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当前的位置: 首页>政务公开>建议提案办理>政协提案办理
[ 索引号 ] 11500000MB19069553/2025-00342 [ 发文字号 ]
[ 主题分类 ] 文化旅游 [ 体裁分类 ] 政协提案办理
[ 发布机构 ] 市文化旅游委
[ 成文日期 ] 2025-08-27 [ 发布日期 ] 2025-08-27
[ 索引号 ] 11500000MB19069553/2025-00342
[ 发文字号 ]
[ 主题分类 ] 文化旅游
[ 体裁分类 ] 政协提案办理
[ 发布机构 ] 市文化旅游委
[ 发布日期 ] 2025-08-27
[ 成文日期 ] 2025-08-27

重庆市文化和旅游发展委员会关于市政协六届三次会议第0984号提案答复的函

A

同意公开

渝文旅函字〔2025〕307号

重庆市文化和旅游发展委员会

关于市政协六届三次会议第0984号提案

答复

廖洪海委员:

您提出的《关于借鉴数智文旅发展经验,搭建文旅数字化平台,促进重庆文旅数智化高质量发展的建议》(第0984号)收悉。经与市财政局、市教委、市人力社保局、市大数据发展局等协办单位共同研究,现将办理情况答复如下:

一、工作推进情况

在数字经济蓬勃发展的当下,文旅产业的数字化变革成为提升区域竞争力、满足人民群众日益增长的精神文化需求的关键路径。重庆文旅产业飞速发展的同时,重庆文旅智慧建设在紧贴大众旅游、全域旅游的新时代、新特点、新要求的大背景下,积极拓展在大数据、云计算、物联网、虚拟现实、人工智能等前沿信息技术方面的尝试和应用,以“智能化+服务、智能化+营销、智能化+体验、智能化+管理、智能化+大数据”为突破口,坚持统筹推进、示范先行,政府引导、市场推动,取得了一定的成效。

(一)智慧文旅政策支撑及标准规范持续完善

在国家《“十四五”旅游业发展规划》《关于深化“互联网+旅游”推动旅游业高质量发展的意见》《关于促进智慧旅游发展的指导意见》等文件的指引下,我委提请市委、市政府在编制和出台《重庆市“十四五”旅游发展规划》《加快全域旅游发展的意见》重要文件中增加了智慧旅游建设相关内容,为重庆旅游智能化创新驱动,加快推进重庆智慧旅游提供了强有力的政策支撑。配套编制了《重庆市智慧旅游景区建设指南》《重庆市智慧旅游乡村建设指南》《重庆市旅游数据标准》等方案和标准,《重庆市住宿业服务质量规范》倡导运用现代化信息网络技术创建智慧型住宿系统,一系列标准规范的建立,为重庆智慧文旅建设进行了顶层设计和统筹规范。

(二)行业智能监管服务能力有效提升

近年来,我们坚持以需求为牵引,持续推进相关信息化项目建设,提升了全市文旅行业监管能力。围绕全市公共文化服务领域、旅游应急指挥、文化和旅游产业监测、全市景区监测、旅行社管理、文物管理、演出管理、数据报送等需求,建成“高品质文化生活”“惠游重庆”“巴渝文物”等应用平台。全市5A级景区和重点景区景点,基本完成票务预约、扫码入园等智能化建设,节假日的景区管理和游客接待方面作用愈发凸显;网上行政审批平台、数据资源共享交换平台及信用平台对接基本实现,旅游行业网上项目申报、网上审批、网上服务、诚信管理等便捷化服务能力不断提升。

(三)公共信息服务智慧体系逐步完善

持续推进旅游景区、公共文化场所免费WiFi建设,推进全市统一认证服务平台扩容,实现7万个AP接入运营的支撑保障能力。着力打造重庆文旅“三平台”(官方微信、微博、抖音)和“三矩阵”(基于微信的重庆文旅官方微信矩阵、基于今日头条的重庆文旅头条矩阵、基于重庆微发布的重庆微政务矩阵)新媒体平台,及时提供重庆文旅信息资讯服务。“三平台”和“三矩阵”的建设日趋成熟,完善了全市文旅信息发布和咨询渠道,配合全市各游客服务中心,大幅提升了我市文旅服务的智能化水平。

