门支持,以我市重庆大学、西南大学、重庆师范大学、四川美术学院、重庆文理学院等高校为依托,以大足石刻圆觉洞综合性保护、潼南大佛寺摩崖造像水害治理、巴蜀石窟资料抢救性收集与编撰等重点石窟寺保护研究项目为支撑和实习基地,深入开展文物保护与科技创新课题研究合作,联合培养博士和硕士研究生,加快石窟寺资源保护利用和文化挖掘相关领域急需创新人才培养工作。鼓励文博单位专业技术人员攻读石窟寺保护研究专业在职硕士、博士学位,鼓励符合条件的专业技术人员报考文物保护工程责任设计师、责任监理师等资质,不断提升业务能力和水平,打造一支稳定的保护研究队伍。
此答复函已经高琳主任审签。对以上答复您有什么意见,请及时通过人大代表全渝通应用代表议案建议场景进行评价。
重庆市文化和旅游发展委员会
2025年4月18日
联 系 人:易曦
联系电话:63018523
邮政编码:401123
国务院部门网站
地方政府网站
部门政府网站
区(县)政府网站
省区市文化旅游系统网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