推动成渝地区双城经济圈建设战略合作协议
为贯彻落实习近平总书记在中央财经委员会第六次会议上的重要讲话精神和中央决策部署,加快推动成渝地区双城经济圈建设,建立健全川渝两地联动机制,协同打造巴蜀文化旅游走廊,经川渝两地文化和旅游行政部门协商研究,制定本协议。
一、深化合作,促进文化旅游资源开放共享
川渝两地山水相依,人文相亲,交通相连,合作基础牢固。积极发挥两地比较优势,建立健全文化旅游合作机制,加强交流互访,携手共进,深化合作内容,共同探索两地互联互通发展文旅事业的新经验、新路子。
1.建立推动成渝地区双城经济圈建设文化和旅游工作机制。在两省市共同建立推动成渝地区双城经济圈建设工作机制的基础上,两地文化旅游行政部门联合成立推动成渝地区双城经济圈建设文化和旅游专项工作组,共同建立文化和旅游工作机制,定期召开专项工作组工作调度会议和联席会议,积极搭建省际交流合作平台。着力推动两省市文化旅游业界形成联动发展、融合共建、市场共享的合作新机制。
2.共同争取国家层面相关支持。主动加强会商沟通,积极争取将巴蜀文化旅游走廊建设重点内容纳入国家成渝地区双城经济圈建设规划纲要、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十四五”规划、文化和旅游发展“十四五”规划,积极争取国家发改委、文化和旅游部共同编制《巴蜀文化旅游走廊建设规划》,统筹规划重大平台、重大改革、重大政策、重大项目,科学引领川渝文化旅游发展。
3.积极拓展文化旅游交流合作范围。两地文化旅游行政部门之间通过互通各自文化旅游发展情况,交流经验,引导和鼓励两地文旅企业、媒体之间积极开展交流合作,重点在资源开发、线路打造、产品设计、艺术创作、文物保护利用、宣传推广、公共服务、人才培养、联合执法等方面深度合作,拓展巴蜀文化旅游走廊建设实质性内容,提升两地文化旅游市场开发建设和管理服务水平。
二、加强连通,协同打造巴蜀文化旅游走廊
4.着力打造巴蜀文化旅游精品线路。以城市历史文化、巴蜀文化、革命文化、抗战文化、三峡文化、移民文化、长江生态文化等为重点,创新打造一批巴蜀文化旅游走廊精品线路。支持双方市场主体共同打造跨省区的精品旅游联线产品,积极整合两地特色文化旅游资源,共同开发并推出有特色、有市场竞争力的川渝两地一程多站旅游线路,力求实现优势互补,客源互送,市场共享。
5.支持开发巴蜀文化旅游产品。整合红岩文化、小平故里、华蓥山游击队等红色文化资源和生态资源,共同开发大华蓥山生态旅游度假区。整合嘉陵江流域沿线的四川南充、广安、重庆合川等地间的旅游资源,共同打造嘉陵江生态文化旅游区。整合四川泸州、重庆江津、万盛三地间的自然生态旅游资源,联动贵州打造川黔渝金三角生态旅游区。联合开展革命文物资源调查研究和保护利用,推进长征国家文化公园、川陕苏区红军文化公园建设。整合重庆、四川达州、巴中的巴文化旅游资源,联袂打造巴文化旅游艺术长廊。整合川渝两地文化艺术资源,联合打造川剧等精品剧目,举办双城交流展演及合作研讨。
6.加强巴蜀文化资源的研究和保护传承。深入挖掘巴蜀共有的历史记忆和文化渊源,全面开展巴蜀文化和旅游资源普查,深化古蜀文化、巴文化的研究,实施巴文化遗址和蜀文化遗址考古调查与发掘。建立非遗保护协调机制,共同推动川剧、川菜、蜀锦、蜀绣、石刻、竹编、夏布等两省市同根同源非物质文化遗产项目研究梳理和保护传承。
