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当前的位置: 首页>政务公开>政策文件>其他文件
[ 索引号 ] 11500000MB19069553/2025-00383 [ 发文字号 ]
[ 主题分类 ] 文化旅游 [ 体裁分类 ] 其他
[ 发布机构 ] 市文化旅游委
[ 成文日期 ] 2025-09-24 [ 发布日期 ] 2025-09-24
[ 索引号 ] 11500000MB19069553/2025-00383
[ 发文字号 ]
[ 主题分类 ] 文化旅游
[ 体裁分类 ] 其他
[ 发布机构 ] 市文化旅游委
[ 发布日期 ] 2025-09-24
[ 成文日期 ] 2025-09-24

“十四五”时期重庆文化和旅游工作重点举措及发展成效

一、重庆推动巴蜀文化旅游走廊建设方面

习近平总书记视察重庆时提出建设“三中心一走廊”新要求。这几年,重庆把巴蜀文化旅游走廊作为总牵引,创新构建“1核、3带、9线”形态体系,即提升打造世界山水都市旅游核;提质建设千年成渝古道、壮美长江三峡、多彩风情武陵3条景观带;提速串联“两江四岸·山水都市”“壮美长江·诗画三峡”等9条游线,推动实现“规划图到实景图”的跨越发展。

(一)聚焦市场联动,文旅统一大市场加快构建。实施川渝文旅市场一体化改革,通过规划、政策等协同,促进文旅“同城待遇”。比如,川渝联合颁布实施《川剧保护传承条例》,携手保护弘扬川剧艺术;共推百万职工游巴蜀、成渝文旅年卡等,推行景区互惠、门票互免等政策,培育“成渝飞”航旅融合品牌,推出渝进蓉出、蓉进渝出联动线路。

(二)聚焦项目共推,文旅精品不断涌现。加快推进实施长征、长江文化公园(川渝段)、川渝石窟寺国家遗址公园、大巴山旅游度假区等跨区域项目,共推川渝宋元山城防御体系、盐业遗产、蜀道申遗,积极创建国家级巴蜀文化生态保护区,国际范、中国味、巴蜀韵不断彰显。

(三)聚焦服务共享,文化交流提质扩面。这几年,两地文艺院团每年互动演出110余场,川剧《江姐》、舞剧《杜甫》多次在两地巡演并深受群众喜爱。依托社保卡实现川渝63家景区刷卡入园、174家图书馆通借通还。以“成渝地·巴蜀情”为统领,联合开展巴蜀合唱节等各类活动近200场,参与的两地市民累计5800万人次。

(四)聚焦品牌共塑,品牌影响力不断提升。联合推出“宽洪大量”“点石成金”等品牌组合,推广世界遗产、石窟艺术等十大主题游产品,开行巴蜀文化旅游走廊主题列车800余趟,去年超过1亿人次实现川渝同游、川渝互游,成渝双城游成为海内外游客的热门选择。

二、重庆文化和旅游产业发展重点举措

“十四五”期间,全市文化和旅游产业发展迈入新阶段,增加值均突破千亿级大关,国民经济支柱产业的地位和作用逐步凸显。其中文化产业增加值1452.7亿元,占GDP比重提升至4.5%,持续位居西部前列;旅游产业增加值1401.3亿元,占GDP比重提升至4.35%,高于全国水平。

(一)加快建设产业平台。建成国家级、市级文化产业示范园区(基地)超140家,多个区县入选国家文化产业赋能乡村振兴试点及文旅融合示范区创建名单,产业综合竞争力进一步提升。大力发展数字新动能,建成数字文化产业园10家,数字音影、网络视听、电竞动漫等数字文化新业态营收较上轮普查增长117%,微短剧创作跻身全国第一方阵。积极培育新业态新场景,建成“十八梯·山城巷”等15个国家级夜间文旅消费集聚区,位居中国十大夜经济影响力榜首;4K宽屏电影《天下大足》、8K球幕电影《大足石刻》、重庆1949剧院、红岩红沉浸式剧场等文化新场景涌现。目前,我们正以创新驱动为核心,深化数字化与集群化发展,扩大优质供给,着力把文旅产业打造为民生产业、幸福产业。

(二)全市文旅消费和市场主体活力持续提升。通过举办文化旅游惠民消费季、“5·19中国旅游日”主题月、“百万职工游巴蜀”“魅力重庆”无人机灯光秀常态化表演等系列品牌活动,联合银联、商家、OTA平台推出出游礼包、出行补贴等惠民消费补贴上亿元,有效激发文旅消费热情,带动文旅综合消费超10亿元。深入推进“跟着美食去旅行”“跟着演艺去旅行”等消费模式,“渝味360碗”相关话题全网曝光量超10亿次,今年1至8月举办大型营业性演出44场,拉动消费约26.85亿元。培育打造南岸下浩里文旅消费新空间、万州天生城文旅消费聚集区等“爆款”产品,开发推广“两江四岸·山水都市”“英雄之城·红色记忆”等精品游线。全市居民人均文化娱乐支出位居西部前列。

三、重庆在艺术领域取得明显成效

第十四届中国艺术节由文旅部联合川渝两省市政府共同举办,将在今年10月拉开帷幕,参评剧目节目、特邀剧目展演以及全国优秀美术作品、优秀书法篆刻作品展览等艺术活动,将在我市陆续展开。重庆原创歌剧《尘埃落定》、舞剧《杜甫》《天下大足》、芭蕾舞《惊鸿》,川渝合作话剧《谁在敲门》,以及13个群众文艺作品,将在家乡人民面前角逐中国文化艺术政府奖——“文华奖”“群星奖”。

