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索引号 ] | 11500000MB19069553/2025-00248 | [ 发文字号 ] | 渝文旅函字〔2025〕190号 |
[ 主题分类 ] | 文化旅游 | [ 体裁分类 ] | 政协提案办理 |
[ 发布机构 ] | 市文化旅游委 | ||
[ 成文日期 ] | 2025-04-22 | [ 发布日期 ] | 2025-07-16 |
[ 索引号 ] | 11500000MB19069553/2025-00248 |
[ 发文字号 ] | 渝文旅函字〔2025〕190号 |
[ 主题分类 ] | 文化旅游 |
[ 体裁分类 ] | 政协提案办理 |
[ 发布机构 ] | 市文化旅游委 |
[ 发布日期 ] | 2025-07-16 |
[ 成文日期 ] | 2025-04-22 |
重庆市文化和旅游发展委员会关于市政协第六届三次会议第0971号提案办理情况的答复函
A
同意公开
渝文旅函字〔2025〕190号
重庆市文化和旅游发展委员会
关于市政协第六届三次会议第0971号
提案办理情况的答复函
熊艾伦委员:
您提出的《关于AI赋能重庆文旅内容高质量生成,提高旅游业收入的建议》(第0971号)收悉。您的建议很有针对性和时效性,对我们的工作很有启发,我委高度重视,经与市大数据发展局等协办单位共同研究,现将办理情况答复如下:
近年来,重庆旅游产业发展成效显著。2024年文化及相关产业、旅游及相关产业增加值均突破1400亿元,分别增长5.6%和7.4%;国内游客接待人次、游客总花费、入境游客接待人次分别增长12%、16%、183%以上。中国旅游研究院发布“非凡十年·魅力二十城”全国游客满意城市20强名单,重庆位居榜首;荣膺亚洲旅游“红珊瑚奖”“亚太三大旅游节庆城市奖”,央视盛赞重庆是“最宠游客的城市”。
一、主要工作进展情况
重庆旅游产业飞速发展的同时,重庆旅游业新技术运用也在紧贴大众旅游、全域旅游的新时代、新特点、新要求,积极拓展在大数据、云计算、物联网、虚拟现实、人工智能等前沿信息技术方面的尝试和应用,以“AI+服务、AI+营销、AI+体验、AI+管理 ”为突破口,坚持统筹推进、示范先行,政府引导、市场推动,重点围绕技术创新、体验升级、产业融合和生态构建,打造了具有全国示范效应的智慧文旅新模式,形成了一批具有示范效应的创新成果。
一是技术成果转化能力不断增强。成功举办2024年明月湖·π国际创新创业大赛暨“兴智杯”全国人工智能创新应用大赛“AI+文旅”主题赛,吸引全球120余支顶尖团队参赛。赛事聚焦沉浸式实景展演、大尺度异形投影融合等关键技术方向,推动良业科技“智慧光影系统”、川投智胜“视觉融合技术”等成果落地应用,实现AI技术与文旅场景的深度适配。
二是沉浸式体验场景不断深化。大足石刻研究院以大足石刻为核心,通过3D建模、全景扫描技术打造《无面之神》VR项目,还原千年石刻创作场景;推出8K球幕电影《大足石刻》,实现文物动态活化与历史叙事结合。研发AI数字人“小笛”(以大足石刻“吹笛女”为原型),依托智能机器人及文创终端,提供全天候导览、文化问答服务,日均服务游客超3000人次。
三是设备技术有所突破。创新应用动感飞椅、异形投影等技术,解决传统游乐设施安全性与体验性矛盾,相关设备已入驻洪崖洞、磁器口等景区。重庆欢乐谷景区引进国际顶尖4D飞行影院设备,通过悬挂式动感平台与裸眼立体成像技术的深度融合,打造出360度凌空飞行的沉浸式体验。该设备采用六自由度液压驱动系统,配合风速、水雾、气味等多维度环境模拟装置,实现高空穿越峡谷、低空掠过城市建筑群的逼真体感。特别融入重庆山城地貌特征与巴渝文化元素,通过8K超高清球幕呈现立体航拍视角下的两江四岸风光。
四是文化遗产数字化保护体系持续完善。大足区建立大足石刻AI预警平台,集成三维建模、微环境监测等技术,实现文物风化、裂缝等风险实时预警,形成文物保护“重庆方案”。 上线“大足石刻AI文创设计平台”,游客可自主生成石刻元素衍生品,累计产出设计稿1.2万份,带动文创产品销售额同比增长47%。
