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当前的位置: 首页>政务公开>建议提案办理>政协提案办理
[ 索引号 ] 11500000MB19069553/2025-00251 [ 发文字号 ] 渝文旅函字〔2025〕198号
[ 主题分类 ] 文化旅游 [ 体裁分类 ] 政协提案办理
[ 发布机构 ] 市文化旅游委
[ 成文日期 ] 2025-04-22 [ 发布日期 ] 2025-07-16
[ 索引号 ] 11500000MB19069553/2025-00251
[ 发文字号 ] 渝文旅函字〔2025〕198号
[ 主题分类 ] 文化旅游
[ 体裁分类 ] 政协提案办理
[ 发布机构 ] 市文化旅游委
[ 发布日期 ] 2025-07-16
[ 成文日期 ] 2025-04-22

重庆市文化和旅游发展委员会关于市政协六届三次会议第0974号提案答复的函

A

同意公开

渝文旅函字〔2025〕198号

重庆市文化和旅游发展委员会

关于市政协六届三次会议第0974

提案答复的函

林丹委员:

您提出的《关于加强川渝协同配合 聚力推动石窟寺保护利用工作的建议》(第0974号)收悉。感谢您对石窟寺保护利用工作的关心与支持,经与市人力社保局、市科技局、市委编办共同研究办理,现答复如下:

一、基本情况

据统计,川渝地区石窟寺2850处,占全国石窟寺总数5986处的47.61%,其中四川省2134处、重庆市716处。石窟寺是川渝地区重要的文物资源,蕴含深厚的历史文化价值,具有时代跨度长、艺术价值高、规模宏大等特点,是辉煌灿烂的巴蜀文明的实物见证。为深入贯彻落实习近平总书记关于石窟寺保护利用工作的重要指示批示精神,全面落实《国务院办公厅关于加强石窟寺保护利用工作的指导意见》和《国家文物局“十四五”石窟寺保护利用专项规划》,按照《重庆市人民政府办公厅关于加强石窟寺保护利用工作方案》要求,根据重庆市、四川省两省市党政联席会议精神,为助力成渝地区双城经济圈发展,建设巴蜀文化旅游走廊,我市积极争取国家文物局支持,主动协调四川省,加快川渝地区石窟寺保护利用相关工作,推动川渝地区石窟寺保护、研究、展示一体化,走出一条具有川渝特色的石窟寺保护研究利用之路。

二、工作推进情况

(一)坚持保护第一,夯实川渝寺石窟保护利用基础。始终把保护放在第一位,坚持抢救性保护与预防性保护、文物本体保护与周边环境保护并重,推动川渝石窟寺系统性保护,着力构建大保护格局。近五年以来,在国家文物局的支持下,累计投入专项资金6.37亿元,实施大足石刻宝顶山大佛湾水害治理、合川涞滩二佛寺摩崖造像保护修缮、保护设施建设等127个项目,实现市级文物保护单位以上28处重点石窟寺安防全覆盖。以大足石刻为代表的石窟寺保护走在全国前列。针对中国南方潮湿环境下石窟寺典型病害特征,实行“动态设计、信息化施工、监测并行”项目管理模式,有效遏制了石窟寺本体经风吹、日晒、雨淋、冷暖交替等自然营力作用,风化剥落、岩体失稳、裂隙渗水的典型病害。“全国石质文物保护一号工程”—大足石刻千手观音造像抢救性保护工程的实施,开创了多学科、多领域开展大型不可移动石质文物修复的先河,是我国大型贴金彩绘不可移动石质文物修复的示范,被评为第三届全国优秀文物保护工程。实施中小型石窟寺保护示范项目,初步探索出我国中小石窟寺综合保护利用新模式。川渝共建石窟保护研究中心、川渝石窟保护研究联合实验室、川渝石窟保护利用科技创新基地。大足石刻研究院与乐山大佛石窟研究院、安岳石窟研究院签署共建石窟保护利用机制合作协议,共同打造巴蜀文化旅游走廊,共同申报创建国家文化和科技融合示范基地,共同提升石窟寺保护利用水平。

(二)坚持高位推动,统筹推进川渝石窟寺国家遗址公园建设规划编制。《国家文物局“十四五”石窟寺保护利用专项规划》明确,将打造川渝石窟寺群列入石窟寺遗址公园、国家文化遗产线路建设项目。文化和旅游部、国家发展改革委、重庆市人民政府、四川省人民政府联合印发《巴蜀文化旅游走廊建设规划》,重庆市发展改革委、四川省发展改革委联合印发《资大文旅融合发展示范区总体方案》,明确支持、推动建设川渝石窟寺国家遗址公园。市文化旅游委印发《重庆市“十四五”石窟寺保护利用专项规划》,将川渝石窟寺国家遗址公园建设纳入石窟寺展示利用重点任务。重庆市、四川省文物部门签订《川渝石窟寺国家遗址公园建设战略合作协议》,在两省、市各自编制石窟寺国家遗址公园规划,明确公园建设布局、体系建构方法、主要任务和重点项目的基础上,形成《川渝石窟寺国家遗址公园建设总体规划》,2024年7月,该规划经重庆市、四川省文物部门联合组织专家评审通过,已上报国家文物局审批。联合印发《川渝石窟寺国家遗址公园总体规划》已列入国家文物局2025年工作要点,以高层级规划引领川渝石窟寺国家遗址公园建设。

