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索引号 ] | 11500000MB19069553/2025-00279 | [ 发文字号 ] | 渝文旅函字〔2025〕183号 |
[ 主题分类 ] | 文化旅游 | [ 体裁分类 ] | 政协提案办理 |
[ 发布机构 ] | 市文化旅游委 | ||
[ 成文日期 ] | 2025-04-18 | [ 发布日期 ] | 2025-07-18 |
[ 索引号 ] | 11500000MB19069553/2025-00279 |
[ 发文字号 ] | 渝文旅函字〔2025〕183号 |
[ 主题分类 ] | 文化旅游 |
[ 体裁分类 ] | 政协提案办理 |
[ 发布机构 ] | 市文化旅游委 |
[ 发布日期 ] | 2025-07-18 |
[ 成文日期 ] | 2025-04-18 |
重庆市文化和旅游发展委员会关于市政协六届三次会议第0998号提案答复的函
A
同意公开
渝文旅函字〔2025〕183号
重庆市文化和旅游发展委员会
关于市政协六届三次会议第0998号
提案答复的函
刘星委员:
您提出的《关于打造具有重庆辨识度春节的建议》(第0998号提案)收悉,经与市财政局、市教委、市文联、市委宣传部、市广电局共同研究办理,现答复如下:
春节是内涵最为深厚、内容最为丰富、参与人数最多、影响最为广泛的中国传统节日,是中华文化的重要符号。2024年12月,“春节——中国人庆祝传统新年的社会实践”成功列入联合国教科文组织人类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作名录。2025年蛇年春节,是春节申遗成功后的首个春节,我市围绕打造具有重庆辨识度的春节,开展了一系列丰富多彩的活动,成果显著。您提出的建议,对于全市进一步打造具有重庆辨识度春节,传承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具有重要参考价值。
一、关于加大研究力度,传承文化和精神内核
近年来,我市贯彻落实中共中央办公厅、国务院办公厅印发的《关于实施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传承发展工程的意见》《关于进一步加强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工作的意见》,实施中国传统节日振兴工程,加大春节等传统节日文化内涵挖掘、研究和阐释。市文化旅游委与教育部门紧密合作,系统推进民俗文化研究与传播,近两年立项民俗类市教委人文社科项目11项,组织编写《巴渝年俗故事》《春节符号与习俗》等通俗读物,制作播放“新重庆、幸福年”“非遗贺新春 重庆年味浓”系列短视频,向社会各界广泛宣传推介重庆春节民俗文化。
下一步,将加强重庆民俗文化研究转化,市文联将依托刊物《巴人》,增加“民俗专题研究”栏目比重,推进对春节符号与习俗的深度阐释,整理编纂一批有关春节习俗的通俗读物。鼓励各区县以社会核心价值观引领,依据本地民俗文化特色,举办形式多样的文化艺术活动,推动重庆民俗文化的传承和创新发展。
二、关于营造氛围,丰富活动和创新设计
今年以来,全市组织开展“欢欢喜喜过大年”“川渝春节联欢晚会”“曲艺家名家闹元宵”等新春惠民演出和民俗活动1000余场次,以“非遗贺新春”为主题,策划开展春节非遗传承实践与传播展示系列活动,在微博平台“重庆非遗”话题的阅读量更是高达3000多万,多次登上本地热搜榜。2025年央视春晚分会场落地重庆,市委宣传部广泛调动全市文化艺术资源,高水平承办央视春晚重庆分会场,面向世界立体多维展现巴渝文化魅力,极大提升了广大市民活动参与感、春节喜庆感及春晚关注度,受到中央宣传部、中央广播电视总台高度肯定。
下一步,我市将持续深化开展重庆特色民俗活动,挖掘民俗文化资源,优化春节期间文化活动形式载体,推进重庆民俗文化与旅游产品融合创新,利用微博、抖音等社交媒体平台,通过创意短视频、图文故事等形式扩大传播范围,拓展活动覆盖范围,让更多群众参与其中。
三、关于丰富资源,培养人才和做亮品牌
近年来,我市高度重视非遗保护工作,不断加大经费投入力度,市财政每年统筹安排中央及市级资金3000万余元,用于支持非遗保护传承工作。市文化旅游委加大民俗类非遗项目培育认定,与春节相关的铜梁龙舞、梁平木版年画等非遗项目,地域特色浓郁的丰都庙会、宝顶架香庙会、秀山花灯、苗族羊马节等民俗文化,均已推荐列入国家级非遗代表性项目名录。立足传承体验设施,广泛开展传承人才培养,组织西南大学等5所高校实施“中国非遗传承人研修培训计划”48期,培训传承人1800余人次,提高了传承人能力素质。
下一步,市财政局在合理划分事权与支出责任的基础上,对春节非遗活动组织、春节文化品牌建设等进行支持,让重庆春节文化在新时代焕发出新的活力。市文化旅游委持续做好非遗代表性项目培育认定,壮大非遗传承人队伍建设,实施非遗传承人研培计划,培养更多的传承人。
四、关于提升认知,文化育人和增强自信
近年来,每年组织学生参加艺术活动月、艺术展演等活动,鼓励宣扬民俗文化。积极开展中小学艺术特色学校建设,截至目前,已建立川剧、民族艺术、剪纸、木洞山歌、宁河鼓、扎染等一批市级艺术特色学校。借助寒假返乡契机,组织1200余支高校师生队伍,深入乡村社区广泛开展“三下乡”社会实践,积极参与当地印年画、打铁花、板凳龙等民俗活动,零距离感受巴渝传统文化,发挥传统文化育人作用。
下一步,市教委推进民俗类非遗项目融入国民教育体系,加大对我市民俗文化建设与推广,完善课程设置。指导各级学校根据自身条件和特色,开设民俗文化教育选修课程,普及民俗文化知识。市文化旅游委利用文化馆、图书馆、博物馆等公共文化设施开展民俗类非遗相关培训、展览、讲座、学术交流等活动,进一步提升人民群众认知,增强文化自信。
五、关于面向世界,讲好故事和传播文化
市文化旅游委春节期间组织铜梁龙舞、苗族民歌等非遗代表性项目走出国门展示,市教委发挥与高校共建的29所孔子学院(课堂)国际传播作用,积极传播中华优秀传统文化。重庆师范大学、重庆交通大学、四川外国语大学等高校受邀参加“2025全球孔子学院云春晚”活动。在除夕之夜,重庆分会场通过中央广播电视总台联动全球200多个国家和地区的2900多家媒体进行直播,重庆分会场节目及相关报道全媒体触达32.6亿人次,社会媒体话题讨论量166亿人次,63个相关话题登上网络平台热搜榜。
下一步,积极组织春节民俗类非遗代表性项目、传承人及保护单位参与国内外文化交流活动,提升重庆非遗的国际知名度。鼓励支持新闻媒体设立非遗专题,加强重庆非遗抖音号、微信公众号、订阅号等宣传平台内容建设,充分发挥线上传播矩阵作用,全方位宣传重庆民俗文化。
此复函已经高琳主任审签。对以上答复您有什么意见,请填写在回执上寄给我们,以便进一步改进工作。
重庆市文化和旅游发展委员会
2025年4月18日
联 系 人:刘成伟
联系电话:67701917
邮政编码:401123
国务院部门网站
地方政府网站
部门政府网站
区(县)政府网站
省区市文化旅游系统网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