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索引号 ] | 11500000MB19069553/2025-00261 | [ 发文字号 ] | 渝文旅函字〔2025〕272号 |
[ 主题分类 ] | 文化旅游 | [ 体裁分类 ] | 政协提案办理 |
[ 发布机构 ] | 市文化旅游委 | ||
[ 成文日期 ] | 2025-05-09 | [ 发布日期 ] | 2025-07-16 |
[ 索引号 ] | 11500000MB19069553/2025-00261 |
[ 发文字号 ] | 渝文旅函字〔2025〕272号 |
[ 主题分类 ] | 文化旅游 |
[ 体裁分类 ] | 政协提案办理 |
[ 发布机构 ] | 市文化旅游委 |
[ 发布日期 ] | 2025-07-16 |
[ 成文日期 ] | 2025-05-09 |
重庆市文化和旅游发展委员会关于市政协六届三次会议第0979号提案的复函
A
同意公开
渝文旅函字〔2025〕272号
重庆市文化和旅游发展委员会
关于市政协六届三次会议第0979号
提案的复函
民建市委会:
你们提出的《关于促进我市生态旅游高质量发展的建议》(第0979号)收悉。感谢对重庆文化和旅游发展的关心与支持。经会同市生态环境局、市交通运输委、市规划自然资源局等单位研究办理,现将办理情况答复如下:
一、全市生态旅游发展情况
市文化旅游委深学笃用习近平生态文明思想和习近平总书记关于旅游工作的重要论述,坚决落实党中央、国务院工作决策部署和市委、市政府工作要求,坚持生态优先、绿色发展“共抓大保护,不搞大开发”发展理念,谋划实施系列利当前、惠长远的重大工程、重大政策、重大举措,推动全市生态旅游发展取得积极成效。
(一)持续推动生态旅游产品供给。2024年新评定国家级旅游度假区1家、5A级旅游景区1家、五星级游轮2艘、五星级饭店2家、甲级民宿1家、乙级民宿1家。全市A级旅游景区达到314家,精品景区占比56%,占比率居全国第一;长江三峡游轮31艘(五星级20艘),总数居全国第一,推动长航“朝天星河”号游船成功首航,2024年两江游船、三峡游轮持续高位运行,分别接待游客358万人次、123.59万人次。串珠成链建体系,推出金佛山、仙女山、南天湖等十大冰雪旅游目的地,获评全国精品旅游线路8条。
(二)持续推动生态旅游新产品新业态发展。推动“文旅+百业”,培育《天下大足》《三峡侏罗纪》等沉浸式新产品新场景,推出万州天生城文旅街区等新景区景点103个、城市City Walk精品线路10条、休闲度假露营地246个,开发低空飞行体验等旅游消费新热点近1000个;上线全国首个“演艺地图”,推出演艺场所100家;“大金佛山178环山趣驾”环线、冷水风谷休闲度假营地交旅融合项目入选全国交通运输与旅游融合发展示范案例名单,重庆1949大剧院入选2024年首届“文旅经济盛典”十大创新案例。
(三)持续做靓乡村旅游品牌。一是制定乡村旅游规范。制定实施《加快推进乡村旅游发展实施方案》,组织编制《重庆市果蔬采摘基地旅游服务规范》《重庆市乡村旅游特色业态导则(试行)》等行业标准,推动乡村旅游规范发展。二是开展生态和文化保护。划定乡村建设的历史文化保护线,实施石柱县西沱镇、酉阳县龙潭镇万寿宫、酉水河镇后溪村和车田乡何土司城遗址等乡村文物保护工程。出台《重庆市文化生态保护区管理办法》,加快打造武陵山区(渝东南)土家族苗族文化生态保护实验区,统筹推动市级文化生态保护区建设。三是培育乡村旅游典范。武隆荆竹村获评世界“最佳旅游乡村”;武隆、巫山入选“世界旅游联盟旅游减贫案例100”。举办“大地欢歌”全国乡村文化建设年启动仪式暨2024年全国“四季村晚”之春季“村晚”主场活动等大型群文活动200余场次。建成全国乡村旅游重点镇村47个,市级乡村旅游重点镇村201个;“体验四季 乐游涪陵”等7条线路入选文化和旅游部2024年“乡村四时好风光”乡村旅游精品线路,12个村镇入选2024年全国“四季村晚”示范展示点;“荆竹村‘一二三产+旅游’助推乡村发展蝶变”入选全国文化和旅游赋能乡村振兴“十佳”案例名单;市文化旅游委入选世界乡村旅游理事会“金牌会长单位”。
二、充分吸纳意见建议,抓好提案办理落实
