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当前的位置: 首页>专题专栏>重庆市第四次全国文物普查工作

创新“1124”工作体系 重庆高质效完成“四普”实地调查复查

日期: 2025-01-21

2024年,重庆市创新“1124”工作体系,通过一套机制、一套教程、两级专家组、四重督导的方式,不断加强组织领导、强化专业引领、注重经验推广,助力重庆高质效完成“三普”文物复查工作。截至2024年12月31日,重庆市在全国率先完成“三普”登录的近2.6万处不可移动文物复查,并对1420处新发现文物开展调查,全年目标任务圆满收官。  

凝心聚力,上下同频。2024年2月5日,重庆在全国率先完成各级普查机构组建,并建立20个成员单位协同配合、市区两级同频共振的工作机制。4月底转入实地调查阶段,市四普领导小组强化统筹引领,市四普办精心组织研究,两级专家组蹲点基层靠前指引,各区县普查一线担当作为,共同应对实地调查时间紧、任务重、要求高,以及高温酷暑极端天气等带来的各项挑战。成员单位各部门协作有力,与市财政局联合发文加强全市普查经费保障,各级普查经费全面落实。组织召开市四普领导小组成员单位联络员会议,市文物局先后与市委统战部、市教委等部门联合印发关于做好普查工作的通知。全市上下同心抓保护、抓质量、抓安全,有序有力推动普查工作进程。

真督实导,提速增效。市四普办从普查质量较好的基层普查队中选拔教员,采用“队员互教互促”的方式,制作全流程示范“1+6”视频教程,突出内业填报方法、数据要求以及易错点等问题,确保普查队员“应学尽学,应会尽会”,抓好源头数据质量。实施“周统计、周调度、月督导”机制,挂图作战、晾晒分析。按照主城都市区、渝东北三峡库区、渝东南武陵山区三大片区细化组建五个工作组,先后开展三轮实地督导,做到普查进度和质量两手抓。第一轮督导聚焦转段节点实地调查队伍组建、工作方案、启动难点等问题,第二轮督导聚焦高温天气外业进度、安全措施、调查难点等问题,第三轮督导采取“三个一”办法,通过一次现场抽查、一场专题会议、一份整改清单,聚焦复查完成度、数据精准度、内业填报规范度等核心质量指标。截至年底,市四普办已完成19个区县中期督导工作,整改问题症结50余项。同时,全市在确保普查数据真实准确的基础上提前完成复查任务,并在已掌握的1420处新发现文物中认真梳理研选,向国家四普办申报“2024年度重要新发现”。

提炼成果,全面推广。渝中区积极探索“数字赋能”普查保护一体化推进经验,有效探索文物保护智治路径。万州区创新“四个结合”工作法开展消落区及水下文物调查,为三峡库区水下文物调查贡献可复制、可推广的重庆经验。江津区以历史文化名镇和传统村落为新发现重点调查区域,在中国历史文化名镇中山镇和塘河镇新发现文物61处。上述区县的先进经验做法均被国家四普办采纳推广。推出1名基层普查队员典型,受邀出席2024年国家文物局主办的文化和自然遗产日主场城市活动开幕式并发表演讲。市四普办制作《文物应保尽保 重庆在行动》宣传短视频在10个双A级公交站、重庆西站电子大屏滚动播放,扩大普查宣传。遴选3处新发现文物策划AI短视频《起猛了!文物居然复活跳舞了》,在重庆文旅抖音播放量达到2269.2万次,点赞量48.1万次,评论7.9万条,转发25万次,迅速登上全国热搜榜。各区县多措并举,利用农村应急广播系统、“村村响”等媒介开展宣传,创作快板《文物普查响当当》等节目下乡进村入户,全方位营造浓厚普查氛围。

2025年,重庆市将持续全面贯彻落实习近平文化思想,扎实推动文物普查工作。围绕新发现文物调查、普查数据核查与录入等重点工作,做好依法认定、登记并公布不可移动文物,建立全市不可移动文物资源目录,推动重庆“四普”工作努力打造具有“西部领先、全国进位和重庆辨识度”的新成果。


扫一扫在手机打开当前页

智能问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