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江津】“四个新”助力讲好“四普”故事
江津区积极贯彻落实习近平总书记关于文物工作的重要论述、重要指示批示精神,严格遵循“保护第一、加强管理、挖掘价值、有效利用、让文物活起来”的工作要求,加大文物和文化遗产保护力度,全力推进文物工作高质量发展,取得新的成效。
新发现——文物家底有更新
文物普查是重大国情国力调查,是国家文化安全的重要保障,是文物事业发展的重要基础性工作。随着第四次全国文物普查工作的不断深入,江津普查工作取得阶段性成果。目前,江津区三普田野调查复查率为100%。江津区四普办对近年来考古专项调查进行系统梳理,将刁家溪遗址、长坡遗址、长屋基遗址、麻柳湾遗址、秦家坝遗址、中坝遗址、凉沙坝遗址等9个商周遗址列入“四普”新发现。这些商周遗址极大地丰富了江津区文物资源的内涵,为支持建立和完善长江上游的早期文化序列、进一步探究川渝早期文明文化内涵提供了重要的研究材料。
新标准——内外业同步进行
在开展外业调查的同时,江津区同步开展内业资料整理工作。对比第三次全国文物普查数据,按普查标准规范采集填报不可移动文物基础信息,开展测量、绘图、标本采集、拍照等,及时整理、录入调查资料和信息数据,做好文物数据和相关资料的采集和登记工作。
对于复查文物,普查队逐一核准每一处不可移动文物现状情况,补充更新相关信息,掌握当前最新状况,了解三普以来变化情况。对于2012年以来已经发现的不可移动文物,逐一实地开展现场调查,采集文物基础信息;对于普查中新发现的不可移动文物,采集文物基础信息,为开展文物认定提供依据。
新视野——聚焦于名镇名村
白沙镇是国家级历史文化名镇,现有不可移动文物94处,是抗战时期大后方重要的“文化四坝”之一,是内迁机构和学校重要的聚集地。为了摸清白沙镇文化遗产资源,联合区委宣传部、党史研究室、相关高校和地方史专家,通过查阅史料文献、走访当地居民、采访名人后代、征集相关文物等方式,初步收集新增文物线索30余条。经过普查队现场核实,确定新增文物线索18处。
江津区有国家级历史文化名镇5个,中国传统村落7个,市级历史文化街区1个。在普查工作过程中,江津区设立普查队5支,其中1支专职开展新增文物专题调查,严格践行“应保尽保”要求,提前布局新增文物资源线索调查,谋划了工业遗产、红色革命遗产、传统庄园、古桥古道等专题调查,确定了以历史文化名镇和中国传统村落为中心的调查路线,在区规划自然资源局和区住房城乡建委的配合下,江津区在5个历史文化名镇内新发现文物线索72处,7个传统村落内新发现文物线索66处。
新媒体——文物走近大众
2021年开始,江津博物馆就利用新媒体平台进行直播馆藏文物的探索。第四次全国文物普查工作开展期间,江津博物馆的直播间从馆舍内搬到了江津的田野乡间,带领直播间的观众朋友直击普查现场,获得了不错的反响。通过对普查工具、手段、文物情况的介绍,让观众一起近距离、直观地感受文物普查到底要做什么、怎么做、有什么意义。四普期间为群众提供线上直播“听汀讲文物”共30余期,通过手机镜头,使观众身临其境,从而扩大文物普查的宣传面和影响力,提高社会对于文物普查的参与感、认同感、使命感。后期,江津博物馆会持续利用新媒体,制作更多精美生动的短视频,借助社会媒体的影响力把深藏在博物馆和江津大地的文化和历史传扬出去,让文物活起来。
国务院部门网站
地方政府网站
部门政府网站
区(县)政府网站
省区市文化旅游系统网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