沙坪坝区:治理乱象不手软,忠诚履职感党恩
网红名片,令您乘兴而来;“黑导黑社”,让您败兴而归!
面对城市网红旅游打卡地“黑导黑社”猖獗的社会“脓包”,沙坪坝区除恶务尽,“零容忍”,果断出手,重拳打击,为全市、全国开放式网红旅游景区的治理总结了经验,提供了借鉴。
一、吹号挥旗勇向前,抓铁留痕治顽疾
红岩联线歌乐山白公馆、渣滓洞景区地处沙坪坝歌乐山下,是红岩精神的重要发祥地,也是重庆旅游的金字招牌,游客接待量在全国红色旅游景区蝉联前三甲。但景区曾一度权属、运营、管理主体多元,“黑车、黑导、黑社”肆意横行,拉客、揽客、宰客时有发生,各种乱象屡禁不止,特别是旅游交通衍生的旅游乱象尤为突出。景区仅合法交通运营主体就4个,车辆100多台,“黑车”也近100台,围绕车辆从业的闲散人员达700余名,多次整治,效果不佳。2020年,中央意识形态巡察反馈“渣滓洞等红色景点周边存在拉客宰客、‘黑车黑导’乱象严重,渣滓洞外有渣滓”。巡察所指,民心所向!沙坪坝区以“知耻后勇”的勇气和“舍我其谁”的担当,痛下决心,“以红岩精神治理红岩景区”。向上汇报、争取资金、研究方案、落实部署按部开展,环境整治、道路改造、绿化更新、拆迁整违同步推进,争时间、抢进度、保质量、走流程一个也不能少。期间,市领导调研5次、市委宣传部召开专题会议8次、市文化旅游委专家论证指导12次、区政府召开现场会21次,投入资金6.5亿元,拆迁房屋3000余平方米,拓宽景区公路15.7公里,移栽红梅1949棵,修建停车场3个新增停车位500余个。标识清楚了、道路宽敞了、环境优美了、游客增多了,“黑车黑导”减少了、拉客揽客不敢了、游客普遍认可了,红色景区有了新的颜值担当。
二、高温酷暑治乱象,热血献党保平安
硬环境的改善,不等于软环境的改变。20多年的历史遗留问题和各种旅游乱象,一朝一夕、三招两手难见效果,沙坪坝文旅人有清醒的认识!随着时间的推移和力度的减弱,各种乱象又死灰复燃。2022年7月,在建党101周年之际,沙坪坝区文化旅游委联合公安、交通、城管、街道等兄弟单位开展了为期40天的“红色七月联合执法值守行动”。面对连续高温的极端天气,执法人员不畏惧、敢担当,持之以恒、连续作战,查车辆、疏交通,看预约、验身份,早九晚五,夜伏昼行,面对高温不退缩,身处险境不畏惧,哪里有需要哪里就有执法人员的身影。景区的秩序好转了,游客的安全感增加了,纠纷投诉减少了。执法人员心怀敬畏,以身作则,用自己的热血向党献礼,用自己的行动诠释对党的忠诚。行动开展以来,联合执法23次,出动人员550余人次,巡查景区180余家次,劝离拉客揽客行为60余起,驱离游走商贩432人次,检查各类车辆212台次,景区面貌焕然一新。市领导高度肯定沙坪坝区此次的集中执法值守行动,2022年7月14日,重庆市人民政府但彦铮副市长带队现场指导调研,并亲切看望慰问高温酷暑坚守一线的执法人员。
三、勇挑重担显担当,保卫红色护旅游
歌乐山白公馆渣滓洞景区不仅有旅游功能,更有不可替代的政治属性。旅游乱象的存在,扰乱的是市场秩序,玷污的是红色形象。沙坪坝区文化旅游委多次向上汇报,争取支持,在景区单独设立红岩派出所,专门配合开展执法整治行动。动态巡逻、联合检查、纠纷调解、案件办理深度合作,咨询求助、宣传教育、精准打击、查处违规广泛开展,定点蹲守、流动巡查、突击检查、随机抽查不断创新。短短一个月,查办“黑导游”案件2起、“黑旅行社”案件3起,罚款6万余元;受理游客投诉37余件,满意率100%。
四、精准服务为游客,疏堵结合见成效
整治是手段,服务才是目的。如何提高游客服务的精准性,沙坪坝采取“三步走”的模式。第一步,服务前移,协调团区委、辖区街道,在景区建立3支旅游志愿者服务队伍,增设3个旅游咨询服务点,在景区入口处为游客提供咨询服务;第二步,方便游客,开通景区旅游直通车,优化停靠站点,改善候车点环境,让外地游客方便快捷乘车;第三步,强化管理,增设停车引导标、制定单向循环规则、车辆分类停放、新增停车位。
旅游秩序整治,没有最好只有更好。服务无止境,努力不松懈。沙坪坝区将搭乘党的二十大胜利召开的东风,以“时不我待”的紧迫感和“红岩人”的自豪感,勇于探索,不断创新,努力把歌乐山白公馆渣滓洞景区打造成全国红色旅游的示范标杆,向全国人民提交一份满意的答卷。
国务院部门网站
地方政府网站
部门政府网站
区(县)政府网站
省区市文化旅游系统网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