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当前的位置: 首页>政务公开>建议提案办理>政协提案办理
[ 索引号 ] 11500000MB19069553/2025-00341 [ 发文字号 ] 渝文旅函字〔2025〕315号
[ 主题分类 ] 文化旅游 [ 体裁分类 ] 政协提案办理
[ 发布机构 ] 市文化旅游委
[ 成文日期 ] 2025-08-27 [ 发布日期 ] 2025-08-27
[ 索引号 ] 11500000MB19069553/2025-00341
[ 发文字号 ] 渝文旅函字〔2025〕315号
[ 主题分类 ] 文化旅游
[ 体裁分类 ] 政协提案办理
[ 发布机构 ] 市文化旅游委
[ 发布日期 ] 2025-08-27
[ 成文日期 ] 2025-08-27

重庆市文化和旅游发展委员会关于市政协六届三次会议第0968号提案答复的函

A

同意公开

渝文旅函字〔2025〕315号

重庆市文化和旅游发展委员会

关于市政协六届三次会议第0968号提案

答复的函

杨树弘委员:

您提出的《关于在实施乡村振兴战略中加大力度推进我市文化振兴的建议》(第0968号)收悉。经与市委宣传部、市财政局、市人力社保局、市规划自然资源局、市住房城乡建委、市农业农村委、重庆市税务局等单位共同研究办理,现答复如下:

一、工作推进情况

(一)开展乡村文化资源普查,为乡村生态文化发展奠定资源基础。一是完成全市乡村文化遗产资源调查。全面梳理重庆市域乡村范围内的文物古迹、名镇名村、传统村落、民族村寨、历史建筑、农业遗迹等物质文化遗产,以及农耕信仰、民间故事、农事歌谣、农谚、传统手工技艺、生产生活习俗、农事节令等非物质文化遗产,调查整理出全市乡村文化遗产24849处,其中物质文化遗产21971处,占总量88.42%;非物质文化遗产2878处,占总量11.58%,编制完成《乡村文化遗产资源目录》。通过调查,基本摸清了我市乡村文化遗产分布较广、数量众多、类型丰富的鲜明特点,全市乡村文化遗产资源具有突出的生态环境价值、历史文化价值、乡愁情感价值、建筑艺术价值和利用传承价值。二是开展重庆市第四次全国文物普查。截至2025年5月底,完成第二阶段实地调查各项任务,复查三普文物25908处,全市完成新发现文物调查3333处,进一步丰富了全市历史文化遗产资源类型与内涵。三是开展旅游资源普查。全市共普查梳理旅游资源单体15013处,其中优良级单体2893处,摸清乡村旅游资源家底,为乡村旅游资源开发及农文旅融合发展奠定了良好的基础。

