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索引号 ] | 11500000MB19069553/2025-00229 | [ 发文字号 ] | 渝文旅函字〔2025〕300号 |
[ 主题分类 ] | 文化旅游 | [ 体裁分类 ] | 人大建议办理 |
[ 发布机构 ] | 市文化旅游委 | ||
[ 成文日期 ] | 2025-05-21 | [ 发布日期 ] | 2025-07-11 |
[ 索引号 ] | 11500000MB19069553/2025-00229 |
[ 发文字号 ] | 渝文旅函字〔2025〕300号 |
[ 主题分类 ] | 文化旅游 |
[ 体裁分类 ] | 人大建议办理 |
[ 发布机构 ] | 市文化旅游委 |
[ 发布日期 ] | 2025-07-11 |
[ 成文日期 ] | 2025-05-21 |
重庆市文化和旅游发展委员会关于市六届人大三次会议第0114号代表建议办理情况的答复函
A
同意公开
重庆市文化和旅游发展委员会
关于市六届人大三次会议第0114号代表建议
办理情况的答复函
曾忠代表:
您提出的《关于提升重庆市文化产业发展的建议》(第0114号)收悉。经与市委宣传部、市大数据发展局等协办单位共同研究办理,现将办理情况答复如下。
一、工作推进情况
一是重庆文旅品牌彰显新特色。近年来,市文化旅游委持续加强重庆文旅品牌宣传推广,让“网红”重庆常红。2024年开展“向世界讲述重庆”系列推介活动,100余个国家和地区相关领域外籍人士参与宣传推介重庆,传播影响覆盖超3亿人次。抓好关键宣传,策划“与辉同行”重庆专场、总曝光量超22.8亿次。2025年总台春晚重庆分会场,让观众看到了重庆之新;2025年4月,“甲亢哥”来渝,让重庆再次惊艳世界;2025年“五一”期间,荣昌火爆出圈,让重庆又一次成为全国热点旅游城市。
二是文化旅游产业势头良好。2024年文化产业、旅游业增加值分别增长5.6%和7.4%;全市国内游客、总花费、入境游客分别同比增长12.7%、16.7%、183.6%。游客满意度、入境游城市影响力保持全国前列。成功创建国家级文化产业示范园区1个、国家文化产业示范基地9个。全市文旅市场主体总数超19万家,规上文化企业突破1330家,旅行社突破1100家,组客量西部领先。成功举行重庆文化旅游惠民消费嘉年华主题活动、市民音乐节、“温泉之约”2024重庆温泉康养惠民消费季。成功创建国家级夜间文化和旅游消费集聚区15个,列西部第1、全国第2。
三是文化旅游融合发展提速推进。以“美食+旅游”为切入口,着力培育“渝味360碗”旅游美食品牌,2024年评选体验店示范店旗舰店232家、美食街区6个,提升了重庆美食文化“软实力”。办好大型活动,成功举办2024重庆国际旅行商大会、第十五届中国长江三峡国际旅游节、2024世界大河歌会、2024“重庆好礼”旅游商品大赛等品牌节会活动,吸引超30个国家、50个城市、1000余家旅行商参与交流合作。
四是文艺人才培养扎实推进。实施紧缺人才培养计划,与上海戏剧学院联合举办舞美班,培养10余名舞美专业人员;与上海戏剧学院、西南大学联合举办编剧班,培养编剧30余名。实施领军人才培养计划。遴选一定数量的舞台艺术创作、表演、经营管理等方面优秀人才,按照“一人一策、精准高效”的原则制定培养方案进行精准培养,使其逐步成为国家级的“名编、名导、名角、名家”。实施文化名家扶持计划。设立专家工作室,鼓励其开展艺术传承、基础研究,充分发挥文化名家示范辐射作用。实施后备人才培养计划。联合教育部门,招收70余名7-12周岁的川剧、杂技、芭蕾舞等学员,以全免费、订单式、包就业的方式,开展3至6年的培养,为艺术院团持续补充急需紧缺后备人才。
