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当前的位置: 首页>政务公开>建议提案办理>人大建议办理
[ 索引号 ] 11500000MB19069553/2025-00231 [ 发文字号 ] 渝文旅函字〔2025〕238号
[ 主题分类 ] 文化旅游 [ 体裁分类 ] 人大建议办理
[ 发布机构 ] 市文化旅游委
[ 成文日期 ] 2025-04-25 [ 发布日期 ] 2025-07-11
[ 索引号 ] 11500000MB19069553/2025-00231
[ 发文字号 ] 渝文旅函字〔2025〕238号
[ 主题分类 ] 文化旅游
[ 体裁分类 ] 人大建议办理
[ 发布机构 ] 市文化旅游委
[ 发布日期 ] 2025-07-11
[ 成文日期 ] 2025-04-25

重庆市文化和旅游发展委员会关于市六届人大三次会议第0023号建议办理情况的答复函

A

同意公开

渝文旅函字〔2025〕238号

重庆市文化和旅游发展委员会

关于市六届人大三次会议第0023号

建议办理情况的答复函

刘佳代表:

您提出的《关于加强我市公共图书馆建设服务好全民阅读活动的建议》(第0023号)收悉。经与市财政局、市委宣传部共同研究办理,将持续做好争取中央资金、加强纸质书刊采编、优化数字资源建设、加强公共图书馆馆舍建设、发挥好公共图书馆在全民阅读活动中的主阵地作用等5方面工作。现将办理情况答复如下:

2025年政府工作报告中再次写入“深化全民阅读活动”。这是从2014年开始,“全民阅读”连续第12次被写入政府工作报告。2022年,党的二十大报告明确提出“深化全民阅读活动”,从“开展”到“深化”,体现了党和国家对于促进全民阅读高质量发展的要求。全民阅读是推进公共文化服务体系一体化建设的重要内容,政府机关和文化事业单位在其发展进程中起到主导作用,公共图书馆更是发挥了重要作用。习近平总书记指出,图书馆是国家文化发展水平的重要标志,是滋养民族心灵、培育文化自信的重要场所。2018年1月《中华人民共和国公共图书馆法》正式施行,其中明确了公共图书馆是社会主义公共文化服务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应当将推动、引导、服务全民阅读作为重要任务。

一、全市公共图书馆深度参与全民阅读服务的基本情况

市文化旅游委作为全市公共图书馆的业务主管单位,探索了公共图书馆资源深度参与全民阅读服务的工作路径,为加快建设文化强市贡献力量。我市公共图书馆事业发展的总体水平较高,发展速度也较快。目前,我市县级以上公共图书馆42家,其中省级馆2家,区县公共图书馆40家,公共图书馆覆盖全市所有行政区县,一级馆率90.7%,位列全国第三。全市公共图书馆建筑面积约54.42万平方米,拥有阅览室坐席5.42万个,图书馆总分馆实现区县全覆盖,建成总馆42个、分馆1807个,城市书房162个。全市公共图书馆纸质文献馆藏量3400万册,数字资源累计藏量超2000TB。年外借文献1580万册次,年到馆人次达2535万。

2021年,文化和旅游部联合国家发展改革委及财政部印发《关于推动公共文化服务高质量发展的意见》,提出打造“小而美”的公共阅读空间,提升公共文化服务质量。新型阅读空间顺时而动,成为城乡公共文化服务的重要组成部分和推进全民阅读的重要载体,为市民提供了丰富多元的文化体验。据全市公共图书馆业务数据统计,全市共建成新型阅读空间455个,其中主城都市区281个(含中心城区123个、主城新区158个)、渝东北92个、渝东南82个。空间区域分布与发展具有以下特点:62%的新型阅读空间分布在人口密集、经济发达、科教文化优势明显的主城都市区,其基础设施更为完善,社会力量深度参与。在政府指导下,空间建设品牌和集群成效显著,如渝中区“十分钟阅读圈”、南岸区“嵌入式”新型阅读空间等具有品牌效应的新型阅读空间,社会知名度、认可度和群众参与度较高,多次获得全国范围和省市级表彰荣誉。38%的新型阅读空间分布在渝东南与渝东北地区,主要由基层政府主导建设和运营,重视阅读服务城乡均衡性、基层可及性和文旅融合性,在数量上不占优势,但仍在推进城乡融合发展、赋能乡村振兴方面发挥着“文化灯塔”的重要作用。

二、关于加大资金投入事项

我市高度重视公共图书馆建设,把公共图书馆事业纳入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总体规划,公共图书馆建设纳入城乡规划和土地利用总体规划,确保了公共图书馆事业发展经费得到保障。按照市财政局统计,每年全市公共图书馆财政拨款预算资金约 3.5 亿元支持图书、少儿馆建设、支持川渝阅读“一卡通”项目、支持图书馆购书、支持新型阅读空间打造、支持图书展览等资源直达基层等工作。下一步,针对代表提出的加大资金投入、积极向中央争取资金支持等建议,市财政局将积极采纳,联合有关部门积极向中央争取资金支持,同时持续对图书馆加大投入,保障图书馆免费开放、设施更新、场馆建设、资源购置等基本服务,进一步支持公共图书馆提升服务水平,努力满足人民群众的精神文化需求,大力推动图书馆事业高质量发展。