(二)推进乡村文物保护利用,提升乡村文化可持续发展能力。一是开展文物保护单位的核定公布及保护工作。目前,全市共有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64处,市级文物保护单位449处,区(县)级文物保护单位1879处。做好名镇名村传统村落申报工作。全市现有历史文化名镇54个,其中中国历史文化名镇23个、重庆市历史文化名镇31个。全市现有历史文化名村48个,其中中国历史文化名村1个、重庆历史文化名村47个。全市现有传统村落231个,其中中国传统村落164个、重庆市传统村落67个。二是加大文物抢救保护力度。全面落实历史文化名镇中各级文物保护单位管理机构,划定保护范围和建控地带,完善文物保护档案,设置文物保护标识标牌,夯实“四有”基础工作。全市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市级文物保护单位、区(县)级文物保护单位挂牌保护率均为100%。全市历史文化名镇和历史文化名村建档率均达100%。全市传统村落全部实现挂牌保护,整体保护成效显著。整合各类文物保护专项资金,先后完成酉阳龚滩镇、巫山大昌镇整体迁移保护工程,社会反响较好。加强革命文物整体保护,对市级历史文化名镇酉阳南腰界镇中的革命文物实施了整体保护利用。加强重点文物修缮保护。加大对合川涞滩镇、铜梁安居镇、潼南双江镇、綦江东溪镇等中国历史文化名镇保护力度,重点实施了涞滩二佛寺摩崖造像、安居古建筑群、杨氏民居、东溪古建筑群等市级以上文物保护单位保护修缮,全市中国历史文化名镇中市保以上单位险情基本排除,名镇中的民居、古建筑等得到有效保护与利用,并实现对外开放,受到社会广泛关注和好评。三是推进文物合理利用。坚持保护中发展、发展中保护,统筹协调历史文化与旅游发展,有力发挥文物的社会效益与经济效益。先后推动铜梁安居镇天后宫、禹王宫,潼南双江镇杨氏民宅,酉阳龙潭镇赵世炎故居,巴南丰盛镇禹王宫,綦江东溪王爷庙等多处重点文物实现对外开放,成为历史文化名镇重要参观游览场所。文化遗产逐渐成为名镇文化传承的核心载体,在延续文脉、记住乡愁中发挥作用。为加大传统村落的保护发展力度,我市相继制定《重庆市“十四五”期间传统村落保护发展行动方案》等文件,推动形成“政府、村支两委、设计师、建筑工匠和村民”共同参与的传统村落保护发展机制。按照抢救保护、整治提升、融合发展三种定位,建立传统村落保护发展项目库,分类实施保护发展项目,加强传统建筑保护、消防设施建设等,先后建成武隆区后坪乡天池坝等28个传统村落保护发展市级示范点,成为广大巴渝儿女追忆乡愁的最佳目的地;当地群众通过开办农家乐、民宿和出售传统手工农产品实现了增收致富,其获得感、幸福感、安全感不断增强。

(三)着力开展非遗保护传承和乡情陈列馆建设,丰富乡村文化传承载体。一是加强非遗保护传承。不断建立健全非遗保护制度机制,完善非遗保护传承体系,提升非遗系统性保护水平,非遗在助力乡村振兴、推动文旅融合、服务经济社会发展方面发挥了重要作用。目前,全市成功申报国家级非遗代表性项目53项,国家级非遗代表性传承人74人;公布市级非遗代表性项目707项,市级非遗代表性传承人951人;区县级非遗代表性项目5381项、区县级非遗代表性传承人6408人。成功创建国家级文化生态保护实验区1个、国家级生产性保护示范基地4个、国家级传统工艺工作站1个。5所院校入选中国非遗传承人研培高校,8个项目入选中国传统工艺振兴目录,建成市级非遗传承教育基地109个、市级非遗生产性保护示范基地87个。大力推动非物质文化遗产创造性转化、创新性发展。打造传统工艺品牌,促进乡村群众就业增收,在中国特色旅游商品大赛中,永川秀芽等4个非遗产品获金奖,荣昌夏布等3项非遗产品获银奖,合川桃片等2项非遗产品获铜奖;荣昌陶器等25个非遗产品在 “重庆好礼”旅游商品(文创产品)大赛中获奖。深入挖掘民间文化艺术资源,积极推荐申报国家级非遗代表性项目。如国务院公布第五批国家级非遗代表性项目名录中我市入选的9项非遗代表性项目酉阳土家面具阳戏、重庆蹬技、巫溪嫁花、大足石雕、奉节木雕、铜梁龙灯彩扎、赵氏雷火灸、燕青门正骨疗法、秀山苗族羊马节均源自民间艺术、乡土文化。指导各区县依托春节、中秋、端午、国庆等传统节日和重大节庆活动开展非遗进社区、进景区、进校园等各类活动。举办非物质文化遗产暨老字号年货大集、非遗购物节•非物质文化遗产暨老字号博览会等,帮助非遗产品销售。二是加强乡情陈列馆建设。深入挖掘地方历史文化资源,重点选择具有一定文化遗产、重要历史事件、重要人物,有一定文化资源乡村旅游开展较好,城镇化进程较快需要保留农村传统文化,具有优良革命传统、涌现出榜样人物的村,规划一批乡情陈列馆建设。因地制宜,充分利用乡村闲置房屋和潜在空间,通过必要的改扩建,建设室内陈列室。分门别类收集乡村传统劳动工具、生活器具、生活服饰及艺术品等老物件、老图片,集中陈列展示。目前,全市已建成“乡情陈列馆”500多个,真实客观地反映各地村落发展的历史风貌,展示乡村变化,彰显乡村特色,在让群众记住乡愁、留住乡情方面发挥了重要作用。