(一)承办中国艺术节,是检验一个地区文艺事业发展状况的试金石。“十四五”期间,我们坚持以人民为中心的创作导向,不断改进文艺创作服务、引导、组织工作机制,统筹推进舞台艺术和美术发展,群众文化获得感不断增强。

(二)致力于创精品、闯市场,艺术创演质量“双提升”。我们致力于创精品、闯市场,艺术创演质量“双提升”。始终坚持以创作为核心任务、以演出为中心环节,努力推动实现社会效益和经济效益“双效统一”。“十四五”期间,“渝字号”精品力作实现舞台艺术主要门类国家级奖项荣誉全覆盖,包括川剧《江姐》获文华奖,舞剧《绝对考验》获荷花奖,歌剧《尘埃落定》获圆梦奖,魔术《天女散花》获金菊奖,四川扬琴《血写春秋》获牡丹奖。优质演出供给丰富多彩,9家市级文艺院团年度演出超2000场;舞剧《杜甫》全国巡演突破200场;陆续推出《极限快乐SHOW》《重庆·1949》《醉人的川剧》《江畔音乐会》等文旅演艺品牌,累计演出超3000场。

(三)致力于立高原、攀高峰,美术展览创作“齐出彩”。在渝成功举办第十四届全国美展艺术设计展等10余个全国性美术展览,我市展览先后入选全国美术馆优秀展览项目、国家艺术基金资助项目等。创作方面,近200件作品先后入选全国画院美术作品展、“十三艺节”优秀作品展览、第十四届全国美展等国家级重要展览,工业设计作品《“巡天”登月服系统组件设计》获第四届“中国美术奖”金奖。

“十四五”以来,我们立足以多元化的产品供给满足游客多样化的旅游需求,培育形成了以旅游景区、度假区、休闲街区、都市景观、游轮游船、温泉康养、旅游演艺等为代表的旅游产品体系。

四、重庆市在培育旅游产品、增强市场吸引力方面的重点举措

(一)突出擦亮“三张名片”,让重庆旅游“出圈”又“出彩”。立足江河纵横、名山荟萃等资源优势,持续提升“世界山水都市”“壮美长江三峡”“多彩风情武陵”文旅名片,依托中国长江三峡国际旅游节、渝东南生态民族旅游文化节等节会平台,推动跨区域联动、宽领域合作。主城都市区、渝东北三峡库区、渝东南武陵山区旅游业增加值年均分别增长6.7%、9.1%、10.7%。

(二)突出做强“拳头产品”,让重庆体验“提质”更“提韵”。重点打造高品质景区度假区、世界内河游轮集群、红色旅游高地、遗产旅游胜地等旅游精品。创评A级景区114家,总量达到323家,其中5A级由8家增加到12家、4A级由121家增加到164家;新增旅游度假区10个、旅游休闲街区30个;新打造长江游轮、两江游船11艘,年游客接待再创新高。

(三)突出创新产品业态,让产品供给“叫好”又“叫座”。围绕培育文旅“爆款”,提升打造《印象武隆》等传统产品,培育《重庆·1949》等新产品,推出南岸下浩里、万州天生城、奉节三峡之巅、荣昌夏布小镇、开州汉丰湖等新项目培育演艺新空间45家。创新打造文博场馆消费新场景,接待游客超过4000万人次。

(四)突出强化串珠成链,让精品线路“聚客”更“聚能”。以文脉、山脉、水脉、古道、交通干线等为经络,不断补珠、靓珠、串珠,推动精品景区串珠成链、核心资源集链成群,推出精品旅游线路100余条,获评国家级线路17条,其中长江三峡游轮游、两江四岸深度游、武陵山民俗风情游、178环山趣驾游等主题游线,深受游客喜爱,有效带动沿线文旅消费。

五、重庆推动文物工作高质量发展方面成果显著

(一)坚持保护第一,保护状况全面改善。文物资源家底基本摸清,第四次全国文物普查取得重要阶段性成果,2.6万三普文物全部完成复查,新发现超3300处;新公布两批市级文物保护单位88处。实施文物保护项目870个,以文物系统性保护为抓手,有力支撑长江、长征国家文化公园建设。涪陵白鹤梁题刻等4处列入《中国世界文化遗产预备名单》。全市文物总体安全。

(二)深化考古研究,探源巴蜀文明。开展“考古中国”重大项目“川渝地区巴蜀文明进程研究”“蜀道工作计划(2024—2028年)”,深入开展巴蜀文化起源、发展与交融研究,探明蜀道荔枝道发展历程。实施759项主动性考古发掘和基本建设考古项目,出土文物1.9万件/套,出版考古专著104部。江津梧桐土、合川钓鱼城、酉阳官坝土司等遗址取得重要考古新发现,武隆关口1号西汉墓出土漆木竹器640余件,是长江上游一次性出土漆木竹器最多的墓葬。

(三)推动传承利用,赋彩美好生活。全市新增备案博物馆45家,总数达150家,其中免费开放131家,占比87%。2024年参观人次达到4200万,居西部省市区第3位。忠县皇华城、万州天生城、云阳磐石城等3个考古遗址公园建成开放。红岩文化公园、故宫文物南迁纪念馆、开埠遗址公园等成为市民美好生活新空间,文物在促进经济社会发展、满足人民精神文化需求方面的作用日益凸显。围绕成渝地区双城经济圈建设,成立巴蜀世界遗产联盟、西南博物馆联盟等,常态化联合举办国际博物馆日、文化和自然遗产日川渝主会场活动。精心打造大足石刻外展品牌,参与“一带一路”文化遗产交流合作,助力重庆建设内陆开放综合枢纽。



此件公开发布


扫一扫在手机打开当前页

智能问答

智能问答

数据发布

数字人播报

来渝旅游

政策解读

政策问答库

政策文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