(三)加强活化利用,让川渝石窟寺服务巴蜀文化旅游走廊建设。我市6处石窟寺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全部对外开放,大足石刻“五山(宝顶山、北山、南山、石门山、石篆山)”首次实现对外开放,大足石刻景区2024年接待游客141万人,同比增长20.92%,门票收入突破1亿元。世界文化遗产大足石刻亮相2025年蛇年春晚,向全国人民拜年,送上“新的一年,大丰大足,喜乐安宁”最诚挚的新春祝福,反响热烈。大足石刻数字博物馆及“云游·宝顶”数字文旅项目全面上线。推出《天下大足》舞剧巡回演出配套展览,持续开展“大足石刻守护人”全球招募、“大足石刻守护人、美丽家乡代言人”等活动。2025年4月,资阳大足石窟石刻文物主题游径成功入选国家文物局、文化和旅游部、国家发展改革委2024年度全国优秀文物主题游径。持续做靓“资足常乐”“点石成金”等区域文旅品牌,推动川渝两地文旅资源共用、客源共享、市场共建,川渝石窟寺资源持续服务巴蜀文化旅游走廊建设。

三、下一步工作打算

下一步,将坚持高点定位,对标一流,在规划体系建设、文物保护利用、加强人才队伍建设、提升展示利用水平等方面协同抓好川渝地区石窟寺保护利用,重点做好以下工作。

(一)聚焦系统性保护。联合推动重点石窟寺保护利用计划,实施大足石刻、南岸弹子石大佛、潼南大佛寺、合川涞滩二佛寺、江津石门大佛寺等一批具有重大影响和示范效应的石窟寺综合保护利用重点项目。以川渝地区石窟寺保护利用突出问题为导向,加强针对川渝地区石窟寺保护关键共性技术、保护材料、装备的研发,深化南方潮湿环境下石窟寺保护基础理论研究,构建石窟寺保护领域多层次标准体系,推进川渝两地共建川渝石窟保护研究中心、川渝石窟保护研究联合实验室、川渝石窟保护利用科技创新基地,促进多学科联合研究成果的快速转化。

(二)推动川渝石窟寺国家遗址公园建设等纳入重大项目统筹。在市委、市政府的坚强领导下,深入对接《成渝地区双城经济圈建设规划纲要》,推动将川渝石窟寺国家遗址公园等项目纳入重大项目统筹实施。积极推动国家文物局等部委联合印发《川渝石窟寺国家遗址公园总体规划》,重点推进大足石刻宝顶山—北山—南山、安岳石窟卧佛院摩崖造像核心园区等一批代表性核心展示园区建设。积极争取国家发展改革委、国家文物局,在川渝石窟寺保护利用项目立项、资金等方面给予重点支持,多渠道筹措石窟寺保护资金。

(三)深化保护研究学术交流,加强人才队伍建设。共同整合人文社会科学和自然科学研究力量,依托中国社科院考古所、北京大学、四川大学、大足石刻研究院、重庆市文物考古研究院、四川省石窟寺保护研究院等专业单位,联合实施川渝石窟寺考古行动,开展区域系统调查、专项调查和重要石窟寺考古发掘。编制出版石窟寺总录和重要石窟寺考古报告,推出系列高水平考古研究成果。与重庆大学刘汉龙院士团队合作建设石质文物保护研究重点实验室,促进多学科联合研究成果的快速转化。通过成果集成、样板示范、协同推进、举办国际学术论坛,促进石窟寺研究国际学术交流。联合构建结构层次合理的石窟寺保护利用人才体系,通过教育培训、观摩研讨、挂职交流等形式,联合培养川渝石窟寺保护利用领军人才、科研人才、技能人才和管理人才,建立一支实践经验丰富、年龄梯次合理、学科结构多元、专业素养过硬的石窟寺人才队伍。

(四)推动石窟寺对外开放,提升展示利用水平。积极鼓励具有突出价值和具备开放条件的石窟寺对外开放。实施石窟寺展示陈列提质工程,打造精品陈列展览,联合策划推出一批体现川渝特色的石窟寺外展精品项目,完善开放石窟寺展示标识解说系统、游客服务设施,联合推介一批以石窟寺为载体的精品旅游项目和旅游线路,塑造“川渝石窟”文化传播品牌。联合开展石窟寺数字化工作,建立川渝石窟寺数字资源库,实现石窟寺数字资源开放共享。联合开发川渝石窟寺数字化系列产品,推出数字化展示系列成果。

此复函已经高琳主任审签。对以上答复您有什么意见,请填写在回执上寄给我们,以便进一步改进工作。

                       

重庆市文化和旅游发展委员会

                             2025年4月22日

联 系 人:席周宽

联系电话:67502702

邮政编码:401123


扫一扫在手机打开当前页

智能问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