(四)加强公共文化服务体系建设,赋能乡村文化振兴。一是提升基层文化设施建设。完成全市1031个乡镇(街道)综合文化站评估定级。推进“嵌入式”新型公共文化空间建设,累计建成公共图书馆分馆1807个、文化馆分馆1287个、公共文化新空间412个,全市每万人拥有公共文化设施面积增至820平方米。积极参加长三角及全国部分省市最美公共文化空间大赛,20多个空间入选文化和旅游部最美乡村公共文化空间。二是持续加强重庆群众文化云数字资源城乡居民共享。云平台音视频资源总时长达11.5万分钟,累计访问量3.29亿次,开展活动和场馆预约、培训报名等线上服务、文化活动直播等,每年线上观看量达1000多万人次。乡村群众通过群众文化云可以充分享受高品质文化服务。三是群众文化活动蓬勃开展。持续举办大家唱群众歌咏活动、广场舞展演、乡村艺术节、戏剧曲艺大赛等市级重大群文活动。近五年来,持续举办乡村“村晚”,组织重庆市乡村“村晚”示范展示活动60多场次。合川区双槐镇河马村、潼南区柏梓镇、沙坪坝区中梁镇石院村等30多个村镇入选全国“四季村晚”示范展示点。实施流动文化服务进村民生实事,每年开展流动文化服务进村活动3.3万场,有效推动了优质文化资源直达农村基层。四是依托乡村生态文化发展乡村艺术。坚持艺术创作描绘农村新貌,扎根美丽乡村。制作完成以乡村为题材的电视剧《一江水》、纪录片《“村”暖花开—重庆打赢脱贫攻坚战纪实》《夏芳的暑假》《重生》、动画片《1992,我出生在中国》,创作大型情景国乐音乐会《告别千年》,话剧《天坑问道》,积极推荐相关作品参加国家扶持项目申报,话剧《薪火》入选中宣部、文化和旅游部、国扶办展演“全国脱贫攻坚舞台艺术优秀剧目”。推出以巫山县下庄村党支部书记毛相林为原型的电影《开山人》,推出长篇小说《瓦屋村》。大力开展“新时代山乡巨变创作计划”,鼓励引导广大作家融入山乡、下沉基层,汲取乡村文化丰富滋养,创作更多反映新时代乡村面貌的优秀作品。开展网络视听等作品大赛,将乡村题材作品纳入参评范围。帮助各村镇创作“村歌”等歌曲,充分展现乡村新风貌。多个乡村题材作品进入多届群星奖决赛,其中合川区文化馆、巴南区文化馆联合打造的表演唱《咱村有了新气象》入围第十九届群星奖决赛。《高粱秆儿节节甜》《青山村》等乡村题材作品入围第二十届群星奖终评作品名单。

