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当前的位置: 首页>政务公开>建议提案办理
[ 索引号 ] 11500000MB19069553/2024-00271 [ 发文字号 ] 渝文旅函字〔2024〕146号
[ 主题分类 ] 文化旅游 [ 体裁分类 ] 人大建议办理
[ 发布机构 ] 市文化旅游委
[ 成文日期 ] 2024-06-03 [ 发布日期 ] 2024-06-28
[ 索引号 ] 11500000MB19069553/2024-00271
[ 发文字号 ] 渝文旅函字〔2024〕146号
[ 主题分类 ] 文化旅游
[ 体裁分类 ] 人大建议办理
[ 发布机构 ] 市文化旅游委
[ 发布日期 ] 2024-06-28
[ 成文日期 ] 2024-06-03

重庆市文化和旅游发展委员会关于市六届人大二次会议第1202号建议办理情况的答复函

A

同意公开

渝文旅函字〔2024〕146号

重庆市文化和旅游发展委员会

关于市六届人大二次会议第1202号

建议办理情况的答复函

周小兵代表:

你提出的《关于健全优质均衡的现代公共文化服务体系的建议》(第1202号)收悉。经与市委宣传部、市发展改革委、市农业农村委、市商务委共同研究办理,现将办理情况答复如下:

一、相关工作推进情况

近年来,市文化旅游委坚持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指导,深入贯彻党的二十大精神,紧紧围绕“突出惠民有感、增进民生福祉”要求,会同相关部门聚力构建优质均衡的高品质现代公共文化服务体系,努力增强人民群众文化获得感。

(一)加速构建完善公共文化服务法规制度体系。出台《关于加快推进新时代文化强市的意见》,部署加快建成城乡一体、共建共享的“15分钟品质文化生活圈”。编制《重庆市文化和旅游公共服务“十四五”规划》《重庆市基本公共文化服务实施标准(2021-2025)》《重庆市关于推动公共文化服务高质量发展的实施意见》《关于提高基层文化惠民工程覆盖面和实效性的实施意见》等配套政策文件,修订《重庆市基本公共服务标准(2023年版)》《重庆市文旅志愿服务规范指引》《重庆文旅志愿者队伍管理办法》等规范文件,指导市文联制定《创新实施文化惠民工程方案》,健全全市公共图书馆、文化馆、基层综合文化服务中心建设和服务标准,全市现代公共文化服务法规体系加速完善。

(二)创新拓展公共文化服务阵地。推动公共文化设施网络向基层延伸,实现市至村社区四级全覆盖。截至2023年底 ,全市共建成公共图书馆42个、文化馆41个、公立美术馆16个、博物馆133家,基层综合文化服务中心12150个,每万人拥有公共文化设施面积增至760平方米,公共图书馆、文化馆一级馆率分别达到90.7%、95%,位居全国第三、第二。深入推进文图两馆总分馆建设,累计建成图书馆分馆1957个、文化馆分馆1323个,打造城市书房、文化驿站、文化礼堂、乡村戏台等新型公共文化空间318个。实施村(社区)书架工程,在全市1.1万余个村(社区)便民服务中心大厅等公共空间设置“开放格”书架,上架图书150余种。深入探索“嵌入式”公共文化发展模式,成功创建国家公共文化服务体系示范区4个、示范项目8个。

(三)持续丰富公共文化服务供给。持续健全公共文化场馆免费开放机制,“三馆一中心”年服务群众超8000万人次。群文创作深耕力拓,创作推出文旅驻场演出《重庆·1949》《极限快乐SHOW 2》、情景国乐音乐会《弦上巴渝》、话剧《风雪夜归人》、小说《催眠师甄妮》《十八梯》等文艺作品,电视剧《冰雪尖刀连》在央视一套黄金时段播出。创排舞剧《绝对考验》斩获第十三届中国舞蹈“荷花奖”,打造川剧《江姐》荣获文华大奖,创排6件作品入围第十九届群星奖决赛,重庆青年合唱团获群星奖。全市年均出版图书5000种、印数1.2亿册,策划实施47种国家重点出版物规划项目,186种出版物获国家级出版奖项。全民阅读深入实施,每年开展阅读活动8000场次以上,参与群众逾1000万人次,举办全民阅读盛典、全民阅读大联展、“书香重庆”论坛等活动,打造“阅读之星”“红岩少年”等品牌阅读活动,评选“最美阅读空间”“全民阅读点灯人”等先进典型和先进榜样。常态开展“我们的中国梦”——文化进万家、“我们的节日”等活动,每年举办各类群众文化活动2万余场次。广场舞展演、街舞大赛、大家唱歌咏比赛、乡村“村晚”、社区(乡村)艺术节等群文活动遍地开花,“欢跃四季·舞动山城”“川渝乐翻天”“成渝地·巴蜀情”等群众文化品牌持续叫响。惠民电影放映纵深推进,年均放映超13万场次,惠及1200余万人次。每年送综合性流动文化进基层超3万场,送戏曲进乡村超2800场次,基层和农村地区公共文化供给持续增强。全市公共文化服务综合满意度连续3年位居全国前列,位列全市公共服务各领域榜首。