三、关于加强纸质书刊采编工作事项

重庆市公共图书馆近年来持续优化馆藏资源,在书刊采访方面不断加强馆际间协调协作。在选书环节,遵循“满足大众,确保重点,注重特色、藏用结合、以用为主”原则,2020年起对公版书、名著类书籍实行版本控制,列出不予保存图书书目,网文类书籍择优入藏;报刊种类依年度读者调研动态调整。注重地方文献搜集,设重庆地方文献阅览室,重点加强渝版渝创渝事图书、民国抗战文献等特色文献入藏,注重对各类奖项获奖图书搜集展示,并定期举办主题展览。通过线上线下多元渠道广泛征集读者荐购需求,并严格依照馆藏规则进行采购入藏。如重庆图书馆除日常线上荐书渠道外,自2016年开始与重庆书城合作开展“你阅读我买单”荐书活动,读者可在线上“阅淘网”、线下实体书店,选择心仪图书推荐图书馆采购,该举措持续助力馆藏结构优化、提高了馆藏文献流通率、更好地满足读者阅读需求。采购成本控制方面,采用政府公开招标,与优质馆配商合作并定期考核,把控服务质量,提升服务效率。严格执行复本控制原则,馆藏图书平均复本量为2本,热销书按需追加复本;单价超200元、限量版等特装文献依规则和需求确定入藏范围,超500元文献入基藏书库仅供馆内阅览,确保文献保存与利用平衡。下一步,将按照代表建议积极吸纳广大读者的订购建议,优化馆藏分布,不断加强纸质书刊建议采编工作。

四、关于优化数字资源建设事项

针对代表提出的加强并优化数字阅读资源建设,方便人民群众获取数字阅读资源,与时俱进创新数字阅读的方式方法,引导人民群众把数字阅读和纸质阅读结合起来等建议。市文化旅游委将组织重庆图书馆、市少儿图书馆以及区县公共图书馆进一步做好相关工作。

一是继续织密“一卡通”便民阅读网络。2020年,重庆市文化旅游委提出实施“川渝阅读一卡通”项目,历时四年打通了两地公共图书资源。目前该项目已覆盖川渝两地174家县级以上公共图书馆,两地市民读者可凭社保卡(电子社保卡)、身份证在成员馆享受逾5000万册图书通借通还服务。此外,重庆图书馆、成都图书馆携手推出了“数字文化‘一网通’”服务,成渝两地市民可凭个人社保信息认证登录重庆数字图书馆、成都数字图书馆,免费下载并使用1408TB容量、涵盖110个数据库的数字资源。2023年起,市文化旅游委协调图书“一卡通”研发企业免除了全市公共图书馆借阅点的平台接入授权费,以零门槛深入开展“一卡通”全覆盖工作,全市超2000多个公共图书借阅点实现了通借通还,阅读服务的便民性、惠民感极大提升。

二是继续推进智慧图书馆建设。以重庆图书馆作为全国首批智慧图书馆支撑平台承建馆为契机,将“智慧图书馆”项目建设融入“文化·高品质文化生活”数字应用开发一体推进。全市公共图书馆系统持续加强优质数字阅读内容供给,数字资源总量已达到2050.12TB。推出“云上重图”数字资源平台,提供数字阅读、重图到家、线上续借等一站式服务。在业界首创的“开放式无感智慧借阅系统”,入选文化和旅游部、工业和信息化部2024年全国文化和旅游装备技术提升优秀案例。“高品质文化生活”数字应用已实现41个区县贯通运行,市民打开手机就能享受到“逛场馆、享阅读、学才艺、观演出”等十大智慧场景,该应用获评2024年重庆市改革创新数字应用、数字重庆建设“十大优秀应用”,以及工业和信息化部全国大赛一等奖、文化和旅游部优秀案例、国家广播电视总局优秀案例。

三是继续瞄准重点人群开展“馆校合作”。基于少年儿童是阅读推广的重点人群,充分发挥公共图书馆对中小学校图书资源的补充作用,建立起政府主导、图书馆与中小学(幼儿园)“馆校合作”推广阅读的长效机制。2023年,市文化旅游委联合市教委创新实施了重庆市普通中小学生(幼儿)免费开通公共图书馆借阅卡工作。通过导入在校学生学籍信息,建立馆校共享的重庆市普通中小学(幼儿)办证统一信息录入平台,在全国率先全省域开创性推进此项工作,惠及全市400余万在读中小学生(幼儿),并每年常态面向新生开展此项工作。公共图书馆以此为基础与学校(幼儿园)深度合作,通过开展书目推荐、少儿阅读推广人培训、亲子阅读辅导等形式,将公共图书馆资源融入教育体系,系统化推动构建覆盖全市未成年人全学段的公共图书馆和中小学(幼儿园)联动阅读服务体系。