(五)加强乡村生态旅游产品开发,推动农文旅融合发展。一是大力发展乡村旅游新业态。依托乡村原汁原味的文化旅游资源,加快推动全市乡村旅游由传统的“食宿、观光”为主向“休闲、度假”转变,大力发展休闲农庄、乡村酒店、特色民宿、自驾露营、户外运动、养老养生、研学科考等乡村休闲旅游项目。重点策划推出一批旅游招商项目,帮助引进大企业、大业主重点开发广大乡村地区旅游大项目、大景区,成片带动广大农村地区乡村旅游发展。结合“三个一批”旅游度假区建设,打造一批乡村度假地,促进全市特别是农村地区旅游转型发展。依托区域乡村民俗文化资源和区位条件,错位发展,推动主城都市区、渝东北、渝东南乡村旅游发展格局,助推乡村振兴。二是打造乡村旅游示范项目。开展全国和市级乡村旅游重点村镇等品牌创建,目前,全市有世界最佳旅游乡村1个。全国乡村旅游重点村镇47个,市级乡村旅游重点村镇201个。全国休闲农业重点区(县)6个,中国美丽休闲乡村78个,全国休闲农业和乡村旅游示范县(区)12个,全国休闲农业和乡村旅游示范点23个;市级休闲农业和乡村旅游示范乡镇198个、市级休闲农业和乡村旅游示范村(社区)556个、市级休闲农业和乡村旅游示范村点666个。全市现有等级旅游民宿33家,其中甲级6家、乙级5家、丙级22家。武隆区、巫山县、彭水县、城口县等区县乡村旅游案例成功入选《世界旅游联盟——旅游助力乡村振兴案例》,“非遗助推乡村文化振兴一壹秋堂非遗工坊培育新农村手艺人”入选第三届全球减贫案例。武隆区荆竹村“一二三产+旅游”助推乡村发展蝶变入选文化和旅游部“文化和旅游赋能乡村振兴十佳案例”,南川区、奉节县、石柱县入选文化和旅游部、教育部、自然资源部、农业农村部文化产业赋能乡村振兴试点名单。市级乡村旅游重点村酉阳何家岩村乡村振兴案例写入义务教育阶段教材《美育活动指导手册》。乡村旅游蓬勃发展的村无一不保存优秀的乡村生态文化,特别是武隆区荆竹村因传统农耕文化项目传承成效显著,入选世界旅游联盟最佳旅游乡村,成为目前全国15个入选世界最佳旅游乡村之一。三是打造乡村旅游精品线路。策划开展全市“四季”旅游活动,每年推出乡村旅游线路200多条,推出重庆10条非遗特色旅游线路,重庆·美丽乡村品巴蜀文化乡村游、三峡田园观光之旅、三江合川丰收体验之旅等30条线路入选“乡村四时好风光”全国乡村旅游精品线路,2条线路入选全国非遗特色旅游线路,巫山县竹贤乡下庄村、巫溪县红池坝镇茶山村、石柱县中益乡华溪村入选文化和旅游部“10条长江主题国家级旅游线路”之“长江乡村振兴之旅”。四是挖掘地方特色美食及文创产品。印发《重庆美食“渝味360碗”品牌培育工程三年行动计划(2024—2026年)》,大力培育重庆美食“渝味360碗”品牌,挖掘地方菜品文化,评选“渝味360碗”头碗菜共43道,“渝味360碗”美食共360道,培育认定2024年度“渝味360碗”体验店182个,示范店38个,旗舰店9个,美食街区6个,餐饮服务市场不断壮大,推动各区县种养殖等产业及食品加工业快速发展,促进一二三产业有效融合,带动了农户增收。持续举办“重庆好礼”旅游商品(文创产品)大赛暨外事礼品征集活动,许多乡土特色产品获奖,丰富了旅游商品和文创产品体系,有助于扩大消费。

