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当前的位置: 首页>政务公开>建议提案办理>政协提案办理
[ 索引号 ] 11500000MB19069553/2025-00302 [ 发文字号 ] 渝文旅函字〔2025〕275号
[ 主题分类 ] 文化旅游 [ 体裁分类 ] 政协提案办理
[ 发布机构 ] 市文化旅游委
[ 成文日期 ] 2025-05-09 [ 发布日期 ] 2025-07-23
[ 索引号 ] 11500000MB19069553/2025-00302
[ 发文字号 ] 渝文旅函字〔2025〕275号
[ 主题分类 ] 文化旅游
[ 体裁分类 ] 政协提案办理
[ 发布机构 ] 市文化旅游委
[ 发布日期 ] 2025-07-23
[ 成文日期 ] 2025-05-09

重庆市文化和旅游发展委员会关于市政协六届三次会议第1021号提案答复的函

A

同意公开

渝文旅函字〔2025〕275号

重庆市文化和旅游发展委员会

关于市政协六届三次会议第1021号

提案答复的函

刘壮委员:

你提出的《关于加快我市传统旅游景区转型升级的建议》(第1021号)收悉。经市人力社保局、市林业局、市规划自然资源局等协办单位共同研究办理,现答复如下:

一、A级旅游景区基本情况

旅游景区不仅是旅游活动的物理空间,更是传播地区旅游形象的重要载体,是资源价值转化、产品创新、市场驱动与产业协同的核心枢纽。近年来我市成功创建彭水阿依河、黔江濯水景区、奉节白帝城·瞿塘峡、涪陵武陵山大裂谷等5A级旅游景区,巫山巫峡·神女景区、合川钓鱼城、巫溪红池坝景区通过国家5A级旅游景区景观质量评审,向文化和旅游部择优推荐武隆喀斯特旅游区、大足石刻、南川金佛山等景区申报世界级旅游景区培育对象。全市现有A级景区320家,其中5A级景区12家、4A级景区164家,3A景区100家。精品景区占比高达55%。按运营主体分,国有景区160家、民营景区97家、事业单位33家、村集体30家;按管理情况分,封闭式景区208家(其中收费景区130家、免费景区78家)、开放式景区112家。按区域分,主城都市区景区165家、渝东北地区景区110家、渝东南景区45家。

二、工作开展情况

(一)针对“根据资源禀赋特征,对旅游景区进行分类,实行差异化管理”建议。一是市文化旅游委通过市区(县)两级联动,全面开展文化旅游资源普查,建立旅游资源普查数据库管理系统,目前全市普查旅游资源单体15020处,其中:五级资源128处,四级资源596处,三级资源2272处。二是编制自然资源文化规划纲要和指导意见。将自然遗产、自然文化遗产、古生物化石、地质文化、地理文化、文化景观作为特色遗产等纳入历史文化保护传承体系。三是遴选特色自然资源预备保护名录。以“江城”特色自然资源文化为切入点,遴选出33处特色自然资源预备保护名录。开展中心城区“四山”自然遗迹保护利用研究,梳理出79处以全球典型的平行岭谷、世界知名的温泉景观、底蕴深厚的矿业遗迹等为特色的自然遗迹资源。组织开展了云阳、黔江等地质恐龙化石调查、抢救性发掘、保护、研究、修理等系列工作。四是强化旅游景区管理。市旅游经济发展领导小组办公室印发了《关于加强开放式景区景点管理工作的通知》,强化区县、乡镇(街道)属地管理、市级有关部门落实好行业主管部门的监督管理责任;景区企业承担主体责任,着力形成各司其职、各尽其责、齐抓共管、通力协作的整体合力。旅游业是综合性产业,旅游景区类型多元,主管部门各异,运营主体(事业单位、国有企业、民营企业、混合所有制企业等)各不相同。因此提案中提到对遗产类景区、一般类型景区差异化管理建议,应由属地政府、景区主管部门等根据资源类型、经营主体等不同而进行差异化管理。

(二)针对“优化管理体制,建立统一的领导和管理机构。探索建立森林公园、地质公园、各类自然保护区的管理部门联席会议制度”建议。全市成立了旅游经济发展领导小组,由市政府主要领导任组长,市政府分管领导为副组长,多个市级部门、企业作为成员单位,为全市旅游产业发展提供政策引导、招商推介、融资对接、强化服务等方面的支持。成立重庆市自然保护地评审委员会,由市政府分管林业的副秘书长担任主任委员,市发展改革委、市规划自然资源局、市生态环境局、市住房城乡建委、市交通运输委、市水利局、市农业农村委、市文化旅游委、市林业局等9个市级部门为成员单位,承担我市自然保护地发展规划,自然保护地设立、退出、晋(降)级,自然保护地范围与功能区调整及总体规划等评审工作,初步建立了市级部门联席会议制度。