(四)全市智慧旅游场景不断丰富

南川金佛山、武隆喀斯特、奉节白帝城·瞿塘峡、云阳龙缸等景区,根据景区经营需要,在运营、管理和服务等多个方面开展了不同程度的智能化建设。大足石刻景区已建成监测预警中心和GIS可视化管控系统,监测预警平台通过采集气象、岩体稳定、游客数量等数据,建立起变化可监测、风险可预报、险情可预控、保护可提前的大足石刻监测预警体系,进一步加强文物保护力度。巫山神女景区成立西南首家、唯一数智“活地图”超融合指挥平台,将实景与数据充分融合,便捷查看现场各类业务实时数据,同时应用大数据分析支持景区运营决策。“一部手机游武隆”“城口旅游”公众号、“巫山全域智慧旅游平台”和万盛区域智慧旅游应用等智慧化建设初具规模,线上预订、电子票务、客流监测、智能调度和电子导览等功能在重点景区得到普及。洲际酒店和重庆两江假日酒店等酒店,积极探索机器人、智能家居的应用,开展“智慧酒店”建设,对游客入住体验和酒店营销带来积极影响。指导市文化和旅游协会、市乡村旅游协会,分别实施了市级智慧旅游景区(度假区)和智慧旅游乡村示范点评定工作,目前复核评定智慧旅游景区(度假区)55家、智慧旅游乡村示范点70个。

(五)文旅行业人才队伍不断夯实。

一是文旅数字化相关专业建设不断加强。目前,我市16所普通本科高校、23所高职院校开设旅游管理、文化产业经营与管理等文旅相关专业,相关专业数10种,相关专业点68个。《2024年重庆市普通高校本科专业设置指南》,引导高校增设数字人文等数字文旅相关本科专业,获批国家级一流本科专业建设点4个、市级一流本科专业建设点5个。二是不断优化人才政策体系,促进人才交流合作。深入落实“塔基”青年人才队伍建设,由区县根据实际情况为首次在渝全职工作并与用人单位签订3年以上劳动(聘用)合同、按规定缴纳社会保险费的青年人才发放购房或安家补贴,2024年,有关区县为文旅相关领域6名人才发放安家补贴,重庆国际人才交流大会、百万人才兴重庆等系列活动引进文旅相关领域人才91人。三是全力做好人才服务保障。围绕《新重庆人才服务管理办法》,为符合条件的文旅相关领域人才提供职称评审、人才项目申报、税费优惠、医疗等人才服务,2024年为文旅相关领域人才提供线上人才服务1554人次。

(六)智慧文旅应用建设初见成效

紧扣数字重庆“1361”总体部署,充分利用一体化智能化公共服务平台,三级数字化城市运行和治理中心效能,“惠游重庆”“巴渝文物”“高品质文化生活”“景区安全智管”等应用纳入市级政务数字化应用“一本账”。推进文旅领域发展与超大城市现代化治理协同融合,在三级治理中心“文明创建”板块设置“文产业态”跑道、在“生产生活服务板块”设置“旅游”跑道,对应“文旅产业”“文创产业”“文旅市场监督”“旅游资源”等子跑道,配置“景区拥堵处置”“涉旅投诉问题处置”“外国人入境游口岸签”等智能预案,提升相应事件处置响应速度、优化旅客体验。截至目前,“高品质文化生活”综合场景覆盖41个区县1031个镇街1.1万余个村社区的公共文化设施,覆盖归集全市1.5万余个公共文化设施、1300余万项文化产品、共享图书1173万册;“惠游重庆”平台已接入全市各文旅场景共1554路视频数据(其中景区1183路,网吧148路),已接入全市454家文旅场景客流数据、1179家旅行社团队管理数据;“巴渝文物”平台已接入全市各文博场馆共278路视频数据(其中博物馆185路,文保单位113路),已接入全市177家文博场馆客流数据、全市522502件/套可移动文物数据、24917处不可移动文物数据。

