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沙坪坝】聚力校地合作新生态 共促文旅融合新发展
一是机制创新促双向赋能。以“人才共育、产学研融合”为抓手,构建可持续合作机制。双师育才提质效。区文化馆联合高校打造“青春训练营”,开设音乐创作、戏剧表演等定向课程,“高校名师+行业导师”双师制成效显著,年均培育人才近1000人;区博物馆与重庆师范大学共建实践基地,通过考古实习、现场教学等方式覆盖学生近千人。产学研融合结硕果。联合重庆科技大学共建现代文旅产业学院,培育旅游管理专业人才;与重庆大学艺术学院合作设计“江家瓷”文创;西南大学汉语文献研究所助力“甲骨文学堂”升级,9年来开展活动300余场,服务中小学生1万余人次。实践平台拓空间。区图书馆吸纳重大、川外等高校学生组建志愿者队伍,年均服务近万人次;文化馆“树下音乐会”“小剧场天天演”等品牌为青年提供实践舞台,年均活动300余场,覆盖学生超万人。
二是空间共享促网络协同。以“小新街83 号”为核心,串联高校、商圈、社区资源,构建“1+N”文旅融合网络。文化驿站聚人气。联合四川美术学院打造“NO.83咖啡书屋”,作为高校沙龙、剧本围读等活动基地,承办高校文化活动20余场,吸引青年超1000人次。青春孵化育精品。面向驻区高校招募300余名学员,依托“青春训练营”培育体系,联合重庆市话剧院推出“美育大课堂・扯馆儿专场”;与四川外国语大学共创原创话剧《青山见》,首场公演获业内好评。馆校联展扩影响。突破场馆边界,与重庆师范大学联合举办《反腐倡廉话甲申》特展,吸引5000余名师生观展;在巴蜀古代建筑博物馆推出《匾额文化展》,服务观众超万人,实现“高校馆藏资源公共化、公共文化资源校园化”。
三是资源联动促品牌长效。聚焦“青春潮流”定位,联动高校打造具有辨识度的文旅IP,推动“活动热度”转化为“品牌黏度”。文化活动铸地标。“文化馆服务宣传周”联动重大、川外、川美等高校,以“校地联合创作”模式开展青年创意集市、原创电影展等40场活动,成为年度文化盛事。特色品牌聚合力。推出“树下制燥”二次元音乐会、嘉陵江毕业季音乐会等10余场品牌活动,吸引群众2万余人次;举办全球校友半程马拉松,串联磁器口、重庆大学等10余个地标,设置43所学校团队赛及“马拉松特供套餐”。研学旅游树标杆。整合高校学科优势与区域文旅资源,打造“考古研学”(重师文博学院+博物馆)、“非遗创作”(川美+江家瓷工坊)等特色线路,其中“基于馆校共建的中小博物馆人才培养”获全市优秀案例。
国务院部门网站
地方政府网站
部门政府网站
区(县)政府网站
省区市文化旅游系统网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