7.推动建设文化旅游优势产业集群。依托成都、重庆“文旅双核心”和知名景区景点,以文化内涵相近、产业形态相似为契合点,大力开发文旅+大熊猫、文旅+影视、文旅+数字动漫、文旅+主题游乐、文旅+新艺术创作、文旅+音乐产业等新文旅业态,培育“巴蜀文脉”人文旅游、“巴蜀风韵”民俗旅游、“巴蜀脊梁”红色旅游、“巴山蜀水”生态康养、“巴蜀乡愁”乡村旅游、“通识巴蜀”科普研学、“创意巴蜀”文旅创意、“潮玩巴蜀”都市文娱、“艺术双星”音乐美术、文旅装备制造等十大巴蜀特色优势产业集群。
三、联合推广,共同培育巴蜀文化旅游品牌
8.合力打造文化旅游节会品牌。实施节会活动培塑工程,共同融合筹办川渝文化旅游国家级博览会,提升中国川剧节、中国西部旅游产业博览会、四川国际旅游交易博览会、成都国际非物质文化遗产节、中国长江三峡国际旅游节等活动规格,扩大巴蜀文化旅游节会品牌影响力。
9.联合开展巴蜀文化旅游营销推广。搭建巴蜀文化旅游推广联盟,联袂参加境内外有影响力的文旅会议、论坛、研讨等交流活动,协同开展两地文化旅游推介;依托双方在境外设立的相关机构和友好关系,共同拓展文化旅游国际客源市场;加强双方官方新媒体平台的相互链接和信息互动,鼓励采用媒体资源互换方式联合开展形象宣传和产品推广,形成宣传推广合力,协同提升“天府三九大安逸走四川”“行千里致广大”品牌形象。
10.配合推动文化旅游商品设计研发。强化巴蜀旅游商品研发创新,共同策划举办文化旅游商品设计大赛、产品发布会、节庆展会等活动,搭建宣传推广平台,大力提升川渝两地文化旅游商品的知名度和美誉度。
四、优化环境,健全完善两地公共服务体系
11.提升文化旅游公共服务水平。共同实施“成渝地巴蜀情”区域文化品牌培育工程、公共图书馆一卡通工程。成立文化馆图书馆行业联盟,共同构建现代公共文化服务体系。加强巴蜀特藏文献保护研究利用。推动博物馆协同发展,鼓励两地博物馆相互引进特色原创展览,共同策划联合举办展览。加强两地社会文物管理合作。协同开展公共文化机构和旅游服务中心融合国家级试点,打造巴蜀文化旅游公共服务融合高质量发展示范区。
12.完善旅游基础设施建设。按照国家标准和相关规范要求统一设计制作,联合推出《成渝地区旅游景区导览图》,推进成渝地区沿线旅游标识标牌和导视系统规范化建设。在成渝地区市(区)、县建设巴蜀旅游综合服务中心,解决游客“一站式”旅游公共服务需求。新建、改建一批旅游厕所,提升成渝地区旅游公共服务品质。
13.共建文化旅游公共服务平台。推进川渝公共数字文化共建,提升现有市县两级公共文化馆、图书馆、博物馆数字化建设能力,实现区域联动共享。推动实现川渝两地“一码通”,以两地智慧旅游展示系统为载体,加强两地旅游信息资源共享与高新技术的应用。整合川渝国家级、省级网络媒体合作平台资源,加强两省市涉旅信息发布。
五、强化联动,营造良好文化旅游市场环境
14.加强文化旅游联合执法。建立文化旅游联合执法、案件协查协办机制和文化旅游行政处罚信息、黑名单信息通报制度,互通文化旅游市场监管信息,严肃查处损害消费者权益,扰乱市场秩序的违法违规行为。定期召开文化旅游执法联络会议,相互通报信息。每年组织开展跨省市联合执法检查,积极推动两省市相关市县开展跨区域联合执法和协作,加强执法人员交流交往。
15.建立跨省市投诉处理合作机制。建立跨省市旅游投诉异地受理机制,双方游客在旅游过程中遭遇服务质量问题,可向始发地文化旅游行政主管部门投诉,接诉部门应及时受理和协调处理,共同维护两地良好旅游市场秩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