(四)创新提升公共文化服务质效以数字文旅建设为牵引,加速推进公共文化服务数字化建设,统筹“智慧图书馆”“公共文化云”等项目,谋划开发“高品质文化生活”“文化·文明在行动”等一批公共文化服务数字应用,实现资源“一网打尽”、服务“一键直达”。实施阅读推广“组合拳”,打通图书流通借阅点稀疏、借阅管理规则制约两大堵点,建成覆盖全市公共图书馆超2000个借阅点的“一卡通”图书通借通还网络。实施面向全市中小学生免费开通公共图书借阅卡项目,推进重点阅读推广群体全覆盖,惠及全市超400余万中小学生。创新实施“巴掌书”进轨道交通项目,以便携性、便阅读性的方式提升市民阅读习惯。深化公共文化服务宣传推广,实施公共文化服务宣传进轨道交通、公交站台项目,群众知晓率、参与率大幅提升。

(五)积极统筹跨域跨界融合发展。推动巴蜀文化旅游走廊建设,密切区域公共文化服务交流联动。打造“成渝地·巴蜀情”区域文化品牌,举办巴蜀合唱节、“川渝乐翻天”等系列活动,启动“群星大舞台”川渝两地文化馆(站)摄影从业人员业务技能大赛。持续激活文化赋能乡村振兴,启动“大地欢歌”重庆市乡村文化活动年,举办乡村“村晚”系列活动,深化全市乡村文化振兴“十校结百村 艺术美乡村”活动、“一村一品”文化活动品牌建设。深入挖掘优秀农耕文化,江津花椒栽培系统、荣昌猪养殖系统等5项成功申报“中国重要农业文化遗产”,武隆区荆竹村入选联合国世界旅游组织2022年“世界最佳旅游乡村”。推进公共文化服务机构与新时代文明实践中心融合发展,渝中区图书馆等7个单位获评全国文化和旅游公共服务机构功能融合试点单位,铜梁等5个区入选“中国民间文化艺术之乡”。

二、下一步工作计划

下一步,我们将充分吸纳你提出的相关建议,根据市委、市政府关于文化强市建设的部署要求,继续坚持以人民为中心,以高质量发展为主题,高位规划、强力推动,加速构建形成城乡一体、均衡普惠、优质高效,具有重庆辨识度的现代公共文化服务体系,为人民群众提供更高质量、更有效率、更加公平、更可持续的优质公共文化服务,为文化强市建设提供坚实支撑。

(一)加速推进城乡一体公共文化服务体系建设。一是健全完善标准体系。指导区县修订完善本级公共文化服务目录,分层制定乡镇(街道)、村(社区)综合文化服务中心建设标准和服务规范,推开乡镇(街道)综合文化服务中心评估定级,健全公共文化场馆免费开放机制,搭建四级公共文化服务标准和服务规范体系。二是加快完善公共文化服务设施网络。推动青少年活动中心(市少儿图书馆新馆)建设,规划建设重庆博物馆、长江音乐厅等新重庆文化地标。推进城乡公共服务一体化建设,优化城乡区域间文化设施布局,完善区县“五馆一院”文化设施,推进基层综合文化服务中心与新时代文明实践中心等阵地融合发展。支持合川区以会江楼儿童画史馆建设、文峰古街火锅博物馆改建、美术馆提档升级为抓手打造东津沱文化湾区,塑造合川文化新地标。三是推动文化设施纵深覆盖。深化公共图书馆、文化馆总分馆建设,推动基层公共文化场馆建立联动机制,融入一刻钟便民生活圈建设,推行公共文化设施“嵌入式”发展模式,因地制宜建设一批城乡书房、文化驿站、文化礼堂、乡村戏台、非遗传承体验场所、乡情陈列馆等群众身边的公共文化新空间。

