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索引号 ] | 11500000MB19069553/2025-00304 | [ 发文字号 ] | 渝文旅函字〔2025〕233号 |
[ 主题分类 ] | 文化旅游 | [ 体裁分类 ] | 政协提案办理 |
[ 发布机构 ] | 市文化旅游委 | ||
[ 成文日期 ] | 2025-04-24 | [ 发布日期 ] | 2025-07-23 |
[ 索引号 ] | 11500000MB19069553/2025-00304 |
[ 发文字号 ] | 渝文旅函字〔2025〕233号 |
[ 主题分类 ] | 文化旅游 |
[ 体裁分类 ] | 政协提案办理 |
[ 发布机构 ] | 市文化旅游委 |
[ 发布日期 ] | 2025-07-23 |
[ 成文日期 ] | 2025-04-24 |
重庆市文化和旅游发展委员会关于市政协六届三次会议第1023号提案答复的函
A
同意公开
渝文旅函字〔2025〕233号
重庆市文化和旅游发展委员会
关于市政协六届三次会议第1023号
提案答复的函
元少林委员:
您提出的《关于优化公共文化服务体系的建议》(第1023号)收悉。经与市委宣传部、市文联、市作协共同研究办理,现答复如下:
一、当前全市公共文化服务体系建设概况
近年来,我市坚持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指导,全面贯彻习近平文化思想,深入贯彻落实市委、市政府关于文化强市建设的总体部署,不断健全现代公共文化服务体系,实施文化惠民工程。2023年,全市公共文化服务综合满意度得分达84.06,位居全国第七。
一是设施网络不断织密。全市已建成42个图书馆总馆和1807个分馆、41个文化馆总馆和1287个分馆、12个美术馆、143个博物馆、12150个基层综合文化服务中心和412个新型公共文化空间,实现市、区县、乡镇(街道)、村(社区)四级全覆盖。全市每万人拥有公共文化设施面积820平方米,人均拥有公共图书馆藏书0.85册。
二是服务质效不断提升。“四馆一中心”全部面向社会免费开放。打造“乡村村晚”“阅读之星”“中华文物我来讲”以及“成渝地·巴蜀情”等群众文化活动品牌,每年开展流动文化进基层、戏曲进乡村、流动展览、非遗进社区进学校等活动约1万场次。全市文化志愿者达4.5万人,群众文艺团队7400余个。
三是数字赋能不断推进。阅读“一卡通”由全市覆盖推及川渝两地,已实现两地147家公共图书馆通借通还。“高品质文化生活”数字应用已在“渝快办”“渝快政”和“支付宝”平台上线,归集1.5万余个公共文化设施和3.1万场文化活动,群众可轻松掌握使用“文化地图”功能。
二、下一步工作打算
下一步,我们将积极吸收采纳您所提建议,以“15分钟品质文化生活圈”改革建设为总牵引,有针对性地健全优化相关工作机制,努力建设更高质量、更有效率、更加公平、更可持续的文化旅游现代公共服务体系。
(一)夯实公共文化服务设施体系。将围绕行政中心布局公共文化设施转变为“设施匹配人群”,按常住人口规模分档定标,并指导各“圈”盘活存量、补足短板、合理布局。一是实施基层文化阵地提质行动,开展设备更新、设施旧改补贴;在新时代文明实践中心、所、站(点),提供公共文化服务的空间、职能和队伍保障。二是建立各类文化设施整合利用机制。提升打造、整合利用乡情陈列馆、戏楼戏台、非遗工坊等历史文化空间;突破各职能部门和群团组织管理分隔,整合社区老年大学、科技场馆、青年夜校等资源,联动运行、共享资源、提升利用率;推动企事业单位内部的文化空间适度开放。三是实施新型公共文化空间培育计划。深化公共文化机构总分馆建设机制,与各类企事业单位共建共享;充分利用社区闲置空间、公共设施边角空间、商业设施低效空间“嵌入式”布局公共文化设施,补足设施短板。
(二)构建直达基层的文化资源供给体系。一方面,推动优质资源“走下去”。持续深入实施“送优质文化到基层”行动,健全市、区(县)两级文化事业单位下基层激励机制,建立文化圈指导员制度,推动市级文化品牌下沉进“圈”;优化完善财政、人事等相关政策,支持公共文化机构以优惠收费形式开展非基本公共文化服务,以合理收益平衡运行成本,实现延时、错时服务,走进村社、学校、企业,扩大服务半径和受众。另一方面,深挖培育基层优质服务。打破政府“包办”格局,出台指导意见健全社会力量有效参与公共文化服务机制,充分调动社会机构积极性,为公共文化服务丰富内容、充实人才、降本提质;实施公共文化服务“百强”品牌培育计划,支持各区县各单位培育特色群文品牌、完善传统优质品牌。
(三)打造便捷触达的数智服务体系。持续迭代“高品质文化生活”数字应用,实现全市文化设施、产品、活动全量录入和及时更新,打通微信平台入口,做到文化服务直达“指尖”。依托人工智能核心算法算力,进行客户需求分析、大数据画像,并进一步实施优质文旅资源动态调配和分发,真正实现服务效能的飞跃式提升。同时,联动“15分钟品质文化生活圈”构建公共文化服务效能指数体系,依托感知设备实时监管设施运行状况,自动测算效能指数得分,形成“资源梳理—智能研判—榜单晾晒—优化配置—经验推广”的监管闭环,逐步探索对线下服务设施的安全、能耗和线上舆情进行实时监控预警等等,打造智慧监管体系。
(四)建立群众踊跃参与的志愿服务体系。创新建立文艺团队、文化志愿者积分管理制度,用参与服务频次和服务质效的积分,兑换公共文化服务以及其他社会活动的优先参与权,充分吸纳社会各方面文艺人才参与公共文化服务。广泛开展新时代文明实践文艺志愿服务活动,依托文化旅游部门“春雨工程”——文化和旅游志愿服务边疆行计划和乡村网红培育计划、市文联 5 月文艺志愿服务季和 12 月文艺惠民活动季、市作协“文学在场”主题志愿活动等,提高志愿服务的质量和水平,持续推动文艺志愿服务常态化、制度化。
此复函已经高琳主任审签。对以上答复您有什么意见,请填写在回执上寄给我们,以便进一步改进工作。
重庆市文化和旅游发展委员会
2025年4月24日
联 系 人:王榆
联系电话:67705563
邮政编码:401123
国务院部门网站
地方政府网站
部门政府网站
区(县)政府网站
省区市文化旅游系统网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