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当前的位置: 首页>政务公开>建议提案办理>人大建议办理
[ 索引号 ] 11500000MB19069553/2025-00183 [ 发文字号 ] 渝文旅函字〔2025〕219号
[ 主题分类 ] 文化旅游 [ 体裁分类 ] 人大建议办理
[ 发布机构 ] 市文化旅游委
[ 成文日期 ] 2025-04-27 [ 发布日期 ] 2025-07-08
[ 索引号 ] 11500000MB19069553/2025-00183
[ 发文字号 ] 渝文旅函字〔2025〕219号
[ 主题分类 ] 文化旅游
[ 体裁分类 ] 人大建议办理
[ 发布机构 ] 市文化旅游委
[ 发布日期 ] 2025-07-08
[ 成文日期 ] 2025-04-27

重庆市文化和旅游发展委员会关于市六届人大三次会议第1253号代表建议办理情况的答复函

A

同意公开

渝文旅函字〔2025〕219号

重庆市文化和旅游发展委员会

关于市六届人大三次会议第1253号代表建议

办理情况的答复函

朱红庆代表:

您提出的《关于深化文旅融合打造文化旅游强市的建议》(第1253号)收悉。感谢您对重庆文化旅游工作的关心与支持。经与市教委、市财政局共同研究,现将办理具体情况答复如下。

一、关于“深度挖掘文化内涵、创新文化展示形式”事项

近年来,市文化旅游委持续加强文化遗产保护传承利用,全面铺开第四次全国文物普查,包括合川钓鱼城在内的川渝宋元山城防御体系等3个项目成功纳入申遗预备名录,红岩文化公园二期、万州天生城三峡考古遗址公园建成开放,全市备案博物馆总数达到143家、实现所有区县博物馆全覆盖,非遗系统性保护水平持续提升,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数量达53项、代表性传承人增至74人。创新文化展示形式,围绕独特文化元素差异化开发古城文化研学游、传统民俗节庆游等深度文化体验游产品,让游客沉浸式感受当地文化底蕴。大足石刻研究院推出8K球幕电影“大足石刻”,2025年将陆续推出元宇宙体验空间、博物馆“无面之神”VR项目等新业态;重庆中国三峡博物馆(重庆博物馆)向社会公开高清三维藏品、云展览、云讲解、高清直播以及沉浸式体验等数字资源,正在打造云上博物馆,定期推送文物故事短视频、线上展览直播。

下一步,我们将会同市级相关部门统筹资源继续加大对文化领域的支持保障和研究成果应用,进一步推动优秀历史文化创造性转化、创新性发展。一是推进“考古中国”重大项目—巴蜀文明进程研究。设立巴文化研究中心,出版《巴渝文库》《重庆人文丛书》,发布巴文化、巫文化等考古研究成果。二是实施红色资源活化利用工程。支持杨克明故居等A级旅游景区创建,围绕红岩、抗战等标志性题材建设红色资源主题游径,并纳入全市旅游线路体系进行集中宣传推广,深挖红岩IP推动红色产业发展。三是推进红色文艺精品创作。推出一批红色题材微电影、戏剧等作品,持续推进川剧《江姐》、舞剧《绝对考验》、芭蕾舞剧《归来红菱艳》巡演,提升红色文化传播力和影响力。四是进一步推动文化场所数字化。利用增强现实、虚拟现实和人工智能等数字技术,打造沉浸式展览、演艺等消费体验空间,着力提升公共文化场所数字化服务水平,打造一批数字博物馆、图书馆、文化馆、美术馆,推动建设智慧图书馆、“公共文化云”数字平台。

