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索引号 ] | 11500000MB19069553/2025-00252 | [ 发文字号 ] | 渝文旅函字〔2025〕249号 |
[ 主题分类 ] | 文化旅游 | [ 体裁分类 ] | 政协提案办理 |
[ 发布机构 ] | 市文化旅游委 | ||
[ 成文日期 ] | 2025-04-28 | [ 发布日期 ] | 2025-07-16 |
[ 索引号 ] | 11500000MB19069553/2025-00252 |
[ 发文字号 ] | 渝文旅函字〔2025〕249号 |
[ 主题分类 ] | 文化旅游 |
[ 体裁分类 ] | 政协提案办理 |
[ 发布机构 ] | 市文化旅游委 |
[ 发布日期 ] | 2025-07-16 |
[ 成文日期 ] | 2025-04-28 |
重庆市文化和旅游发展委员会关于市政协六届三次会议第0975号提案答复的函
A
同意公开
渝文旅函字〔2025〕249号
重庆市文化和旅游发展委员会
关于市政协六届三次会议第0975号提案
答复的函
李文莉委员:
您提出的《关于推进川渝地区川剧传承创新发展的建议》(第0975号)收悉。经与市委宣传部、市财政局、市教委共同研究办理,现答复如下:
川剧是重庆的重要文化元素,也是重庆人民向上向善、坚毅执着、勇敢乐观精神的集中体现。唐代即有“蜀戏冠天下”的美誉。推动川剧艺术传承创新,让古老川剧焕发出与新重庆现代化国际大都市、长江上游经济中心相适宜的时代光彩,成为新时代新重庆文化强市建设熠熠闪光的文化名片,是推动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创造性转化、创新性发展的重要抓手。近年来,全市遵循习近平总书记关于“促进川剧等地方剧发展”的重要指示,从平台搭建、队伍建设、传承创新等方面着手,不断推动川剧艺术出精品、出人才。
一、精心搭建川剧艺术创作展演优质平台
我市联合四川共同发布共建新时代文化高地“振兴川剧行动”,深入开展两地剧目创作排演、市场推广、人才培养、理论研究等领域合作,共同厚培川剧艺术创新发展优渥土壤。联合四川高水平举办第六届川剧节,开展7类10项近百场展演推广活动,一体宣推经典与新编剧目,以名家名角引领新苗新秀,实现省市与县级、国有与民营院团同台演出,川渝两地27家川剧院团、专业院校集中展演《中国公主杜兰朵》《碧波红莲》等41场33个精品力作,活动品牌影响力持续提升。构建川剧艺术全媒体传播推介矩阵,借助2025年央视春晚、2025新年戏曲晚会、 新闻联播、央视《艺览天下》《文化十分》等平台大力推介展示川剧;开办市川剧院视频号、抖音号,其中,抖音新增粉丝1.2万余人、总粉丝量突破3万人,点击量超200万次,市川剧院演员万玥含个人抖音发布的川剧演出视频被人民网等媒体转载,全网播放量上亿次;参与陈佩斯团队、“与辉同行”团队直播,探索启动线上演出,丰富川剧艺术新媒体传播产品样态,积极拥抱年轻群体。选送川剧《江姐》参加中央宣传部、文化和旅游部、中国文联“与时代同行、与人民同心”—新时代优秀舞台艺术作品展演。与香港西九文化区管理局签署合作协议,就戏曲演出、学术研究、艺术展览、交流讲座、工作坊等方面开展合作,全面推进川剧艺术走进香港、走向世界。
二、大力培育骨干队伍和传承新苗
