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当前的位置: 首页>政务公开>建议提案办理
[ 索引号 ] 11500000MB19069553/2024-00264 [ 发文字号 ] 渝文旅函字〔2024〕102号
[ 主题分类 ] 文化旅游 [ 体裁分类 ] 人大建议办理
[ 发布机构 ] 市文化旅游委
[ 成文日期 ] 2024-06-02 [ 发布日期 ] 2024-06-28
[ 索引号 ] 11500000MB19069553/2024-00264
[ 发文字号 ] 渝文旅函字〔2024〕102号
[ 主题分类 ] 文化旅游
[ 体裁分类 ] 人大建议办理
[ 发布机构 ] 市文化旅游委
[ 发布日期 ] 2024-06-28
[ 成文日期 ] 2024-06-02

重庆市文化和旅游发展委员会关于市六届人大二次会议第0400号建议办理情况的答复函

A

同意公开

渝文旅函字〔2024〕102号

重庆市文化和旅游发展委员会

关于市六届人大二次会议第0400号建议

办理情况的答复函

黄宗华代表:

你与伍成莉、汪传宏、简莉代表联名提出的《关于促进川剧保护传承全民参与的建议》(第0400号)收悉。经与市委宣传部、市教委共同研究办理,现将办理情况答复如下。

一、我市促进川剧保护传承的主要措施与成效

(一)营造浓厚氛围。一是从法制建设上高位推动。在市人大的关心和支持下,《重庆市川剧保护传承条例》纳入全市2024立法计划审议项目。该《条例》作为川渝协同立法项目,也是贯彻落实党中央关于建设成渝地区双城经济圈战略部署的重要举措。目前,专班推动的《重庆市川剧保护传承条例》正在筹备提交市政府常务会和市人大常委会审议。通过川剧保护传承立法的实地调研、征求各方意见等工作,在全市和川渝进一步广泛凝聚工作共识,建立工作联动。二是以活动展演促广泛传播。川渝共同举办第五届川剧节、“成渝地·巴蜀情”川渝乐翻天戏剧曲艺交流展演、“川流不息”四川省首届川剧汇演汇报演出、第三届川剧旅游文化艺术节暨首届双城“梅花”盛典等系列活动,将川剧程式动作与广场舞结合,创新推出川剧坝坝舞,线上传播量达4亿人次,三年来市川剧院共计演出320余场,观众人数达数十万人次,全市赏川剧、品川戏、戏曲交流的氛围进一步增强。三是打造多元的川剧元素公共艺术空间。利用市川剧院文化地标影响力,将川剧脸谱元素艺术化融入两江新区周边道路、立交桥的环境美化。第五届川剧节期间在重庆美术馆江北机场分馆开设川剧主题展览,打造川剧特色宣传阵地。

(二)提供全民参与平台。一是部门联动打造三大全市性活动品牌,发现和培养青少年戏曲新苗和爱好者。“重庆青年戏剧演出季”已连续举办五届,是本土青年人才展示创作成果、诞生精品剧目的重要平台;“重庆大学生戏剧演出季”已连续举办八届,是培养戏剧观众和向专业院团输送人才的重要平台;“重庆中小学戏剧小梅花展演”已连续举办七届,是川剧进校园、进课堂的重要途径,是川剧传承发展的“希望工程”。二是打造戏窝子培养川剧观众。在川剧院川剧艺术中心剧场和金汤街小剧场开展常态化的“周周演”阵地演出。2023年起推出“诗意山城,魅力川剧”折子戏专场,已演出优秀传统剧目208折,不断扩大戏迷戏粉数量。三是组织引导川剧社团良性发展。目前,重庆市剧协会员800余人,江津区川剧协会、九龙坡白市驿川剧联合会的会员活跃于各项戏剧活动中。

(三)加强剧院、学校联动。一是深化美育教学改革,创新合作育人模式。重庆大学“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川剧)传承与保护基地”是教育部第一批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传承基地。依托市川剧院和重庆对外经贸学院建设川剧艺术普及教育基地。进一步落实市委市政府办公厅《重庆市全面加强和改进新时代学校美育工作的若干举措》,全市目前已建立璧山区中兴小学校等4个川剧市级艺术特色学校,通过开设川剧社团、建立川剧活动室、编写校本教材、邀请名师进校上课等方式,开启传承川剧的美育探索之路。二是丰富美育实践活动,鼓励高校、中小学与专业文艺院团在师资队伍、课程教学、人才培养、剧目创演等方面资源共享、优势互补。每年组织专业文艺院团开展中华优秀文化艺术、地方传统文化艺术、非遗文化艺术进校园,以游园活动与周末演出为载体,加强川剧院团与中小学合作。