(一)关于加强规划统筹引领的建议。一是市委、市政府出台《关于加快建设世界知名旅游目的地的意见》《重庆市推动巴蜀文化旅游走廊建设行动方案(2025—2027年)》等系列文件,统筹推动生态旅游加快发展。二是提质打造生态旅游精品。持续做靓世界山水都市、壮美长江三峡等文旅名片,做强世界级景区和度假区、世界内河游轮集群、红色旅游高地、遗产旅游胜地、世界温泉之都等旅游精品,提档升级两江游、三峡游轮等特色产品。三是加快培育生态旅游新产品新业态。培育和运用新质生产力赋能旅游发展,推动旅游与交通、农业、商务、体育、科技、教育等跨界融合,培育打造研学、银发、冰雪、探险、城市漫步、低空旅游等新产品新业态,创建一批演艺新空间、智慧旅游沉浸式体验新空间。四是整合生态旅游资源串珠成链。整合推出山水都市、壮美三峡、乌江画廊、巴渝古镇、美丽乡村等精品线路以及文物和文化遗产主题游径,加快大巴山、长江三峡、乌江等国家级风景道建设,完善精品线路体系。下一步,我们将认真吸纳您的宝贵建议,将生态旅游发展作为重要内容纳入“十五五”文化旅游规划编制中。同时,市规划自然资源局表示将继续加强规划引领,指导相关区县在各级国土空间总体(分区)规划中做好全面衔接,支持符合要求的生态旅游项目纳入国土空间规划“一张图”管理,依法依规做好用地保障。市生态环境局表示将积极支持文旅相关规划项目落地落实,在符合重庆市“三线一单”生态环境分区管控要求和相关规划及规划环评的前提下,指导区县生态环境局提前介入,积极做好相关审批服务工作。
(二)关于健全产业配套体系的建议。一是加快交旅融合互促发展。积极培育交通旅游新产品新业态。大力发展自驾游,加快配套服务建设,创评国家首批4C级自驾车旅居车营地1个。积极开发低空旅游,推动9个景区景点开设低空旅游项目,满足游客个性化需求。“大金佛山178环山趣驾”环线、冷水风谷休闲度假营地交旅融合项目成功入选第二批交旅融合发展示范案例;重庆—宜昌游轮航线、重庆“两江游”航线通过交通运输部“国内水路旅游客运精品航线”试点复核,成功获评全国典型案例。持续优化提升旅游交通服务。常态化开行成渝间特色旅游动车、公交化列车,累计开通500余条公路旅游直通车线路,覆盖全市100%的5A级景区、90%的4A级景区。建成全国第一座毗邻5A级景区的4C级机场—仙女山机场,年客流量同比增长97%。基本建成畅联城乡、连接镇村、贯通景区的乡村旅游交通网络,3A级及以上旅游景区全部实现三级及以上等级公路连接。开通5条市内通用航空短途运输试点航线,成为西南地区唯一在飞短途运输航线省市。二是补强环保设施提标建设。创新推进景区大气负氧离子监测发布工作,会同市生态环境局、市林业局、市气象局联合印发《关于推进重庆市生态旅游景区大气负氧离子监测与发布工作的通知》,监测发布生态旅游景区大气负氧离子指数。联合14个市级部门印发《关于推动露营旅游规范有序发展的指导意见》,要求露营地选址应符合国土空间规划和相关专项规划,严格遵守生态保护红线,避让生态脆弱区域,并明确了各部门对露营旅游安全监管职责。会同市生态环境局积极开展“无废旅游休闲区(公园、景区)”“无废乡村”“无废饭店(酒店)”“无废场馆”等“无废城市细胞”建设,截至2024年底,累计建设覆盖食、住、行、游等多环节的“无废城市细胞”3500余个,并打造具有重庆辨识度的典型案例。下一步,我们将认真吸纳您的宝贵建议,将梳理游线路网系统和停车场地,建立断头路、低等级路项目库,明确跨区域项目建设模式。聚焦精品线路配套完善,优化旅游集散中心、游客服务中心、自驾车房车营地、旅游厕所、标识标牌等,推动资源合理布局、设施共建共享。提升数字文旅服务水平,完善“惠游重庆”预约预订、专题推荐等基础服务功能,创新植入AI线路设计、电子讲解、虚拟导游等功能。同时,市生态环境局表示将持续开展“无废城市”建设,以创新、协调、绿色、开放、共享的新发展理念为引领,推动形成绿色发展方式和生活方式,助力重庆市生态旅游高质量发展。
(三)关于补足制度支撑短板,协同毗邻省市共建生态旅游公共品牌的建议。《关于加快建设世界知名旅游目的地的意见》将三峡旅游作为全市核心旅游产品之一进行重点谋划,提出塑造壮美长江三峡文旅名片,持续打造世界内河游轮集群等旅游精品,着力建设世界级三峡旅游核心吸引物集群。《重庆市推动巴蜀文化旅游走廊建设行动方案(2025—2027年)》提出迭代构建巴蜀文化旅游走廊“四梁八柱”,全面实施“1396”行动。下一步,我们将认真吸纳您的宝贵建议,积极联动湖北共同持续举办好中国长江三峡国际旅游节、长江三峡区域旅游合作渝鄂轮值主席会议、武陵山旅游发展联盟大会,共同提升长江三峡游轮、峡谷观光探险、平湖休闲度假、高山生态康养品质,做强中国长江三峡国际黄金旅游带品牌。与四川合力加强文化遗产保护传承,推进白鹤梁、中国传统盐业遗产、蜀道(重庆段)、川渝宋元山城防御体系申遗。实施“考古中国”重大项目,开展“巴子五都”文化探源研究,发布重要考古研究成果60项。创建国家级武陵山区(渝东南)土家族苗族文化生态保护区、巴蜀文化生态保护区。共推魅力都市、熊猫故乡、壮美三峡、巴蜀文明、古道漫行、古韵三国、石窟艺术、多彩民俗等线路品牌。同时,协同优化旅游服务,聚力打造文化和旅游区域协同发展改革创新试验区,联合推动公共服务标准化建设,整体提升服务供给,打造巴蜀文化旅游走廊建设标志性成果。
此复函已经高琳主任审签。对以上答复有什么意见,请填写在回执上寄给我们,以便进一步改进工作。
重庆市文化和旅游发展委员会
2025年5月9日
联 系 人:张畅
联系电话:63235112
邮政编码:401123
国务院部门网站
地方政府网站
部门政府网站
区(县)政府网站
省区市文化旅游系统网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