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索引号 ] | 11500000MB19069553/2025-00283 | [ 发文字号 ] | 渝文旅函字〔2025〕250号 |
[ 主题分类 ] | 文化旅游 | [ 体裁分类 ] | 政协提案办理 |
[ 发布机构 ] | 市文化旅游委 | ||
[ 成文日期 ] | 2025-07-18 | [ 发布日期 ] | 2025-07-18 |
[ 索引号 ] | 11500000MB19069553/2025-00283 |
[ 发文字号 ] | 渝文旅函字〔2025〕250号 |
[ 主题分类 ] | 文化旅游 |
[ 体裁分类 ] | 政协提案办理 |
[ 发布机构 ] | 市文化旅游委 |
[ 发布日期 ] | 2025-07-18 |
[ 成文日期 ] | 2025-07-18 |
重庆市文化和旅游发展委员会关于市政协六届三次会议第1001号提案的复函
A
同意公开
渝文旅函字〔2025〕250号
重庆市文化和旅游发展委员会
关于市政协六届三次会议第1001号提案的复函
杨利委员:
您提出的《关于深化渝川黔合作共建世界级生态康养旅游目的地的建议的提案》(第1001号)收悉。经与市财政局、市发展改革委、市卫生健康委、市大数据发展局、市规划自然资源局等协办单位共同研究办理,现答复如下:
“山同脉、水同源、人同俗”。渝川黔毗邻地区人文风情相近、生活习性相同、康养资源相似,加强毗邻区域协同发展,有利于做大做强品牌,实现互利互惠共赢。近年来,市委、市政府高度重视康养度假旅游工作,大力发展康养旅游经济,推动深化区域合作发展,出台了一系列相关政策措施,助推康养度假旅游产业高质量发展。
一、强化顶层设计
市政府出台《巴蜀文化旅游走廊建设规划》《重庆市大健康产业发展“十四五”规划(2021—2025年)》《重庆市旅游业发展“十四五”规划(2021—2025年)》等规划,支持大巴山、武陵山、明月山等重点区域,利用自然风景优美、森林植被茂密、立体气候明显等优势,因地制宜发展高山康养度假旅游。将“加快建设渝黔合作先行示范区、共建巴蜀文化旅游走廊、丰富拓展生态康养新业态”等内容写入全市“十四五”规划纲要,支持将“打造渝川黔金三角生态旅游区”等工作内容纳入文化旅游“十四五”专项规划。制定《重庆都市圈规划》,提出“充分对接川黔区域经济布局,推动对外辐射、协同联动”。将“丰富生态观光、文化体验、休闲度假”等业态纳入全市“一县一策”推动山区库区高质量发展的指导意见。为推动全市康养旅居产业高质量发展,2023年,市人大沈金强副主任带队对全市康养产业进行大调研,特别是对高山康养产业进行深入调研,先后实地调研了渝东南、渝东北及主城等10多个区县康养产业,分别在奉节和武隆组织召开了片区会,听取了江津、巫溪、秀山等14个区县(自治县)汇报,并与部分旅游度假区及其企业负责人座谈交流;召开市级部门座谈会,听取市文化旅游委、市发展改革委等8个部门情况汇报,最终形成高质量《调研报告》,并向市政府提出了工作建议。市领导高度重视,为积极落实市人大工作建议,根据市政府工作安排,我委牵头编制了《全市高山康养度假旅游产业发展总体规划》,重新构建我市高山康养度假旅游产业发展的政策引导、顶层设计、发展蓝图,通过创新政策机制、厘清发展格局、重塑运营逻辑等多维举措,着力破解困扰我市各区县多年来的高山康养度假旅游产业发展难题。指导有关区县围绕生态康养做好项目谋划储备,积极争取中央资金支持,为进一步推动我市高山康养度假旅游产业发展注入二次发展动力。
二、强化政策支撑
积极践行“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的发展理念,支持高质量发展康养旅游经济。市规划自然资源局编制《重庆市国土空间总体规划(2021—2035年)》明确:“渝东新城作为主城都市区向东、向南发展,辐射川东北、黔北的重要区域,规划整合生态、人文资源,共建康养避暑旅游带和体育旅游示范区。”《渝西地区一体化国土空间规划》提出:“强化巴蜀文化旅游走廊空间支撑,联动布局成渝古道、长江上游旅游带和石窟石刻艺术旅游区等,协同打通中心城区—江津—永川—泸州—宜宾、合川—广安等旅游通道。”共建一体化旅游交通网络,布局区域旅游风景道、骑行道,打造国家步道和巴蜀碧道,优化长江、嘉陵江等内河旅游港口布局,不断完善旅游交通沿线文旅商综合体等设施。市住房城乡建委印发《重庆市避暑休闲地产建设指引》,推动避暑休闲地产发展;市卫生健康委、市林业局、市民政局联合印发《关于促进我市森林康养产业发展若干措施》,指导有关区县因地制宜发展森林康养产业。指导相关区县完成“三区三线”划定,编制区县国土空间总体规划(分区规划),深挖地貌、气候、人文、区位等特色优势,优化交通、产业、城乡功能、生态人文布局,结合资源禀赋合理布局山地旅游、避暑休闲等功能空间,完善旅游基础设施配套。支持相关区县充分论证,完善旅游体系,融合高山旅游、避暑康养、乡村振兴等产业,做好国土空间规划与旅游专项规划衔接,将高山康养旅游重点项目纳入国土空间规划“一张图”或项目清单。市林业局根据国家相关部委要求,开展了全市自然保护地整合优化工作,形成了《重庆市自然保护地整合优化方案》,在保护优先的前提下,充分考虑康养旅游经济发展等需求,积极支持康养度假旅游经济高质量发展。