二、关于“丰富旅游产品体系,提升旅游体验质量”事项

近年来,市文化旅游委通过举办商品大赛和推荐旅游商品参赛参展的形式助推我市旅游商品发展,积极创建“重庆好礼”旅游商品品牌。2019年至今,连续举办五届“创意赋能·品质兴旅” “重庆好礼”旅游商品大赛,评出包含重庆火锅、川剧脸谱元素在内的“重庆好礼”旅游商品(文创产品)400件,有力增强了市场主体创新发展活力。当前,正大力实施精品景区提升工程,培育形成以山水都市、壮美三峡、多彩武陵为代表的旅游精品体系,策划“两江四岸”都市精品游、Citywalk时尚游等主题旅游线路,建成开放江北嘴江滩公园等公共空间。同时,充分发挥山城璀璨夜景的自然优势,做靓多彩“不夜重庆”品牌,聚焦夜品火锅美食、夜赏世界震撼级夜景、夜游“两江”和“长嘉汇大景区”等,策划了一批夜间特色文旅消费项目,持续开展“夜间网红打卡地”征集和山城“十大”夜游景点网络投票活动,制作“不夜重庆”打卡地图,构建起全方位夜间文旅消费场景。

下一步,我们将继续办好“重庆好礼”旅游商品大赛,为企业搭建商品展示、品牌营销、交流合作的综合服务平台,遴选出一批有重庆辨识度的旅游商品,推动“重庆好礼”旅游商品品牌化、品质化、市场化发展。同时,进一步优化大都市、大三峡、大武陵旅游发展布局,突出文化遗产、文化元素、自然景观、人文景观等重点元素,以“核心景区+精品线路”为抓手系统整合优势文旅资源,集成串联“爆款”产品,把分散的景点景区街区串珠成链、并链成片,构建“两江四岸·立体都市”“嘉陵怀古·钓鱼城池”“自然遗产·生态休闲”等9条旅游精品线路,打造最美江湾漫生活、文旅休闲游憩圈、城市魅力新空间,让游客充分感受重庆的自然人文之美。

三、关于“强化区域协同合作,整合文旅资源”事项

近年来,市文化旅游委深入贯彻国家区域协调发展重大战略,紧紧围绕成渝地区双城经济圈建设,持续推进巴蜀文化旅游走廊建设,充分发挥大武陵山区文化和旅游资源优势,推动武陵文旅联盟高质量发展。截至目前,巴蜀文化旅游走廊建设取得阶段性成果,印发实施《重庆市推动巴蜀文化旅游走廊建设行动方案(2025—2027年)》,召开建设新时代文化高地暨巴蜀文化旅游走廊推进会,联合推进申遗项目3个,共建重大文旅项目15个,共同举办川剧节、巴蜀合唱季等活动168场次,推出主题精品线路70余条,两地互访游客超1亿人次。成立武陵文旅发展联盟,发展涵盖渝鄂湘黔川五省市武陵山区域范围内理事会成员单位59家,共同整合区域内文化和旅游资源,打造“大武陵”文化和旅游品牌,推动武陵山区文化和旅游深度融合发展,2021年以来连续四年成功举办“中国武陵文旅大会”。

下一步,我们将发挥好市旅游经济发展领导小组办公室统筹协调作用,抓好文旅深度融合、文旅产业发展、旅游形象宣传推广等重点工作,进一步强化巴蜀文化旅游走廊引领带动作用,积极构建川渝文旅统一大市场,联合创建川渝地区文化和旅游改革创新试验区,实施巴蜀百媒推广、百号联动等宣传行动,加强客源市场互动、联合营销,加快打造西部领先、全国进位和重庆辨识度的标志性成果。同时,积极放大武陵山区自然生态和人文资源优势,充分挖掘土家族、苗族等民族文化和民族村寨、传统村落、生态人文、革命旧址等特色资源,打造多彩风情武陵文旅景观带,主动加强与贵州沟通协作,探索整合苗族文化资源研究开发“渝黔民俗风情游”可行性,促进文旅资源共享与客源互送。