五是文旅传播与品牌塑造路径不断创新。重庆电视台利用AIGC内容生产技术,创作《重庆·山水之间》《重庆·梦幻之旅》系列微视频,实现AI全流程制作(作词、作曲、视觉生成),获国家级奖项3项,全网播放量破亿。 应用XR技术开展明月湖赛事直播,覆盖抖音、微博等平台观众超6000万人次,同步生成AI短视频、主题曲等衍生内容,提升城市文旅品牌国际影响力。
当然,我市的文化旅游行业对AI技术的运用仍有很多地方有待完善,特别是您建议中提到的智能化监管和沉浸式体验场景等问题。下一步,我们将充分研究吸纳您的建议,持续推进我市文化旅游业AI技术运用,助力重庆建设文化旅游强市。
一是持续强化AI技术底座支撑作用。市大数据发展局持续推进全市统一的数字重庆人工智能底座建设,一体打通算力、数据、模型、智能体等关键要素,深化构建人工智能基础设施体系。建设云、边、端协同的共享算力资源池,在底座集约部署智算算力,基于算力调度系统,精细管理大模型和智能体在训练、推理过程中所需的算力资源,动态平衡运行效率和成本开销。依托一体化智能化公共数据平台,迭代优化数据资源接入、汇聚、治理、流通机制,完善文本、图片、音视频等结构化、半结构化、非结构化数据归集、处理功能,大力推进训练数据清洗、转换、标注、划分等工作,形成丰富的测评数据集、训练数据集。持续建设模型服务系统,打造支持市场主流大模型训练、推理、部署的一体化环境,部署主流通用大模型。建设智能体开发系统,提供便捷易用的智能体开发、管理、配置等工具,围绕三级治理中心八大板块的高频共性需求,打造智能客服、智能搜索、视频分析等通用智能体,最大层面上支持各行业快速复用AI能力。
二是不断加强AI赋能旅游场景的培育。积极开展市级智慧旅游景区(度假区)建设评定,制定包含AI技术应用、数据互通、服务响应等指标的评估体系。推动导览系统智能化升级,在4A级以上景区推广部署多语种AI语音导览、AR实景导航系统,试点应用脑机接口情绪感知设备,动态优化游览路线推荐。通过文旅大数据平台整合全域景区客流、交通、消费数据,运用深度学习算法实现客流峰值预警、应急响应预判。同步推进AI技术在特色旅游场景的深度应用,如在历史街区开发数字孪生导览,游客通过手机扫描建筑立面即可触发全息历史场景复原;在生态保护区布设AI生态监测站,实时分析动植物活动轨迹并向游客推送科普内容等。
三是持续推进数字化应用的AI技术运用。进一步深化“惠游重庆”“景区安全智管”等应用的AI技术运用,不断深化应用的旅游资源管理、行业统计分析、行业监督管理、产业运行监测、应急指挥调度、咨询投诉、旅游消费带动等功能模块建设,提升全域旅游智慧化水平。持续开展智慧旅游大数据中心硬件和软件基础设施建设,推进旅游行业综合数据库、行业数据共享交换平台、旅游大数据分析决策系统等建设。支持线上AI线路定制,为游客提供个性化活动推荐与定制化线路推送。加快配套应用系统建设,以应用产生数据、以数据服务管理、以管理提升效益。加快完善大数据采集、融合、运营功能,实现用数据说话、用数据决策、用数据管理、用数据创新。
四是进一步强化产学研融合。进一步加大对文化和旅游部重点实验室支持力度,重点推动实验室AI技术理论研究与行业深入结合,推动西南大学、重庆师范大学、重庆工商大学等高校分别打造智慧旅游产业学院、城市品牌与文旅现代产业学院等产学研基地。联合市人力社保局和市教委开展旅游AI人才培养,鼓励引导高校跨校设立交叉学科新专业,支持高校开展“旅游+”“数字+”等跨学科带头人培养。大力实施专业技术人才知识更新工程,支持旅游产业领域AI相关符合条件的专家人才通过绿色通道申报高级职称,支持利用博士后国际交流引进项目、留学回国人员创业创新计划,开展旅游AI引才活动,加大行业领军人才、高层次人才引进力度,不断提升旅游业AI人才队伍质量。
此答复函已经高琳主任审签。对以上答复您有什么意见,请填写在回执上寄给我们,以便进一步改进工作。
重庆市文化和旅游发展委员会
2025年4月22日
联 系 人:蒋明山
联系电话:63236016
邮政编码:401123
国务院部门网站
地方政府网站
部门政府网站
区(县)政府网站
省区市文化旅游系统网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