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索引号 ] | 11500000MB19069553/2025-00314 | [ 发文字号 ] | 渝文旅函字〔2025〕257号 |
[ 主题分类 ] | 文化旅游 | [ 体裁分类 ] | 政协提案办理 |
[ 发布机构 ] | 市文化旅游委 | ||
[ 成文日期 ] | 2025-04-25 | [ 发布日期 ] | 2025-07-23 |
[ 索引号 ] | 11500000MB19069553/2025-00314 |
[ 发文字号 ] | 渝文旅函字〔2025〕257号 |
[ 主题分类 ] | 文化旅游 |
[ 体裁分类 ] | 政协提案办理 |
[ 发布机构 ] | 市文化旅游委 |
[ 发布日期 ] | 2025-07-23 |
[ 成文日期 ] | 2025-04-25 |
重庆市文化和旅游发展委员会关于市政协六届三次会议第1034号提案答复的函
A
同意公开
渝文旅函字〔2025〕257号
重庆市文化和旅游发展委员会
关于市政协六届三次会议第1034号
提案答复的函
周昀委员:
您提出的《关于解决巴蜀文化旅游走廊同质化问题的建议》(第1034号)收悉。经与市委宣传部、市发展改革委、市财政局、市商务委、市规划自然资源局共同研究办理,现答复如下。
针对委员提出的《关于解决巴蜀文化旅游走廊同质化问题》的建议,与我们的工作思路不谋而合、总体一致。重庆市文化旅游委认真贯彻落实习近平总书记视察重庆重要讲话重要指示精神,深入实施《巴蜀文化旅游走廊建设规划》,以一盘棋、一体化的高度自觉,联合四川扎实推动各项工作取得积极进展。
一、工作推进情况
(一)打造特色文旅品牌。培育差异化文旅CP,通过推出“宽洪大量”(成都宽窄巷子+重庆洪崖洞)、“资足常乐”(资阳+大足)、“锦磁一家”(成都锦里+重庆磁器口)等品牌组合,突出各地文化特色,强化区域辨识度,避免同质化竞争。今年1月9日国务院新闻办公室发布会上,市领导对“宽洪大量”和“点石成金”进行解读并推介。还共同培育了一批活动品牌,比如百万职工游巴蜀、成渝国际话剧双城记、“川渝乐翻天”、巴蜀合唱节、川剧节、巴蜀非遗品牌大会等。
(二)推动跨区域资源整合。一是联合推出精品旅游线路,重庆四川第五次党政联席会议上首次推出巴蜀文化旅游走廊十大主题游线路以来,结合两地资源特点,近年来两地发布成渝古道、资阳大足石窟寺、嘉陵江流域、五一、春节等巴蜀文化旅游走廊主题线路70余条。二是打造国际级旅游动线,规划“渝进蓉出”“蓉进渝出”双核联动线路,串联长江三峡、大足石刻、武侯祠等差异化景点,形成互补性旅游体验。
(三)打造标志性文旅成果。一是落地一批高能级平台。加快推动川渝地区文化和旅游改革创新试验区,落地国家级艺术盛会第十四届中国艺术节,推动建设巴蜀文化生态保护区、川渝石窟寺国家遗址公园等。二是全国首创文化领域跨省协同立法。川渝两地联合调研、联合起草、联合审议《川剧保护传承条例》并同步颁布实施,是全国文化领域跨省市协同立法的首创。三是首创“工会+文旅”跨省市促消费政策联动。两地以共同实施“百万职工游巴蜀”活动为抓手,实施工会政策支持文旅跨省市促消费举措。四是形成具有全国影响力的区域文旅市场。重庆、成都持续位居第三方平台发布的“十大热门旅游城市”,重庆入围“新热入境游城市”,川渝两地互访游客每年超过1亿人次,带动全国超过10亿人次来川渝畅游,形成在全国有影响力的文旅“双城记”。
(四)健全协同发展规划政策。在资源开发方面,我市规划自然资源局已编制《重庆市国土空间总体规划(2021—2035年)》,规划形成“一心、四带”的文化旅游空间布局,共筑巴蜀文化旅游走廊。2025年一季度,市政府办公厅印发实施《重庆市推动巴蜀文化旅游走廊建设行动方案(2025—2027年)》,方案明确提出全面实施“1396”行动,突出世界山水都市旅游核“1核引领”,强化千年成渝古道、壮美长江三峡、多彩风情武陵“3带支撑”,串联“两江四岸·立体都市”等9条游线。市委、市政府主要领导带队走访文化和旅游部,达成系列部市深化合作新成果。
二、下一步工作
(一)规划统筹区域文化空间格局。为进一步助推巴蜀文旅走廊建设,拟组织编制巴蜀文化区域保护传承规划,优化整合资源空间布局,串联文物古迹、历史文化名城、名镇、名村、古蜀道、成渝古道、成渝地区三线建设、成渝铁路、古生物、地质文化等资源,形成巴风蜀韵精品旅游线路,制定串珠成链的规划策略,提出活化利用路径。继续充实保护类型及数量,为巴蜀文旅走廊建设差异化发展提供动力。常态化开展历史文化资源研究与挖掘,力争新增一批中国历史文化名镇、名村、市级历史文化名城、名镇、名村、街区、历史地段等名录。
(二)加力培育文旅“爆款”产品。实施精品线路梯次培育,首批做强两江四岸、壮美三峡、乌江画廊等线路。加快“爆款”产品孵化,打造千万级核心大景区,培育世界级旅游景区和度假区,创建国家级品牌15个。做精入境游、研学游、潮玩游、乡村游、康养游、工业游等产品集群,建设主客共享的旅游休闲街区、文旅消费集聚区,推动更多新产品新业态“出圈出彩”。
(三)加大文化挖掘力度。两地联合推动川渝宋元山城体系、蜀道、传统盐业遗产等3个项目纳入中国申报世界文化遗产预备名单,发布首批大足—资阳石窟寺文物主题游径。川渝联合形成第十四届中国艺术节活动方案,加紧推进第十四届中国艺术节筹备工作,力争实现“观百部大戏、赏千件展品、汇亿万游客”。两地共创京剧《薛涛》、川剧《白蛇传》、话剧《谁在敲门》开启全国巡演。力争尽快批复巴蜀文化生态保护区、川渝石窟寺保护规划,申创世界级景区度假区、5A级景区等年内突破。支持推进三峡考古遗址公园建设,争取落地亚洲文化遗产保护联盟大会。
(四)强化成渝双核联动。一是健全工作机制,共同编制《重庆成都双核联动联建高质量推动巴蜀文化旅游走廊建设2025年工作要点》,加强与川渝两地口岸、公安、文旅等部门的联系,统筹两地国际航线差异化互补发展,培育“成渝飞”航旅融合品牌,深化240小时过境免签政策成渝协作机制,推出系列“渝进蓉出”“蓉进渝出”联动线路。二是共建世界级旅游目的地,推出成渝双核国际化旅游线路、长江三峡旅游线路,实现“渝蓉鄂”多口岸进出。加快推进澜湄旅游城市合作联盟落户重庆,联合开展中越、中泰友好交流年活动。
此复函已经高琳主任审签。对以上答复您有什么意见,请填写在回执上寄给我们,以便进一步改进工作。
重庆市文化和旅游发展委员会
2025年4月25日
联 系 人:徐华威
联系电话:67705258
邮政编码:401123
国务院部门网站
地方政府网站
部门政府网站
区(县)政府网站
省区市文化旅游系统网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