三、强化平台搭建
结合巴蜀文化旅游走廊建设,联合制定川渝毗邻地区合作共建区域发展功能平台推进方案,建立明月山、城宣万、万达开等合作共建功能平台发展示范区,促进毗邻地区因地制宜发展康养旅游产业。充分发挥江津区地处川渝黔支点、节点的区位优势,积极指导江津区牵头对于康养项目和配套设施进行深入的可行性研究,加强财政资金引导,建立“政府主导、社会参与”的多渠道、多层次的资金投入机制,积极争取中央财政支持,着力构建渝川黔金三角旅游大环线,推进康旅“金三角”互连互通,打通川南与江津四面山、赤水月亮湖(七里坝)等旅游通道,建好三地景区间旅游公路,提升公共服务质量和水平,努力推动重庆、贵州、四川等地之间康养度假旅游产品的协同发展,实现川渝黔生态康养从资源禀赋向经济优势转化,实施生态保护与产业发展良性循环。为深入贯彻党中央区域协调发展战略部署,2021年,我委牵头成立了“武陵山文旅发展联盟”,连续举办四届“武陵文旅大会”,常态化开展区域交流合作,川渝黔三地利用各自的宣传推介优势,联合推广特色旅游资源,联合打造特色文化旅游品牌,整合武陵山少数民族文化、渝东北三峡人文历史旅游资源,梳理三地精品旅游景点景区,借助“渝黔合作先行示范区建设”和“巴蜀文化旅游走廊建设”优势,深入开展“百万职工游巴蜀”和川渝黔区域交流合作活动,实现三地资源共享、游客互送,推动大武陵、大三峡等世界知名文化旅游IP走进京津冀、走进大湾区,实现引流增效。
四、强化服务保障
积极支持文旅领域数字化建设,推动“惠游重庆”“巴渝文物”“高品质文化生活”“景区安全智管”等应用纳入市级政务数字化应用“一本账”,充分发挥“惠游重庆”功能,助力旅游资源一体化管理、旅游服务监管数字化协同、游客满意度评价模式等,不断提升旅游品牌知名度和旅游服务美誉度。将医养结合工作纳入全市卫生健康系统“十四五”规划统一谋划、统筹推进。印发《关于深入推进医养结合发展的实施意见》《关于进一步规范养老服务机构与医疗卫生机构签约合作的通知》等系列文件,从土地、税收、人才、医养签约等方面推进医养结合深入发展。截至2024年底,我市建有医养结合机构176家、床位5.2万张,医疗机构与养老机构签约合作2218对,区县域医养联盟5个。深入挖掘三地森林、温泉、中医药等康养资源,发挥三地独特的山水资源优势,推动“+康养”等新业态发展,确保“渝川黔康养旅居金三角”生态康养产品供给充足、服务保障水平大幅提升。
下一步,市文化旅游委将认真贯彻落实市委、市政府工作部署,立足自身职能职责,联动相关市级职能部门,扎实做好全市康养旅游度假工作和区域交流合作。一是在市政府的统一领导下,会同有关区县政府,加快推进全市康养度假旅游产业发展总体规划落地落实和重点度假区立体交通一体化规划编制工作,加大旅游度假区建设,丰富康养旅居产品供给力度,支持有条件的区县积极创建申报国家级、市级旅游度假区,力争在三年内再成功创建1至2个国家级旅游度假区。二是依托市旅游经济发展领导小组的统一领导,建立市级联席工作机制,明确相关部门职责,研究出台促进康养度假旅游发展的财政补贴、金融服务、税费减免等一揽子扶持政策,探索扩大旅游发展“资金池”,设立康养度假旅游发展专项扶持资金,鼓励金融机构对符合条件的开发项目给予专项信贷支持,引导民营经济、社会资本进入产业发展。三是加强交流合作。主动对接川黔相关市(县),联合川黔相关地区,整合相关资源,共同打造知名品牌,共同提升公共服务水平,共建渝川黔康养旅居消费经济圈。四是进一步完善旅游度假区配套服务。建好医疗保障、生活保障、文化娱乐、交通出行等基本要素,科学预测度假高峰期人流量,提高饮水、商超购物、物业管理等生活服务水平,为广大游客和人民群众营造服务便捷、舒适惬意的居住环境。大力引进休闲娱乐产品建设和运营商,优化升级服务供给,切实满足群众精神文化需求,着力推进渝川黔三地康养旅游产业高质量发展。
此答复函已经高琳主任审签。对以上答复您有什么意见,请填写在回执上寄给我们,以便进一步改进工作。
重庆市文化和旅游发展委员会
2025年4月28日
联系人:张国辉
联系电话:67705355
邮编:401123
国务院部门网站
地方政府网站
部门政府网站
区(县)政府网站
省区市文化旅游系统网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