重庆“四普”新发现文物推介: 雄奇山水间,古道添新韵——蜀道荔枝道
荔枝道是中国古代蜀道交通体系中的重要组成部分,因唐玄宗为杨贵妃置骑传送新鲜荔枝而得名,南宋王象之始称之“天宝贡荔枝之路”。本期推介重庆“四普”新发现文物蜀道荔枝道——垫江桂溪县城遗址、梁平荔枝道遗址、开州县坝遗址、万州万梁驿道筑路碑。
蜀道荔枝道开州段调查
垫江桂溪县城遗址的发现填补了该区域唐宋时期城址考古空白。在“四普”及考古调查勘探过程中,桂溪县城遗址发现了唐宋时期建筑基址、窑址、墓葬线索,并采集到纪年板瓦、筒瓦和生活用瓷等遗物。遗址位于唐宋时期涪州与梁山之间,与《大清一统志》“桂溪废县,在垫江县东北”的记载相吻合,是蜀道上的重要交通节点,对于复原蜀道荔枝道线路走向及城址兴废与蜀道变迁关系等具有重要价值。
垫江桂溪县城遗址
梁平荔枝道遗址反映了荔枝道道路线路的沿袭传承。梁平荔枝道遗址位于重庆市梁平区星桥镇双桥村高都山山腰。现存桥梁一座、道路一段,其中桥梁为单孔平板石桥,长2.8米,残存桥面宽1.8米,时代为清代;道路长约 500 米,残存路宽 1.5-2.5米,时代为明清。2020年公布为梁平区文物保护单位。据《舆地纪胜》记载:“高都山,距(梁山,今梁平)军北一十五里。山中地黄壤而腴,其民以种姜为业,衣食取给焉高都驿路,乃天宝贡荔枝之路也。”文献与古道相互印证,反映了荔枝道道路线路的沿袭传承,为古代山地道路的选线规律认识提供了重要参考。
梁平荔枝道遗址
开州县坝遗址的发现为荔枝道复线线路走向提供重要佐证。“四普”期间,县坝遗址采集到宋代建筑构件与生活遗物,与文献记载的宋代清水县城地望相吻合,为研究宋代清水县历史地理、开州历史沿革等提供了实物资料,具有重要的历史和考古价值。此外,县坝遗址是蜀道(荔枝道)复线重要节点,也是连接长江水路与荔枝道陆路的重要节点,为研究蜀道(荔枝道)的线路走向及历史兴衰提供了重要的证据,为厘清荔枝道的交通网络提供了重要的考古材料,有助于填补荔枝道既往研究中的诸多空白。
开州县坝遗址
万梁驿道筑路碑是蜀道荔枝道万梁段有明确纪年的碑刻依据。万梁驿道筑路碑位于重庆市万州区李河镇平安村4组。该碑坐东南朝西北,碑身平面呈“L”形,长0.4米,宽0.32米,高1.16米。碑座平面为正方形,边长1米。碑首横刻“重修路碑”,碑顶横刻“万古千秋”。碑文记载了当地人捐资修补道路的事迹,落款为“大清乾隆乙亥年孟冬,癸未月卯日”。万梁驿道筑路碑是蜀道荔枝道万梁段有明确纪年的碑刻依据,反映了当时社会公益事业的发展状况,对研究清代万梁驿道记录募捐修路之事、万州地区清代社会经济发展具有重要价值。
万州万梁驿道筑路碑
荔枝道的保护与利用是推动区域经济社会发展、文化遗产保护和文旅产业融合的重要一环。近年来,相关区县着力盘活资源,如梁平区依托公路服务设施等积极宣传地方古驿道和交通史,融入百里竹海旅游景区建设。垫江县利用峰门铺石刻群建成垫江县明月山乡村振兴示范带的文旅休闲打卡地等。通过“四普”,将新发现的沿线遗存纳入文物名录,是进一步丰富荔枝道历史文化资源、填补研究空白的重要举措,也是深化研究阐释与文物“活起来”的有力推手。千年古道的发掘、探究和利用,充分诠释了“雄奇山水 新韵重庆”的独特魅力,将在新时代新征程新重庆建设中,焕发新活力、绽放新光彩、增添新韵味。
国务院部门网站
地方政府网站
部门政府网站
区(县)政府网站
省区市文化旅游系统网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