(三)针对“以政策为导向,鼓励景区转型升级,打造独具特色的主题IP”以及“建立多元化投融资机制,完善资金退出通道”建议。推动市委、市政府印发出台《世界知名旅游目的地建设实施意见》《重庆市推动巴蜀文化旅游走廊建设行动方案(2025—2027年)》等政策文件,精心打造彰显国际范、中国味、巴渝韵的世界级旅游景区和度假区、红色旅游高地、遗产旅游胜地、内河游轮集群、温泉之都、旅游线路体系等精品。实施“爆款”产品培育工程,打造独具特色的主题IP。加快推进武隆喀斯特、合川钓鱼城、涪陵白鹤梁等文旅项目品质提升。依托“红色三岩”、周公馆、歌乐山烈士陵园等红色经典,打造“红岩思政”研学产品。提档升级三峡博物馆、规划展览馆、重庆科技馆等,扩容提质自然博物馆、自然资源科普馆、重庆动物园、云阳恐龙化石遗址馆等打造科普研学产品。举办“光影重庆”无人机灯光秀,增加山城步道、高空观景、缆车索道等新兴打卡点,培育提升朝天门、磁器口、龙门浩老街等街区消费体验。加快建设仙女山体育综合训练基地、滑雪场综合体等项目,打造大仙女山度假产品集群。加快推进金佛山北坡景区提升、山王坪旅游度假区等项目,打造大金佛山康养产品集群。活化利用816工程景区、重庆工业文化博览园等国家级工业旅游基地品质,培育周君记火锅食品工业园等一批特色工业观光项目。强化政策保障,加快推进“三个一批”重点改革项目,深化文化旅游领域国资国企改革,推动重庆文化旅游集团整合运营国有酒店、景区等资源要素,提高文旅资源整合、开发运营和综合服务水平。统筹利用文化旅游等专项资金,保障公共文化设施、文旅“爆款”项目建设。鼓励金融机构加大中小微文旅企业信贷投放力度,支持文旅企业上市融资、发行债券。将重大文化旅游项目纳入各级国土空间规划、城市更新计划,分级分类保障建设用地。

(四)针对“完善专业化人才队伍建设,做好人才的培养和激励工作”建议。一是拓展旅游景区与高校合作深度。积极引导本科和高职院校开设旅游类专业。本科高校开设旅游管理类专业的有西南大学、重庆师范大学、重庆工商大学等16所,占本科高校总数的61.5%;高职院校开设旅游管理类专业的有重庆工业职业技术学院等27所,占高职院校总数的64.3%。重庆师范大学、重庆交通大学、重庆文理学院旅游类专业成为国家级和省级一流专业建设点,重庆文理学院会展经济与管理专业竞争力排名在全国前15位。重庆旅游职业学院与文旅企业设立未来工匠班,金佛山文旅企业与重庆商务职业学院开展跟岗实习,校企联动、校地联动不断创新推进。二是举办优质活动,促进人才交流合作。近年来,市人力社保局不断优化人才政策体系,促进人才交流合作,持续营造良好人才生态。集聚国内外优秀人才队伍。深入落实“塔基”青年人才队伍建设,2024年有关区县为文旅相关领域6名人才发放安家补贴。高质量举办人才招引活动。高规格高标准打造2024年重庆国际人才交流大会,签约优秀人才,促成项目落地,2024年引进文旅相关领域人才16人,落地文旅相关项目4个;举办“百万人才兴重庆”系列引才活动,邀请相关用人单位参与,2024年引进文旅相关领域人才75名。全力做好人才服务保障。2024年为文旅相关领域人才提供线上人才服务1554人次。三是加大旅游人才培训力度。市文化旅游委精心制定《2024年市文化旅游委培训计划》,全年实施培训项目20个,培训1.57万人次。与四川省文化和旅游厅联合开展第四届“成渝地区文旅系统中青年人才交流活动”,组织成渝两地120余名文化旅游中青年人才进行学习互鉴,交流研讨。

三、下一步工作打算

下一步,我委将会同相关部门认真吸纳提案意见和建议。一是开展旅游景区强基换新工程,细化实施文化赋能、科技添翼、业态创新、消费提质、运营增效、服务升级6大行动18条具体措施,实施文化赋能行动,深度挖掘文化内涵,丰富拓展文化体验,推进文化场所景区化打造;实施科技添翼行动,创新智慧体验、拓展多元场景、提升智慧旅游服务;实施业态创新行动,优化旅游产品体系,强化场景创新,推动景区“串珠成链”;实施消费提质行动,丰富旅游消费产品,强化夜间消费供给,全面激发消费活力;实施运营增效行动,培育壮大市场主体,提升运营管理水平,创新宣传营销模式;实施服务升级行动,升级改造旅游接待设施,完善无障碍旅游设施,强化市场综合监管。二是进一步发挥好市旅游经济发展领导小组、市自然保护地评审委员会职能职责,定期召开联席会议,统筹处理好旅游产业发展、自然保护地生态保护与旅游发展的关系,推动我市传统旅游景区转型升级。三是持续推进人才政策落地实施,为符合条件的文旅相关领域人才,积极兑现人才政策待遇支持。办好2025年重庆国际人才交流大会、百万人才兴重庆等系列引才活动,搭建文旅相关领域人才交流合作平台。

此复函已经高琳主任审签。对以上答复您有什么意见,请填写在回执上寄给我们,以便进一步改进工作。

                       重庆市文化和旅游发展委员会

                            2025年5月9日

联 系 人:刁春梅

联系电话:023—63235114

邮政编码:401123


扫一扫在手机打开当前页

智能问答

智能问答

数据发布

数字人播报

来渝旅游

政策解读

政策问答库

政策文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