四、关于“加强文旅人才培养与引进,提高行业服务水平”事项

目前,我市16所普通本科高校、23所高职院校开设旅游管理、文化产业经营与管理等文旅相关专业数10种、相关专业点68个。近4年,文旅相关专业每年招生人数达6000人左右。一是优化专业设置。主动适应国家战略和重庆市产业升级需要,印发《重庆市普通高等教育学科专业设置调整优化改革实施方案》《2024年重庆市本科高校专业设置指南》,将数字人文、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等文旅相关本科专业纳入急需专业名单,获批国家级一流本科专业建设点4个、市级一流本科专业建设点5个。二是加强实践育人。深化高等教育人才培养模式创新和实践教学改革,将重庆市大学生乡村振兴创意大赛、重庆市大学生研学旅行创意策划大赛等文旅相关比赛纳入市级普通本科高校大学生学科竞赛项目。鼓励高校与旅游企业共建实习实训基地,建有三峡文化旅游产教融合等市级实训基地5个、文化旅游人才市级示范性职工培训基地2个、市级旅游服务与管理现代学徒制试点3个。三是深化产教融合。强化高校、政府、行业协会、企业机构等单位的多元主体协同,支撑服务区域产业发展,立项建设市级文旅现代产业学院11个。四是完善服务体系。2024年市委组织部等21个部门印发《新重庆人才服务管理办法(试行)》,对符合条件的人才在创新创业、生活保障方面提供包括职称评审、项目申报等15项优惠政策和便利服务,激发人才创新创业活力,营造最优人才生态。

下一步,我们将积极会同市教委、市人力社保局持续做好文旅人才培养引进工作,不断优化文旅相关专业结构布局,以旅游管理国家级一流专业建设为引领,引导相关高校强化文旅类专业内涵,进一步推动校企合作和产教融合,提升文旅人才培养质量;积极培育一批重庆市舞台艺术国家级领军后备人才,选拔一批基础能力强、发展潜力佳的青年拔尖人才,培养一批川剧、京剧、杂技、芭蕾舞、曲艺等紧缺后备人才;拓宽人才引进推优渠道,坚持普通岗位大范围公开招聘、急需紧缺人才小范围考核招聘、高层次人才特事特办等方式最大范围引进人才,积极推荐优秀人才申报“国家文化英才”等国家重大人才工程、“重庆市宣传思想文化高层次人才”等市级重点人才项目,集聚一批德艺双馨的文化旅游名家。

五、关于“加大宣传推广力度,提升重庆文旅品牌知名度”事项

近年来,市文化旅游委不断加大重庆文化旅游宣传推广力度,建设包括官方网站、微信公众号、微博账号、抖音官方号等在内的“重庆文旅”官方宣传平台,集中发布重庆文旅最新资讯、旅游攻略、文化活动信息等。2024年,官方微信公众号发布推文974篇,阅读量159.6万;官方微博粉丝总量201.8万,发布微博总量4500余条,阅读量超8000万,影响力排名在重庆市政务微博总榜常居前10;“重庆文旅”抖音号传播指数每月均居全国前列,共发布作品1544个,获点赞2947.4万;官方视频号共推送视频消息738条,总播放量约2400万次。精心拍摄了高质量的重庆文旅宣传片《山水之城 美丽之地》,在国内外主流媒体、视频平台以及各级重要会议和宣传推广活动播放。积极与央媒开展合作,与中央电视台新媒体平台推出“如果我写家乡”联合宣传、《最美“乡”遇》大型融媒体活动,与新华社共同推出“我们不卷,但重庆很美”系列短视频宣传,总浏览量超1.5亿次。

下一步,我们将推出重庆文旅宣传口号和形象标识,迭代文旅形象表达体系,整合主流媒体、新媒体、OTA平台等多元营销渠道,培育构建涵盖头部专业团队、网络大V的达人矩阵,进一步加大文旅宣传营销力度,联动中央广播电视总台推出《渝见·巴山蜀水》融媒体项目,拍摄“恐龙主题奇幻游”“山城民宿三部曲”等主题短视频,鼓励创作展现重庆文旅特色的代表性歌曲,推出重庆四季旅游攻略和优质线路手绘地图,打造“我的重庆—2025城市巡游记”等新IP,推动文旅“爆款”产品出圈出彩。

此复函已经高琳主任审签。对以上答复您有什么意见,请及时通过人大代表全渝通应用代表议案建议场景进行评价。

                       重庆市文化和旅游发展委员会

                            2025年4月27日

联 系 人:杨强

联系电话:67705665

邮政编码:401123


扫一扫在手机打开当前页

智能问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