重庆市文化和旅游发展委员会2024年生态环境保护履职情况
2024年,市文化旅游委深学笃用习近平生态文明思想,按照党中央、国务院决策部署和市委、市政府工作要求,切实履行生态环保工作职能职责,坚持“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生态发展理念,深入推进生态旅游发展,不断提升“山水之城·美丽之地”品牌影响力。根据《重庆市推动职能部门做好生态环境保护工作的实施方案》(渝环〔2023〕120号)要求,现将我委2024年生态环境保护履职情况报告如下。
一、工作开展情况
(一)持续完善文化旅游场所环境保护机制。一是进一步优化A级旅游景区评定管理。印发《进一步优化A级旅游景区评定管理工作的通知》,强调A级旅游景区必须具备长期运营的可持续发展能力,符合生态环境法律法规及相关规定,强化源头管控。二是推动露营旅游规范有序发展。联合14个市级部门印发《关于推动露营旅游规范有序发展的指导意见》,要求露营地选址应符合国土空间规划和相关专项规划,严格遵守生态保护红线,避让生态脆弱区域,并明确了各部门对露营旅游安全监管职责。三是压实文化旅游场所主管部门环境保护责任。印发《2024年市文化旅游委系统安全生产与防灾减灾救灾重点工作清单》《市文化旅游委领导安全生产职责清单》,统筹指导各区县政府持续抓好自然灾害防治、森林防火、高风险游乐项目、旅游交通、旅游安全、意识形态网络舆情等安全监管,全市旅游景区整体平稳运行。
(二)积极推进生态旅游品牌创建。坚持把生态旅游资源和环境保护放在首位,将生态优先理念深度融入旅游目的地建设,突出特色、区域联动、精准发力,文旅融合进一步增强。创新推进景区大气负氧离子监测发布工作,会同市生态环境局、市林业局、市气象局联合印发《关于推进重庆市生态旅游景区大气负氧离子监测与发布工作的通知》,监测发布生态旅游景区大气负氧离子指数。推进生态旅游发展,成功打造武隆仙女山、南川金佛山、丰都南天湖等一批生态精品景区、度假区,支持巫山县成功注册“巫山红叶”地理标志证明商标。同时,依托乡村旅游资源优势,加快推动全市乡村旅游由传统的“食宿、观光”为主向“休闲、度假”转变,大力发展特色旅游民宿、自驾露营、户外运动、研学科考等乡村休闲旅游项目。
(三)不断加强文化旅游场所环境监管力度。一是加大对旅游景区的检查力度,重点检查景区环境卫生、污水处理、垃圾清运、生态保护等情况,对发现的问题及时下发整改通知书,督促景区限期整改。2024年共对全市286家A级旅游景区进行了复核检查,其中责令限期整改16家、取消等级5家。二是严格落实《重庆市一次性用品目录清单管理办法》,开展一次性用品使用情况检查,指导星级旅游饭店落实不主动提供一次性用品,并要求在醒目位置设置不主动提供一次性用品的提示,鼓励使用易降解、可回收再利用的绿色环保产品,落实源头减量措施。三是积极配合市生态环境局开展“无废城市细胞”建设,严格按照“无废城市”建设有关标准对16个区县申报资料进行审核,向市生态环境局推荐40个文化旅游场所创评市级“无废城市细胞”。
二、工作成效
(一)推动文化旅游强市建设。召开全市文化旅游发展大会,深入分析全市文化旅游高质量发展面临的新形势新挑战,研究部署加快建设文化旅游强市目标体系和7个方面重点任务。全系统及时传达学习全市文化旅游发展大会精神,研究提出17项贯彻落实举措,压紧压实工作责任,确保各项任务有序推进。联合四川省召开建设新时代文化高地暨巴蜀文化旅游走廊推进会,聚力打造巴蜀文化旅游走廊建设标志性成果,发布5个方面重大成果;召开联席会议9次、组建合作联盟36个、签订协议103份。编制形成《重庆市推动巴蜀文化旅游走廊建设行动方案(2025—2027年)(送审稿)》,迭代构建巴蜀文化旅游走廊“四梁八柱”。成功举办长江三峡旅游一体化宣传营销暨长江游轮旅游高质量发展大会、2024长江三峡区域旅游合作渝鄂轮值主席会议;渝鄂湘黔川五省(市)共塑武陵山区域文旅发展品牌,渝川陕甘四省(市)共谋推进蜀道保护利用工作,渝川陕三省(市)联合发布川陕革命文物保护利用片区专项规划。
