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索引号 ] | 11500000MB19069553/2025-00274 | [ 发文字号 ] | 渝文旅函字〔2025〕208号 |
[ 主题分类 ] | 文化旅游 | [ 体裁分类 ] | 政协提案办理 |
[ 发布机构 ] | 市文化旅游委 | ||
[ 成文日期 ] | 2025-04-25 | [ 发布日期 ] | 2025-07-17 |
[ 索引号 ] | 11500000MB19069553/2025-00274 |
[ 发文字号 ] | 渝文旅函字〔2025〕208号 |
[ 主题分类 ] | 文化旅游 |
[ 体裁分类 ] | 政协提案办理 |
[ 发布机构 ] | 市文化旅游委 |
[ 发布日期 ] | 2025-07-17 |
[ 成文日期 ] | 2025-04-25 |
重庆市文化和旅游发展委员会关于市政协六届三次会议第0993号提案答复的函
A
同意公开
渝文旅函字〔2025〕208号
重庆市文化和旅游发展委员会
关于市政协六届三次会议第0993号
提案答复的函
杨世兴委员:
您提出的《关于抢救城市历史文化记忆加强重庆古道保护和维护的建议》(第0993号)收悉。经与市城市管理局、市规划自然资源局共同研究办理,现答复如下:
一、工作开展情况
重庆作为古代巴蜀文化的重要发源地,分布着众多具有历史价值的古道,其中以成渝古道、蜀道重庆段最具代表性。近年来,我市持续加强古道保护利用工作,取得一定成效。
(一)加强规划引领。市政府批复的《重庆市历史文化名城保护规划(2021—2035年)》中提出“整体保护‘三江四廊’文化线路”的要求,“四廊”即成渝古廊道、秦巴古廊道、酉水古廊道、渝黔古廊道主题文化线路。规划提出依托既有古道线性历史文化资源,丰富旅游产品体系,打造特色旅游线路,推动成渝古廊道沿线旅游发展。统筹利用古道沿线自然资源景观、历史村镇、历史文化资源,突出展现地理地名、传统节庆活动、传统技艺等人文现象,挖掘和展示重要商贸驿站所在地文化遗产,加强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传承,展示与周边区域交往历史。制作《成渝古道地图册(重庆段)》,重点展现和介绍成渝东大路(重庆段)189公里线路走向和沿线5驿站、24塘铺,以及不可移动文物、历史建筑、非遗风物等遗存。制作寻访遗存古道路段的交通导览图,为徒步探寻古道提供路书指引,提升了遗存古道的可达性、可读性。纳入国土空间规划管理体系,建立动态更新的历史文化遗产名录库,历史文化专项规划纳入国土空间规划体系,古道沿线的历史文化名镇名村、历史建筑和市级以上文物保护单位等重要历史文化资源的保护范围和管控要求已纳入国土空间规划“一张图”,构建了“现状普查—规划管控—实施监管”全过程管理体系。
(二)加强蜀道重庆段保护利用。2023年,国家文物局批复将《蜀道工作计划(2024—2028年)》纳入“考古中国”重大项目,我市负责对蜀道荔枝道全面开展专项调查,已发现各级古道124段,总里程约229.45公里。其中,一级、二级、三级古道12段、27段、85段,里程分别约为4.55公里、18.32公里、206.58公里,不可移动文物196处、古树名木40株,发现唐宋时期的新宁县城、万岁县城、新浦县城、清水县城、温山县城等重要遗址。2024年12月,蜀道重庆段成功纳入新一轮中国申报世界文化遗产预备名单。市政协召开联合协商会,发布《川陕渝地方政协推进荔枝道申遗及沿线文旅产业协同发展倡议书》,助推蜀道申遗及沿线文旅产业协同发展。累计投入资金近8000万元持续开展保护利用,实施垫江峰门铺等一批蜀道重庆段保护修缮、排危及环境整治项目。涪陵区利用古驿道起点处的石刻、牌坊等文物资源,设置“荔枝古道起点”标识,建成“荔圃春风文化园”项目,成立“蜀道·荔枝道涪陵文献馆”,通过150余种荔枝道文献资料以及实物、图片、模型、视频等形式,演绎了古蜀道“南三北四”发达的交通体系,还原了“永元荔枝来交州,天宝岁贡取之涪”的历史史实。