(二)持续丰富优化公共文化服务供给。一是扶持群众文化品牌打造。以2025年第二十届群星奖在川渝举办为契机,推动创作更多优秀群众文艺作品。深度挖掘渝西地区以铜梁龙灯龙舞、綦江农民版画、荣昌陶器制作技艺、万盛金桥吹打等为代表的传统文化资源,扶持创作一批突出地域特点、彰显民族特色的群众文艺精品。指导合川区继续发扬儿童画创作优势,在“中国民间文化艺术之乡”评选打造上给予支持,扶持合川区深入打造“中国儿童画之乡”“中国龙舟之乡”。二是办好特色品牌文化活动。坚持群众文化活动来自群众、服务群众,群众演、群众看,继续扶持引导群众文化活动蓬勃开展,深度打造“阅读之星”“红岩少年”阅读活动、“舞动山城”广场舞大赛、街舞大赛、大家唱等市级特色品牌活动,办好戏剧曲艺大赛、书法美术摄影联展、乡村“村晚”、社区艺术节等市级重点群众文化活动。着重发挥建设巴蜀文化旅游走廊渝西片区桥头堡作用,大力支持渝西片区深度拓展公共文化机构共建共享机制,推动川渝毗邻地区公共文化机构联盟制度化、活动常态化,争取“成渝地·巴蜀情”、“川渝乐翻天”系列巴蜀合唱节、喜剧幽默作品交流展演、乡村振兴农民画联展等活动主办地更多落地渝西片区。三是丰富基层文化供给。创新实施文化惠民工程,加大全市优秀群文作品巡回展演力度,广泛开展“文化进万家”活动,建立“种文化”城乡帮扶机制,提升基层群众文化获得感。指导规范基层公共文化场馆探索开办市民夜校,丰富优质普惠文化服务。支持渝西片区与川东毗邻区县加强文化活动交流联动,联合举办乡村“村晚”、书画摄影作品巡展、美术书法培训班等联盟馆交流活动,丰富两地群众文化生活。

(三)大力提升公共文化服务质效。一是实施公共文化数智建设计划。推进“高品质文化生活”综合应用上线运行和迭代升级,构建“15分钟品质文化圈”和“全域监管数智大脑”,指导区县积极谋划开放公共文化服务“一件事”应用,丰富公共文化发服务数字场景。推动川渝阅读“一卡通”平台持续优化升级,进一步打通技术和机制障碍,助力川渝两地阅读推广深度发展。二是加强公共文化服务人才培育。依托全市文化旅游系统行业培训和,加强与高等院校、职业学院等协作,分批次、成系列、全覆盖组织各级文化公共文化从业人员专题培训,逐步提升从业水平。推动渝西片区公共文化场馆联盟拓展覆盖范围和联动深度,加强人才培育交流联动。谋划川渝两地文化旅游领域人才培训、市级层面公共文化服务行业培训、各类文化艺术人才培训更多落地渝西片区,发挥辐射带动作用。三是加强公共文化服务宣传推广。探索建立公共文化服务宣传推广机制,搭建全市公共文化服务宣传矩阵,常态化对公共文化设施免费开放效能、阵地设施和品牌群众文化活动等进行宣传报道,提高公众知晓度和参与热情。

(四)深度推进文化旅游融合发展。一是助力挖掘丰富文化内涵。着眼合川区独特旅游资源禀赋,以推动合川钓鱼城景区创建国家5A级旅游景区、申报世界文化遗产为抓手,加强指导合川区委托专业机构对钓鱼城景区的业态布局、游线设计、配套完善等方面给予专业指导,加大招商引资,丰富旅游业态,加大考古挖掘、文物保护力度,深入挖掘历史文化价值和内涵,争取更多市级、国家级文化旅游节会活动落地合川区,助力合川历史文化宣传推广,擦亮钓鱼城金名片。二是鼓励引导社会力量参与公共文化服务体系建设。健全政府向社会力量购买公共文化服务制度,探索推进基层文化设施社会化服务模式,鼓励引导通过委托运营、服务外包、项目授权、财政补贴等方式推进基层文化设施社会化运营改革,盘活社会资源丰富公共文化供给来源。拓展丰富传统文化场馆服务模式,鼓励探索引入休闲观光、文创展示、研学社教、沉浸式体现等融合式服务,拓展文化服务边界,提升文化服务品质。

此答复函已经我委冉华章主任审签。对以上答复你有什么意见,请及时通过人大代表全渝通应用“代表议案建议功能模块”进行评价。

                       重庆市文化和旅游发展委员会

                           2024年6月3日

联 系 人:杜斌

联系电话:67509107

邮政编码:401123


扫一扫在手机打开当前页

智能问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