(二)推动生态旅游产品供给不断丰富。2024年新评定国家级旅游度假区1家、5A级旅游景区1家、五星级游轮2艘、五星级饭店2家、甲级民宿1家、乙级民宿1家。全市A级旅游景区达到314家,精品景区占比56%,占比率居全国第一;长江三峡游轮31艘(五星级20艘),总数居全国第一,推动长航“朝天星河”号游船成功首航,2024年两江游船、三峡游轮持续高位运行,分别接待游客358万人次、123.59万人次。串珠成链建体系,推出南川金佛山、武隆仙女山、丰都南天湖等十大冰雪旅游目的地,获评全国精品旅游线路8条。
(三)推动旅游新产品新业态发展。推动“文旅+百业”,培育《天下大足》《三峡侏罗纪》等沉浸式新产品新场景,推出万州天生城文旅街区等新景区景点103个、城市CityWalk精品线路10条、休闲度假露营地246个,开发低空飞行体验等旅游消费新热点近1000个;上线全国首个“演艺地图”,推出演艺场所100家;“大金佛山178环山趣驾”环线、冷水风谷休闲度假营地交旅融合项目入选全国交通运输与旅游融合发展示范案例名单,重庆1949大剧院入选2024年首届“文旅经济盛典”十大创新案例。
(四)推动文旅赋能乡村振兴。有力促进资源直达基层,实施53个对口帮扶项目,投入资金逾1200万元,完成巫山县消费帮扶1042万元;成功举办“大地欢歌”全国乡村文化建设年启动仪式暨2024年全国“四季村晚”之春季“村晚”主场活动等大型群众文化活动200余场次。有效打造乡村旅游精品,建成全国乡村旅游重点镇村47个,市级乡村旅游重点镇村201个;“体验四季 乐游涪陵”等7条线路入选文化和旅游部2024年“乡村四时好风光”乡村旅游精品线路,12个村镇入选2024年全国“四季村晚”示范展示点;“荆竹村‘一二三产+旅游’助推乡村发展蝶变”入选全国文化和旅游赋能乡村振兴“十佳”案例名单;市文化旅游委入选世界乡村旅游理事会“金牌会长单位”。
三、下一步工作计划
我委将按照全国旅游发展大会、全市文化旅游发展大会精神和《重庆市推动职能部门做好生态环境保护工作的实施方案》要求,拓展生态旅游发展空间,促进生态资源与旅游业融合发展,推动文旅资源串珠成链、文旅产品提档升级、文旅业态丰富多元、文旅模式创新突破,打造一批生态旅游产品,释放旅游消费潜能,全面构建文旅深度融合、多业良性联动、城乡协调发展的大旅游格局。
(一)推动巴蜀文化旅游走廊建设。提请印发实施《重庆市推动巴蜀文化旅游走廊建设行动方案(2025—2027年)》,围绕建设文化旅游强市、西部地区文化旅游融合发展引领地、全国文化旅游高质量发展示范地、世界知名文化旅游目的地,全面实施“1396”行动,迭代构建巴蜀文化旅游走廊“四梁八柱”。系统推进建设高质量文旅经济、高水平文旅供给、高品质文旅体验、高效能文旅治理,把重庆独特优势转化为增长动能,释放文化产业和旅游业综合带动效应,形成更多“西部领先、全国进位和重庆辨识度”的文旅标志性成果。
(二)推动构建精品旅游线路体系。精准对接当前旅游市场多样化消费需求,加快重构全市旅游发展布局,充分结合气候特点和旅游资源特色,构建形成一批精品旅游线路体系。同时,在精品线路总体策划研究成果的基础上,对接市场,面向游客编制更精美更通俗更实用的《重庆旅游精品线路丛书》,推广重庆精品文旅项目和精品旅游线路。
(三)推动乡村旅游品质提升。加大乡村旅游水电气讯、乡村道路、标识标牌等基础设施建设,指导区县优化乡村观光休闲、亲子游乐、农事体验、康养避暑等旅游服务项目,提升公共文化服务效能,加大人员培训,提升旅游服务能力。指导区县结合时令节庆开展丰富多彩的乡村文化旅游活动,带动旅游消费;指导有条件的区县组织媒体和旅行社采风采线,挖掘乡村文化旅游资源,丰富旅游产品,充分展示乡村建设成果和乡村变化,吸引更多的市民唤醒乡愁记忆,体验乡村文化,助力乡村旅游消费。
(四)加强品牌宣传推介。借助长江三峡国际旅游节、世界大河歌会、中国白帝城国际诗歌节等大型节庆会展活动,加强对各类文旅新产品、新业态的宣传推广,提高生态旅游产品的知名度。做好旅游商品赛事工作,积极参加中国旅游商品大赛,办好“重庆好礼”旅游商品(文创产品)大赛活动,进一步提升生态旅游产品的附加值和美誉度。赴重要客源地开展宣传推介活动,持续提升“最宠游客城市”品牌影响力。
国务院部门网站
地方政府网站
部门政府网站
区(县)政府网站
省区市文化旅游系统网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