白帝城遗址
中国西南地区宋元之际宋蒙(元)战争防御性山城城址,位于重庆市奉节县瞿塘峡西口的长江北岸。2019年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务院公布其为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
自20世纪70年代以来,白帝城遗址先后开展了10余次考古工作,完成调查面积约30平方公里,勘探面积50万平方米,发掘面积25000余平方米。在白帝城、下关城、瞿塘关、子阳城发现了战国、汉至六朝、唐代、宋代、明清时期的重要建筑群、城垣设施和墓葬等遗迹,出土了陶罐、陶壶、陶盆、瓷盘口壶、瓷四系罐、瓷碗、瓷碟、瓷盏、铜柳叶剑、铜鼎、铜壶、铁镞等大量遗物,特别是在子阳城樊家台、皇殿台两处地点获取了南宋时期的炸裂式火器铁火砲。通过考古发掘,白帝城遗址基本厘清了白帝城的历史发展演变进程、山城防御遗址的范围及格局等。
白帝城遗址平面近似马形,分布于鸡公山、马岭、白帝山两山一岭范围内,相对高差达370米,具有依山傍水、凭高控深的特点,是峡江地区城市类型的典型城址。遗址由子阳城遗址、下关城遗址(即白帝村遗址)、瞿塘关遗址、白帝城遗址及周边的协防城址、警戒设施组成。各城池彼此相连,城内又踞山为内城,形成“城连城、城中城”的梯次防御格局。城外还修建有许多巩固城防的寨堡和设施,形成了“城外城”的协防体系。
子阳城遗址位于奉节县白帝城白帝镇紫阳村二社,雄踞于鸡公山前坡地带,为宋代白帝城城内制高点和陆路门户,分布面积243045平方米。城内由樊家台、中间台、寨子、皇殿台四处高台及其间的平地组成。始建于东汉(或为汉赤甲城故址),南宋宋元战争时期历经夔州守将韩宣、徐宗武两次筑城逐步拓展而成,修建时间集中于1255—1267年间,至1278年夔州迫于形势降元后废弃,明清时期沿用。遗存以南宋城防设施为主,包括石砌城墙2700米,城门2座,墩台3处,兵器埋藏坑1座,此外,还有蓄水池、排水沟、道路等设施;出土遗物434件,以南宋时期的铁火砲、铁蒺藜、铁箭镞、铁矛、铁、铜弩机等兵器为主,还有少量汉代筒瓦、南宋和明清时期的陶瓷器。
下关城遗址位于白帝镇白帝村,西隔城壕与子阳城相接。原命名“白帝村遗址”,明代为瞿塘卫治所在地,乾隆《奉节县志》舆图显示为下关城,分布面积99500平方米。2014年、2015年对该遗址开展了考古发掘,发现并清理有战国墓葬,南宋城门、城墙、城壕、房址、水沟等遗迹,确认了城壕的形制与走向、大北门和小北门的位置,出土了少量战国陶器、南宋陶瓷器。
瞿塘关遗址位于白帝城西北,子阳城皇殿台以南,分布面积169853平方米。1999年实施发掘1500平方米,发现并清理了东周至清代的墓葬52座,比较重要的是清理了南宋寺庙和城墙。出土了一定数量的陶瓷器。
白帝城遗址位于白帝城风景区内,分布面积约246000平方米。2000年至2005年对遗址马岭至白帝山区域开展了持续发掘,发掘面积13200平方米,清理有东晋偷水孔栈道,汉至六朝道路,唐代排水管道,宋代房址、城门、城墙等遗迹,确认白帝山存有内、外两重城垣。白帝山顶部为始建于汉代的白帝庙,现存主要建筑为明、清时期。
擂鼓台当道小城城址位于下关城北擂鼓台山顶,分布面积约7000平方米。考古调查表明,遗址地表可见大量汉代绳纹筒瓦,周围用条石垒砌城墙,城圈约280米,东南部还修筑有一字城墙,残长约33米、宽约11米。
白帝城遗址城墙围合长度近7000米,南宋城墙约3900米,为夯土甃石结构。主要的修筑和使用年代是在南宋淳祐至元初至元年间,约40年。除此之外,还发现了两道一字墙。
白帝城遗址有多座城门,现发现的有东门、小北门、大北门、皇殿台瓮城门(桑阁门)、小西门、西门等等。道路面是用不规则形的石板和鹅卵石铺设,两侧边用较规整的石块铺设。在城内发现了内城、城门、马面、马道、高台基建筑群等等。
白帝城遗址出土的器物以南宋兵器为主,也出土了生活日用品、建筑材料、钱币及其他。南宋兵器主要为各类铁箭镞、铁矛、铁镦、火雷、铜弩机、礌石等。火雷是一种硬壳爆炸性火器,属于热兵器。以铁火雷为主,又被称为铁雷,可分为球形和橄榄形两类,每件均由盛药罐和填药口两部分组成,也有少量的陶火雷。
白帝城遗址包含了汉至宋明时期历代城址,为县、州、府、路、郡等建制所在地,在规划布局上因山为城,以江为壕,是峡江城市类型的营造典范;该遗址以宋蒙(元)战争时期所建的南宋白帝城保存最好,整体格局基本完整,是研究西南地区山城形制与布局的典型样本,是山城防御体系军事思想的缩影,对我国宋蒙(元)山城防御体系的研究具有重要意义;该遗址出土的火器铁火砲及黑火药是目前全国最早的发现,对我国古代战争史、科技史的研究具有重要意义。
国务院部门网站
地方政府网站
部门政府网站
区(县)政府网站
省区市文化旅游系统网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