五、关于加强我市公共图书馆馆舍建设事项

针对代表提出的实施新改扩建项目,新增建筑面积,改进软硬件设施建议,因区县公共图书馆馆舍建设属于基础设施建设类别,其权属管理为区县人民政府,由区县人民政府报请市发展改革委等相关部门审批立项,非市文化旅游委管理范畴。

在现行条件下,打破馆舍等物理条件限制,延伸公共图书馆服务触角,市文化旅游委牵头组织全市公共图书馆创新性推出“嵌入式”服务。运用“阅读+旅游”“阅读+交通”等服务新模式,积极探索社会力量参与惠民阅读推广,改变了过去单纯按行政辖区布局文化设施的方式,构建了“设施匹配人群”的新机制。如,建设了重庆图书馆•石柱冷水风谷分馆成为国内首座高速公路服务区图书馆;江上图书馆—重庆图书馆世纪游轮分馆,是一座游弋在长江上的图书馆。重庆图书馆首个列车书屋在中国铁路成都局集团重庆客运段5610次公益性“慢火车”3号车厢上揭牌投用。  

创新实施重庆市公共图书馆“巴·掌书”进轨道交通项目,采购便携、便阅读、带地域标识的小开本图书布局轨道交通站点,定制与之匹配的自助借阅柜,将“全市公共图书馆‘一卡通’便民服务网”与日均承载400多万出行人次的“城市轨道交通网”进行双网融合,为广大市民和在渝游客提供“零费用”“随处用”“随身用”的阅读新体验,打造兼顾服务市民和游客的主客共享阅读空间。现已率先建成国内规模最大“阅读+交通”项目,在全市精选8条轨道交通线路的69个站点,建成共计71台“巴·掌书”自助借阅柜,覆盖重庆10个行政区,能在全市2000多个图书借阅点通借通还。项目实施9个月文献流通率即达158.7%,远超公共图书馆分馆年均20%-30%的文献流通率。为保证这一惠民项目长效运行,市文化旅游委配套出台了项目运维管理办法、“巴·掌书”选书标准及加工规范等一系列规章制度,发布了“巴·掌书”借阅地图。

下一步,市文化旅游委将建设“巴蜀高铁掌书廊”项目,先期将覆盖重庆15个高铁站点,让来往两地的乘客和游客在旅途中感受文化的力量和阅读的魅力。将持续推进城市书房等新型公共文化空间建设,不断改善读者体验,为人民群众提供更多更好的阅读、学习及公共文化空间。

六、关于进一步发挥好公共图书馆在全民阅读活动中的主阵地作用事项

市文化旅游委组织公共图书馆以品牌活动为载体,全市每年开展基层阅读活动8000场次以上,其中大型主题阅读活动超1000场次,参与群众1300万人次。市、区县联动打造出市级“阅读之星”“红岩少年”“格林童话之夜”“书香润万家”和渝中区“城墙故事会”、江北区“悦读汇”、永川区“书香漂流”、云阳县“梯城·悦读吧”、奉节县“诗词六进”、石柱县“书香山寨行”等一批富有影响力的阅读品牌活动,以品牌活动为载体,动员群众广泛参与,持续用好用活惠民阅读阵地。其中,“阅读之星”市民诵读大赛已连续举办7届,累计超131场次,参赛人数达70余万人。“红岩少年”阅读大赛连续举办16届,全市累计中小学7600万人次参赛,共惠及少年儿童669.3万人次。大型原创亲子阅读推广活动“格林童话之夜”连续举办7季,通过融合书籍、阅读、音乐、表演等元素打造沉浸式体验,将阅读推广活动不断推向新高度。全市各项阅读品牌活动,以及川渝阅读“一卡通”项目建设等创新惠民举措先后被央视、新华网、人民网、中国日报、重庆日报、重庆新闻联播、华龙网等中央级、市级主流媒体广泛报道。

下一步,市文化旅游委将持续开展“常青e路 幸福夕阳”老年人数字阅读培训、“蒲公英梦想书屋”重庆市公共图书馆助力乡村振兴留守儿童关爱行动、“童阅同享”文化惠基层活动等针对各类群体的阅读需求细分保障弱势群体阅读权益的特色化阅读推广活动。并在已有品牌活动的基础上,进一步开展丰富多彩的活动,多措并举、多渠道加大宣传推广力度,助推全民阅读走深走实。

此答复函已经高琳主任审签。对以上答复您有什么意见,请及时通过人大代表全渝通应用代表议案建议场景进行评价。

                       重庆市文化和旅游发展委员会

                            2025年4月25日

联 系 人:钟钰珊

联系电话:67705533

邮政编码:401123


扫一扫在手机打开当前页

智能问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