五是推动文化与科技融合。跨界融合建体系,推动“文旅+百业”,培育《天下大足》《三峡侏罗纪》等沉浸式新产品新场景,推出万州天生城文旅街区等新景区景点103个、城市CityWalk精品线路10条、休闲度假露营地246个,开发低空飞行体验等旅游消费。构建“旅游大脑”智治场景、推动文旅场所数字化、发展数字文旅新业态。
二、下一步工作打算
下一步,针对您提出的建议,市文化旅游委将认真研究吸纳,聚焦品牌宣传推广、产业质效提升、文旅融合发展、文艺人才培养、智慧文化城市建设,助力重庆文旅产业发展。
一是多措并举创新推广重庆文旅品牌。实施重庆文旅品牌提升项目,发布重庆文旅宣传品牌口号,线上线下联动打造高辨识度的品牌形象。整合主流媒体、新媒体、OTA平台等多元营销渠道,培育构建涵盖头部专业团队、网络大V的达人矩阵,持续推广重庆文旅品牌形象,策划全国网络达人采风活动、文旅微短剧、“渝味360碗”等专题宣传。与中央电视台合作《渝见·巴山蜀水》融媒体项目。实施入境旅游服务质量整体提升行动,常态化开展“你好!重庆”“向世界讲述重庆”等宣介活动。加快推动澜湄旅游城市合作联盟总部落地重庆。
二是持续提升文旅产业质效。统筹推进市级重点文旅项目、文化固投项目,健全全市重大文旅项目储备库及机会清单,强化股权投资招商,引导区县、企业设立文旅产业投资基金,推动本地文化创意企业、演艺团体、艺术设计等相关行业的创新和发展。联合开展文旅企业阶梯式培育计划,持续开展银企对接,深化文旅产业与金融互促融合,为文旅产业发展提供资金支持。积极发展文旅专精特新企业,支持民营文旅企业创新发展,培育一批“小而美”新型文旅服务市场主体。
三是打造文化旅游新亮点。办好第十四届中国艺术节。以“艺动巴山蜀水 共荟时代新篇”为主题,组织在渝举办的第十四届中国艺术节闭幕式、全国美术作品展览开幕式、第十八届文华奖评选、第二十届群星奖评选颁奖以及展演展览等4个阶段7项主体活动、7项川渝联动活动,实现“观百部大戏、赏千件展品、汇万众活力”。举办重庆市纪念中国人民抗日战争暨世界反法西斯战争胜利80周年主题音乐会,组织市级文艺院团开展演出1800场,主题美术作品展览200个。打造现代化大都市游,提升打造“两江四岸·山水都市”等精品游线,提升和规划建设一批特色旅游休闲街区、夜间文化和旅游消费集聚区,积极发展“跟着演艺去旅行”“跟着影视去旅行”“跟着赛事去旅行”。
四是持续做好人才培养工作。持续做好领军人才培养,加大与高校合作力度,积极开展重庆市舞台艺术国家级领军后备人才培养,对遴选出的领军人才开展培训,着重提升其创作、表演及经营管理能力水平。不断加强青年拔尖人才培养,依托委属各单位,选拔一批基础能力强、发展潜力佳的青年拔尖人才开展重点培养,加强中坚力量的持续建设。继续开展后备人才培养,联合教育部门,对招收的7-12周岁的川剧、京剧、杂技、芭蕾舞、曲艺等学员进行培养,为艺术院团提供急需紧缺后备人才。
五是打造智慧文化城市。通过空间重构、文化赋能、科技融合等手段,推出一批具有沉浸感、互动性、差异化的主题街区、夜间光影秀等体验载体。联合相关部门发展低空经济,优化升级朝天门无人机表演。建设重庆“旅游大脑”,构建数字文旅知识体系,形成数字文旅基本能力。加强文化和旅游部数据中心重庆分中心建设,完善统计指标体系,确保数据测算精确。推动智慧景区建设,提升景区、度假区、文博场馆等重点区域数字化水平。
此答复函已经高琳主任审签。对以上答复您有什么意见,请及时通过人大代表全渝通应用代表议案建议场景进行评价。
重庆市文化和旅游发展委员会
2025年5月21日
联 系 人:李亚军
联系电话:67705293
邮政编码:401123
国务院部门网站
地方政府网站
部门政府网站
区(县)政府网站
省区市文化旅游系统网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