(四)借助新媒体扩大知晓度。一是利用新媒体矩阵,大力宣传川剧。市川剧院2021年起在抖音平台推出“川剧化妆”“川剧技巧”等一系列川剧教学短视频,由优秀川剧青年演员示范,向观众展示和教授川剧变脸、表演身段、耍扇子以及装扮等技巧,吸引了大量学生和川剧爱好者的关注。二是鼓励市川剧院在社交媒体平台上积极开设账号发布内容。自2020年起,重庆市川剧院在微信公众号以及抖音平台上开设了官方账号“重庆市川剧院”,定期发布演出预告、幕后花絮、演员动态以及川剧知识普及等内容,与粉丝进行积极互动。近期,央视艺览天下采访报道了重庆川剧院,聚焦于将市川剧院作为城市艺术地标进行介绍。

(五)与时俱进推动川剧创作。一是优秀作品不断涌现。市川剧院近三年来复排《长恨歌》《忠义烈》等13台传统大幕戏,以及《访周处》等71折折子戏。川剧《江姐》入选文化和旅游部“庆祝中国共产党成立100周年舞台艺术精品创作工程”重点扶持作品,获得中国文化艺术政府奖——第十七届文华大奖,重庆市时隔22年再次获得国家舞台艺术最高政府奖项,极大地提升了川剧在全国的知名度和影响力。二是抓源头工程。结合纳入文旅部创作选题规划的川剧《巴蔓子将军》和《火锅情缘》的剧本创作和剧目创排,持续推进川剧艺术创作创造性转化和创新性发展。近三年来收集整理川剧实物资料285余件,完成传统川剧高腔折子戏《出北塞》等音像工程录制。大力推动《川渝方言与川剧流派艺术研究》等重点研究项目。把川剧人才培养纳入全市文艺人才队伍建设总体谋划。每年举办“青年骨干人才研修班”和“重庆文艺工作培训班”,常态化开展文艺名家和骨干轮训。实施青年人才培养提升计划,组织青年人才到上海戏剧学院等专业院校进修学习。举办川渝地区戏剧人才培训班,联合培育戏剧编剧、评论人才。

(六)打造川剧体验馆。目前,在热门景区如洪崖洞、磁器口、湖广会馆等地均有川剧演出开展,成为游客体验重庆特色文化的有效载体。重庆市川剧院也将开发一系列川剧体验课程和活动,切实打造川剧文化地标。利用川剧主题游园研学等活动,吸引学生走进川剧中心,参观川剧博物馆、体验川剧程式、观看川剧演出。

二、下步工作计划

下一步,我委将继续深入学习贯彻习近平文化思想,推动川剧艺术赋能文化强市建设。一是探索建立从幼儿园、小学、中学、大学全链路传承机制,培育川剧文化土壤,筑牢川剧传承根基。二是推进市川剧院与重庆大学通力合作,建立川剧研究院,将川剧文化生产传承单位与教育研究单位相融合,在挖掘川剧历史、收集整理川剧剧目、研究川剧规律等方面发挥各方优势;探索在重庆大学建立川剧演出基地,开设川剧选修课程,以重庆大学为传承示范基地,并逐步在其他高校进行推广,形成高校川剧传承教育基地群。三是继续优化提升现有川剧展示平台,提升平台影响力,将其打造成弘扬、传承和发展川剧艺术的重要载体。四是强化市区(县)两级联动保护传承,通过市区(县)两级联动,实施戏曲惠民工程,整合川剧演艺资源高效开展送戏到企业、社区、基层活动,保护、普及、传承川剧艺术。

此复函已经我委冉华章主任审签。对以上答复你有什么意见,请及时通过人大代表全渝通应用“代表议案建议功能模块”进行评价。

                       重庆市文化和旅游发展委员会

                            2024年6月2日

联系人:汪玲莉

联系电话:67705061

邮政编码:401120


扫一扫在手机打开当前页

智能问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