(六)加强乡村文化旅游人才培养,为乡村振兴发展提供智力支持。一是加强基层文化专干及非遗传承人群培训。加强基层文化专干培训,依托群众艺术馆、文化馆、图书馆等公共文化服务平台,积极开展区县文化管理干部、基层文化专干等培训班,涵盖音乐、舞蹈、美术、书法、摄影、戏剧、曲艺等艺术门类,提高基层文化创作能力和业务水平,激发农村文艺骨干的工作热情和活力。每年培训基层文化人才3000多人次。加强非遗传承人群培训,发挥非遗代表性传承人作用,送教到各区县乡镇,举办刺绣、竹编等非遗培训班,培训脱贫人口、妇女、残疾人等,并新建非遗工坊,实现群众在家门口就业。目前全市建成非遗工坊99个,培训非遗从业人员2万多人次。全市现有国家级非遗代表性传承人74人,市级非遗代表性传承人951人。二是加强文旅志愿服务乡村工作。坚持把文旅资源服务作为提升公共服务效能的重要方式,解决乡村文旅人才短缺问题。积极发动文化名人、专业人才、文化旅游能人参与志愿服务,到乡村开展文艺辅导、惠民演出等活动。目前,全市注册志愿者达4.58万人,通过打造“艺起乡约”文化助力乡村振兴志愿服务项目群众文化服务品牌活动,使文旅志愿者服务乡村的作用得到充分发挥。三是通过乡村“村晚”培育群众演员。以乡村文旅资源为切入点,集群众智慧,打造集地方文化展示、群众文艺展示等为一体的“村晚”活动品牌,广泛调动当地村民参与策划、演出等工作的积极性,让更多的群众从台下观众跃身转变为台上主角,锻造一支支带不走的乡村文艺队伍,实现从“送文化”到“种文化”。2024年全市乡村“春晚”带动基层参与的演职人员达上万人,为乡村文化人才振兴注入了源头活水。四是充分发挥乡村旅游协会作用,加强乡村旅游从业人员培训。通过集中培训+重点企业点对点沉浸式指导的培训模式,组织餐饮、酒店、礼仪等专家走进相关区县乡村旅游重点乡镇及村,送教上门服务,对当地乡村民宿、乡村酒店、农家乐从业人员进行经营管理、服务意识、服务技能、乡村特色菜品开发、消防安全等现场实操培训,每年培训乡村旅游从业人员1000多人,大大提高了乡村旅游从业人员素质。

二、下一步工作打算

一是加强优秀文物的保护利用,进一步丰富乡村文化内涵。会同市级相关部门加强传统村落、传统风貌街区、革命文物和抗战遗址、古建筑和大遗址、历史文化名镇名村等保护利用。保护好文物古迹、少数民族特色村镇、传统建筑、农耕遗迹,改善乡村文物保护现状。继续做好第四次全国文物普查工作,认真落实《三峡文物保护利用专项规划》,继续推进长江国家文化公园建设,推动建设长江三峡国家考古遗址公园。推进文物主题游径建设和廊桥文物保护利用,完成古廊桥、蜀道等专项文物调查。加强城乡建设中历史文化保护传承,推进历史文化名城保护利用工作,助力城市更新提升。继续推进三峡文物保护利用工程,创建长江三峡国家考古遗址公园。加强“两江四岸”重点文物保护利用,持续推动“重庆院子”文物建筑保护利用试点示范,加强古建筑、老宅子、老街区保护。深入推进“考古中国”巴蜀文明进程研究项目,大力推动川渝宋元山城遗址考古、蜀道考古纳入“考古中国”重大项目,并加快考古成果转化。推动重点文物对外开放,增强博物馆公共服务能力,推动“博物馆热”持续升温;打造文物数字化传播矩阵,推进“重庆云上博物馆”迭代升级;创新文物文创理念,支持开发具有馆藏特色与独特地域文化内涵的文创产品等。加强乡情陈列馆管理,让其成为守住乡愁的载体。