(三)强化成渝古道整体保护。重庆永川、大足、璧山、铜梁、荣昌区及四川内江、资阳市等成渝古道沿线“两市五区”共同签署《成渝古道文化旅游区域协作备忘录》。开展专项调查,共发现九龙坡老关口、沙坪坝二郎关等10余处,总长约10公里的成渝古道东大路道路遗存,梳理出境内成渝古道东大路约189公里(全线约510公里),途经渝中区、沙坪坝区、九龙坡区、璧山区、永川区、大足区、荣昌区等地,涵盖2个历史文化名镇(九龙坡区走马镇、荣昌区安富镇)、1个传统村落(走马镇椒园村)、39处不可移动文物、9个历史建筑、9项非物质文化遗产、13处历史地名等历史文化资源。推进文物主题游径建设,正在编制《成渝古道文物主题游径建设规划》,主题游径以“东大路”为主要建设对象,合理整合沿线文化遗产资源,深度阐释和展示文物价值和文化面貌,提高文物保护与开放利用水平。
(四)推动特色绿道建设。市级有关部门通力协作,多跨协同,赋能城市发展新活力,串联城乡绿色资源和历史文脉,结合古道保护,高标准推动绿道建设。从沉浸式场景营造、遗迹风貌还原等多维度拓展创新,挖掘古道历史文化内涵,开发系列文化产品,打造黄桷古道等特色文化街区,通过古道研学、户外探险和文化讲座等多元化的人文体验活动,塑造城市独特的历史文化。
二、下一步工作打算
(一)进一步摸清古道文物资源家底。结合第四次全国文物普查开展专项调查,对重庆古道沿线古道本体、附属建筑与设施、关联建筑与设施三大类资源开展调查,涵盖道路桥梁、关隘城寨、碑刻题记、龛窟造像、寺观塔幢等文物类型,充分摸清成渝古道文物资源数量,划定古道文物保护范围,建立严格的保护管控要求。
(二)强化规划引领和自然资源要素保障。以规划引领重庆古道历史文化资源保护利用,优化地块功能、边界及交通布局。结合实用性村庄规划编制,统筹村域古道与项目空间布局和建设,对具备活化利用条件的古道文旅资源进行规划赋能,盘活资源提升利用价值,推动规划师下乡技术支持沿线古道乡村发展,为文化资源活化利用提供规划专业支撑。运用全域土地综合整治、集体经营性建设用地入市等政策工具保障沿线镇村用地需求,对符合国土空间规划的重庆古道旅游设施项目用地所需计划指标应保尽保。
(三)加强重庆古道价值研究和保护。推动大足资阳文旅融合发展示范区建设,联合中国社会科学院考古研究所实施大足区石篆山石窟寺遗址主动性考古发掘项目,补充构建石窟寺考古学文化序列和谱系传承。开展重庆古道专项研究,通过考古调查、课题研究等形式厘清重庆古道历史价值,为线路展示和活化利用打好研究基础。加快推进《考古中国:蜀道工作计划(2024—2028年)》实施,启动《蜀道(荔枝道重庆段)保护利用规划》编制,强化多学科合作,开展综合性研究,形成一批具有影响力的考古研究成果,为蜀道保护利用工作提供更多考古实物支撑,扩大蜀道考古研究影响力。树立“大考古、大保护、大展示”理念,重点实施长寿罗围老街、涪陵苟家场驿站、荔枝道铜崖溪段等蜀道重点文物的本体保护、安防工程等,强化预防性保护措施。结合山城绿道建设,开展古道环境整治,提升线路沿途绿化质量,保持畅通性和通透性。因地制宜增设景观平台、综合服务驿站等便民设施,提升游览体验。
(四)多种形式促进重庆古道活化利用。编制完成《成渝古道文物主题游径规划》,以成渝古道沿线不可移动文物为主干,有机关联成渝古道沿线文化遗产资源、串珠成链,集中展示成渝古道历史文化,促进文物与旅游深度融合发展,增强旅游历史文化底蕴,助力巴蜀文化旅游走廊建设。建设蜀道(荔枝道重庆段)文物主题游径,形成蜀道(荔枝道重庆段)保护利用示范段,讲好中国蜀道、蜀道(荔枝道重庆段)故事。开展重庆古道智慧化展示应用,利用数字化技术建立重庆古道遗产数字档案,开发AR虚拟漫游、线上文化地图等应用,将古道人文、地图导航等功能上线,实现“云端展陈+实地体验”,利用数字化手段展示成渝古道。开展绿道标识征集、绿道沿线小微公共空间综合整治设计大赛等竞赛活动,增强绿道关注度,塑造“山城绿道”公共品牌,突出山城特色,传承文明、延续文化,彰显城市文化底蕴。
(五)统筹保护区域文化空间格局。编制《成渝古道保护利用专项规划》,分析研究成渝古道等文化线路的遗存本体、沿线资源、配套设施、交通可达性等现状基本情况,结合成渝古道主题游径规划,制定明确保护重点、优化相邻用地结构和布局、强化交通衔接、完善设施配套、提升功能业态等规划策略,构建结构清晰、主题鲜明的古道文化空间格局,提出与城乡发展相契合的活化利用路径,指导相关区县落实到国土空间规划和管理中,建立市级统筹、区县主责、部门配合的管理体系。
此复函已经高琳主任审签。对以上答复您有什么意见,请填写在回执上寄给我们,以便进一步改进工作。
重庆市文化和旅游发展委员会
2025年4月25日
联 系 人:许雨
联系电话:67705007
邮政编码:401123
国务院部门网站
地方政府网站
部门政府网站
区(县)政府网站
省区市文化旅游系统网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