把川剧等地方剧人才引育纳入全市文艺人才队伍建设总体 谋划,持续加大人才联系服务力度。开展文艺名家和骨干轮训, 实施青年人才培养提升计划,每年组织青年人才“走出去”,赴专业院校进修学习10余批次,每季度开展艺术大家“请进来”专题培训。举办川渝地区戏剧人才培训班,联合培养戏剧编剧、 评论人才逾100名。尊重川剧艺术人才培养规律,在院团人才选聘中采用“先专业测试后综合测评”的形式,确保人才队伍专业过硬。搭建川剧人才梯队,大胆起用90后、00后青年演员担任主演;采取八旬老师一对一带00后,保证传承不走样,为川剧传承培根固本。在重庆文化艺术学院和高校艺术学院联合开展地方剧人才的委托和定向培养,以此充实各地方剧院团的演出队伍,逐步优化人才结构。鼓励普通高校在公共艺术课程中增设戏曲选修课,组织一批优秀剧目进入高校开展演出,在中小学游园活动与周末演出中增加川剧艺术内容,编印戏曲知识普及读本、制作经典曲目光盘,向20所高校和46所特色中小学派遣艺术指导老师。在重庆一中挂牌成立沈铁梅川剧教室,在重庆大学、重庆对外经贸学院挂牌川剧文化传承基地。在两江新区8所中小学创建川剧特色示范学校。依托川剧艺术中心打造传统文化研学教育基地,开展研学活动20场,近2000名中小学和幼儿园学生走进艺术中心,零距离感受川剧独特魅力。连续举办8届重庆市中小学戏剧小梅花展演,发掘少儿川剧艺术新苗。
三、持续推进川剧艺术创造性转化、创新性发展
川渝两地联合施行《川剧保护传承条例》,开创文化领域全国首例跨省协同立法,强化川渝两地传承创新合作机制与法制保障。启动标准化川剧数字资源库建设,主要聚焦剧目数字资源的采集与著录、川剧传承教学纪录片制作、川剧珍贵音像资料数字化及修复、川剧数字资源的转化应用研究等4个方面加强川剧艺术数字化保护传承。建立市委宣传部、市财政局、市文化旅游委等多部门联动的川剧艺术传承发展常态化工作协调机制,加大资金支持力度。复排上演《忠义烈》等大幕戏6个、折子戏40余折。推动新剧创研,组织市内外专家深度参与川剧《巴蔓子》打磨提升。支持市川剧院申报国家艺术基金2024年度传播交流项目“不朽精神永远丰碑”川剧《江姐》万里行。收集整理袁玉堃家属、胡琦等人捐赠的川剧实物资料53件。完成传统川剧高腔折子戏《出北塞》音像工程录制。打造沉浸式驻场旅游演出《醉人的川剧》,持续擦亮“周周演”驻场演出品牌,丰富川剧艺术市场产品供给。大力推动川剧艺术公园建设,打造川剧艺术赋能文旅融合发展新载体。
下一步,我们将从以下方面深入推进川剧艺术传承创新。一是鼓励永川、合川等区恢复建立川剧院团,各区县文化馆原则上配备1—2名熟悉川剧的业务干部,以点带面逐步培育更多优秀川剧院团,结合巴蜀文化旅游走廊精品旅游线路打造,推动川剧艺术与我市旅游市场双向赋能。二是加强川剧艺术中青年人才培塑推介,优化用好委托培养、定向培养、“师带徒”等多元化人才培养渠道,加大优秀人才线上线下一体推介力度,打造名家名角,进一步提升川剧人才全国影响力、市场号召力。三是进一步巩固市级有关部门支持川剧艺术传承发展工作机制,指导川剧院团面向市场推出更多样态丰富、沉浸感强、体验感新的文旅产品。四是进一步指导两江新区、市川剧院优化川剧艺术公园建设方案,切实将川剧艺术公园打造成川剧艺术赋能“人文立城”的闪亮名片。
此复函已经高琳主任审签。对以上答复您有什么意见,请填写在回执上寄给我们,以便进一步改进工作。
重庆市文化和旅游发展委员会
2025年4月28日
联 系 人:张超
联系电话:63016371
邮政编码:401123
国务院部门网站
地方政府网站
部门政府网站
区(县)政府网站
省区市文化旅游系统网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