二是加强非遗保护传承,助推乡村文化振兴。加强全市非遗保护传承发展情况调研,全面推进非遗系统化保护工作。评审公布一批市级文化生态保护实验区,启动重庆非遗馆建设前期工作。持续实施中国非遗传承人研培计划、中国传统工艺振兴计划、曲艺传承发展计划等。加大乡村振兴非遗技艺培训及非遗工坊建设力度。推动巴蜀文化旅游走廊建设,联合举办川渝非遗联展、川渝曲艺展演大会等活动,开展非遗特色街区和非遗市集建设。策划实施非遗在社区、进校园、进景区等系列活动。支持开展“文化进万家—视频直播家乡年”“年画进万家·幸福中国年”“舞动中国龙”等非遗传承实践活动,举办“文化和自然遗产日”非遗宣传展示、重庆非遗暨老字号博览会等系列活动,带动非遗产品体验、销售,增加经济效益。

三是深入开展文化服务进乡村,提升乡村公共文化服务效能。加强乡镇(街道)、村(社区)文化阵地建设,推进公共文化服务均等化,加强乡村文艺作品打造,推进乡村文化振兴。整合乡村公共文化服务资源,广泛开展文化惠民活动,举办文化进万家、乡村“村晚”等文化活动,组织精品舞台剧目展演巡演,持续开展送流动文化服务进村活动。培育乡村文化市场,大力支持各类文化经营主体面向农村提供优质文化产品和多元化文化服务,不断提升群众的参与度和获得感。传承和发展民族文化、民间文化,广泛开展以乡风民俗、农耕文化为主要内容的节会活动。加强乡村文化产品供给与服务,创新推出一批展现巩固拓展脱贫攻坚成果、乡村振兴、生态文明建设的文艺作品。

四是夯实乡村文化旅游人才队伍,为繁荣乡村文化奠定人才基础。配强乡镇(街道)文化专干,组织开展相关业务培训,扶持一批非遗代表性传承人、优秀民族民间文化人才、现代乡贤、返乡文化人才,培育壮大文化中心户、义务文化管理员和文化志愿者队伍。加强农村业余文化队伍建设,恢复乡村传统文化节庆,结合当地传统习俗,开展丰富多彩的节日文化活动。推动乡镇(街道)选配村文化服务人员,提升文化服务能力,逐步实现“送文化”向“种文化”转变。加大对乡村旅游从业人员的培训力度,通过举办各类培训班、开展实地考察学习等方式,提高从业人员专业知识和技能水平,掌握现代旅游经营管理理念和方法。同时,引导高校毕业生、专业技术人才等返乡创业就业,为农文旅融合发展注入新的活力。加强与高校、科研机构合作,建立产学研合作基地,为乡村旅游发展提供智力支持和技术保障。

五是加快推进农文旅融合发展,为乡村振兴提供新动能。加大文旅产业项目扶持力度,对乡村文旅产业项目予以倾斜。组织好乡村文化旅游资源推介,办好文化和旅游产业融合发展项目推介,为全市文旅产业项目、区县文旅产业项目投融资对接搭建合作平台。引导区县办好重庆文化旅游惠民消费季,为脱贫区县景区项目、文创产品、农副产品搭建展销、展示平台,直接拉动文旅消费。整合文化旅游资源,深化文旅融合发展,提升乡村文化旅游景区景点品质。加大乡村旅游与文化、医疗、体育、教育、水利等融合,积极开发农业公园、水上乐园、休闲农场、乡村运动公园、乡村庄园、乡村博物馆、乡村民宿、文化创意农园、露营基地等新业态新产品,引导乡村旅游向观光、休闲、度假复合型转变,向深度体验和个性化服务发展,提升乡村旅游产品增值服务空间,为乡村现代产业体系发展注入新活力,助力乡村振兴。

 此复函已经我委高琳主任审签。对以上答复您有什么意见,请填写在回执上寄给我们,以便进一步改进工作。

                       重庆市文化和旅游发展委员会

                             2025年8月19日

联 系 人:毛锡梅

联系电话:63235021

邮政编码:401123


扫一扫在手机打开当前页

智能问答

智能问答

数据发布

数字人播报

来渝旅游

政策解读

政策问答库

政策文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