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当前的位置: 首页>部门动态>区县风采

【梁平】活用非遗推动乡村文化振兴

日期: 2024-01-16

深入学习贯彻习近平总书记关于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工作的重要指示精神,坚持创造性转化、创新性发展,深挖非物质文化遗产价值,找到传统文化和现代生活的连接点,推动文化遗产传起来、亮起来、活起来,为乡村文化振兴注入强劲动力。

一、发展传承传统技艺,让文化遗产“传起来”

(一)培育工匠人才。建立“个人申报、单位推荐、机构认定、社会公示”的评审程序,评选命名一批非遗项目代表性传承人,培育国家级非遗项目 5 项、市级非遗项目 26 项、区级非遗项目 124项,培养传统工匠人才 190人、非遗项目代表性传承人 339人,设立“徐家辉年画”“陆晓刚竹帘”等名师工作室 10 个。

(二)组织研修活动。分批组织木版年画、梁山灯戏、土陶等非遗项目传承人赴天津杨柳青、山东杨家埠、四川绵竹等地考察学习 30 余次,举办木版年画、梁山灯戏、竹编等培训班 50 余场,培训后备人才 1000 余人次。

(三)转化学术成果。组织专业队伍编纂出版《梁平木版年画》《梁山竹帘》《梁山灯戏》《梁平癞子锣鼓》《梁平抬儿调》等专著,并开展五项国家级非遗项目档案数字化工作和65周岁市级以上代表性传承人生平记录。

二、盘活非遗文创产品,让文化遗产“亮起来”

(一)开发文创产品。围绕“明月山绿色发展示范带”“国际湿地城市”“中国西部预制菜之都”三张名片,制作年画文化衫、落地灯、茶具及春节年画红包、年画邮册等礼盒套装。梁平木版年画入选中国邮票发行题材,并面向全球发行。

(二)做大工艺品交易。研发竹帘扇、竹帘台屏、绣帘、竹窗帘等 20 多个非遗元素文创产品,梁平竹帘、梁平木版年画、梁平竹木雕工艺品成功进驻”邮乐网等平台,走进千家万户,实现产值近 6 亿元。

(三)加大扶持力度。实施传统工艺项目专项扶持计划,通过政府采购、产业立项、财税减免等方式,给予竹帘、土陶等乡村振兴非遗项目重点支持,帮扶非遗经营单位 405 家。

三、推进非遗“四进”,让文化遗产“活起来”

(一)进校园。将癞子锣鼓、新年画、梁山灯戏等纳入小学校本课程,建立非遗基地 29 个,其中,市级传承教育基地 5 个,生产性保护基地 5 个。选送《黎明前的小信使》《夜钓》《西郭先生》等梁山灯戏特色剧目进校园,弘扬优秀传统文化。

(二)进乡村。创排梁山灯戏优秀剧目《希望的田野》,在各乡镇、街道巡演。在有条件的基层村、社建设文化墙,展示富有乡村文化特色的年画。举办“预制向‘味’来 年画进乡村”“绿色中国行走进国际湿地城市——梁平年画主题展”等活动。

(三)进景区。将梁山灯戏、木版年画等非遗融入百里竹海、滑石寨等乡村旅游景区。融入成渝双城经济圈建设和巴蜀文化旅游走廊建设,推进建设赤牛城宋(元)蒙文化遗址公园、都梁大剧院等一批重点项目。

(四)进基地。梁平博物馆利用非遗文化展厅开展爱国主义教育宣传展示活动,梁平区文化遗产保护中心成功申报市级爱国主义教育基地。组织木版年画、竹帘等非遗产品先后到德国、法国、意大利、英国、俄罗斯等国家和地区开展对外文化交流。


扫一扫在手机打开当前页

智能问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