二、充分吸纳意见建议,抓好提案办理落实

下一步,我们将充分研究吸纳您关于“加强政府领导与支持、培育本土智慧文旅创新主体、推动文旅企业协同创新、培养和引进数智化专业人才强化游客体验与反馈”的建议,在数字重庆建设框架下,持续推进我市数智文旅建设,运用数字化手段助力重庆建设世界知名文化旅游目的地。

(一)发挥政府主导作用,优化重庆智慧文旅服务平台建设

我委将结合您的相关建议,优化文旅驾驶舱,升级打造“旅游大脑”,持续深化我市文旅数智化发展。一是紧扣数字重庆“1361”总体部署,高标准建设好“高品质文化生活”“巴渝文物”“惠游重庆”等数字化应用。二是借鉴云南数智文旅等全国数智文旅发展整合资源的成功范例,以大数据、人工智能为支撑,不断优化智慧文旅服务平台建设,构建“数据采集+监测评价+决策实施+市场反馈”闭环体系,实现旅游信息实时共享、产品一站式预订、行程智能规划等功能,提升“景区拥堵处置”响应速度、“外国人口岸签”办理时效和“游客满意度”服务质效。

(二)培育智慧文旅创新主体,推动文旅企业协同创新

鼓励市内文旅企业加大数字化研发投入,支持有实力的企业加入川渝智慧文旅联盟,联合攻关共性技术难题,共享创新成果,鼓励市内文旅企业与科技企业、高校、科研机构等建立紧密合作关系,共同开展文旅数字化技术研发与应用创新。以两江协同创新区、两江数字经济产业园等为依托,全力打造“人工智能+”产业集聚区,建强全市数字版权经济、IP经济主阵地。紧跟数字文旅细分赛道,重点培育打造永川科技影视、 渝北仙桃数据谷网络视听、渝中化龙桥新兴传媒等产业集群。依托重庆新华出版集团、重庆广播电视集团(总台)、重庆文化旅游集团等市属国企平台,发展高清视频、智媒体、融合出版、数字文旅等创新业态。

(三)强化产学研融合,创新专业人才培养和引进措施

进一步加大对文化和旅游部重点实验室支持力度,重点推动实验室技术理论研究与行业深入结合,推动与重庆师范大学、重庆工商大学等高校分别打造的智慧旅游产业学院、城市品牌与文旅现代产业学院等产学研基地开展合作及课题研究,加快项目落地实施。联合市教委和市人力社保局积极从智慧旅游人才培养、人才引进、活动和服务等方面创新举措,持续促进我市文旅数智化高质量发展。大力实施专业技术人才知识更新工程,支持智慧旅游产业领域符合条件的专家人才通过绿色通道申报高级职称,支持利用博士后国际交流引进项目、留学回国人员创业创新计划,开展智慧旅游引才活动,加大行业领军人才、高层次人才引进力度,不断提升智慧旅游人才培养质量。

(四)进一步强化示范引领,强化游客体验与反馈

充分发挥示范引领作用,运用增强现实、虚拟现实和人工智能等数字技术,打造沉浸式夜游、展览和演艺等消费体验空间。依托AI大模型技术开发公共文化和旅游服务领域大模型和智能体应用,通过整合旅游目的地信息及相关行业数据,借助“问答助手”等新的交互方式构建诸如“旅游行程规划助手”“文旅智能服务助手”等应用场景,把数字技术应用于“吃住行游购娱”各个环节,不断创造出新场景、新应用、新业态;提升电子围栏、隐患排查等景区管理数字化能力,建设现代化智慧景区100个。提升公共文化场所数字化服务水平,打造一批数字博物馆、图书馆、文化馆、美术馆,推动川渝两地协同共建智慧图书馆、“公共文化云”平台。

此答复函已经我委石强书记审签。对以上答复您有什么意见,请填写在回执上寄给我们,以便进一步改进工作。

     重庆市文化和旅游发展委员会

                              2025年7月8日

联 系 人:魏文彪

联系电话:63236152

邮政编码:400010


扫一扫在手机打开当前页

智能问答

智能问答

数据发布

数字人播报

来渝旅游

政策解读

政策问答库

政策文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