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力唱好“双城记” 努力把渝中打造成巴蜀文化旅游走廊合作发展的先行区——重庆市渝中区推动巴蜀文化旅游走廊建设取得实效
渝中区是重庆母城、中心城区,集聚人文历史、核心区位、产业基础、独特地貌等优势。区委、区政府明确表示,渝中区应坚决扛起责任,体现母城担当和渝中作为,在推动成渝地区双城经济圈和巴蜀文化旅游走廊建设中先行先试,充分发挥示范带动作用。近年来,渝中区围绕推进规划编制、文化资源保护传承、文旅产品开发等,有力有序推动巴蜀文化旅游走廊建设。
一、注重战略合作,加强对双城文旅合作的顶层设计和科学引导
一是持续深化与四川有关市、区的战略合作,区委、区政府主要领导先后带队赴成都考察交流,促成与成都市青羊区、锦江区签署《关于深化文化旅游业高质量发展战略合作协议》,围绕深化文化旅游产业发展合作、深化互为旅游目的地合作、深化招商引资交流合作等方面,推进协议议定事项的落地实施。二是配合推进《巴蜀文化旅游走廊建设规划》编制,把全面融入成渝地区双城经济圈和巴蜀文化旅游走廊建设纳入渝中区文化旅游发展“十四五”规划纲要,精心谋划实施重庆长滨片区治理提升项目、大鹅岭景区建设、“红色三岩”大景区建设、历史文化风貌区街区群、人文渝中文旅建设项目、渝中长嘉汇大景区治理提升工程、渝中“两江四岸”品质提升工程、解放碑—朝天门一体化工程等八大文化旅游重大项目,积极对接力争纳入重大项目目录库。三是建立协调合作机制,由两地文化旅游部门牵头负责区域合作日常事务对口衔接,每年组织一次区域文化旅游合作联席会议、开展一次互访交流活动。渝中区文化旅游委成为巴蜀文化旅游推广联盟理事会发起成员单位,渝中区旅游协会牵头成立“成渝地区红色旅游联盟”。2021年10月,锦江区文体旅局四级调研员挂职任渝中区文化旅游委党委委员、副主任。
二、聚焦资源开发,增进双城战略性、长期性合作共建共识
一是系统研究“母城”文化。围绕巴渝文化、移民文化、抗战文化、统战文化、革命文化等深入开展文化价值、人文精神、文化特色、IP符号、文旅深度融合等系统研究。深挖“母城”历史文化内涵,瞄准古代、近现代重大历史事件、重要历史名人、文物遗址、“非遗”传承,讲好重庆和“母城”故事,奠基文化资源活化利用。开展巴曼子将军纪念馆、老鼓楼衙署遗址博物馆、抗战金融博物馆等内涵梳理,推动实施邹容纪念馆、“重庆大轰炸”纪念馆陈列布展。二是深入研究阐释巴蜀文化共性。荟萃重庆中国三峡博物馆、红岩革命纪念馆、市文化遗产研究院、重庆地方史学会等资源,联合四川、成都研究机构,促进学术成果转化为“走廊”建设的文化驱动力。三峡博物馆与四川博物院签订“加强文物保护利用战略合作协议”,将逐步建立川渝两地文保工作站(或流动工作站),合作开展书画、汉代画像砖、陶瓷、青铜器、漆木器、石刻等文物保护修复相关技术研究和运用,共同打造西南地区文物科技保护修复区域中心。三是深化文旅公共服务领域合作。在提升公共服务水平方面,区图书馆与四川省泸州市等九个川渝地区的图书馆持续推进地方文献资源共建共享,在微信公众号开辟了双城地方文献书目互荐合作专栏。成功接入“川渝阅读一卡通通借通还”中转平台,实现基于居民社会保障卡(电子社保卡)的图书通借通还服务。 在艺术交流方面,区文化馆先后赴四川省参加“首届巴蜀合唱节”、“百绣百年颂党恩”首届川渝非遗绣活大赛等文化活动,组织承办《巴音蜀韵——成渝双城国乐嘉年华》成渝共建巴蜀文化旅游走廊系列演出等。
三、着力产品供给,塑造双城文化旅游全方位合作的发展引擎
一是促进文化旅游产业协同发展。联合四川省成都市、云南省昆明市共同牵头,联动8个西南片区国家文化旅游消费试点城市,成立了全国西南区域文化和旅游消费城市群推进联盟。跟踪对接成都域上和美、成都开心麻花、成都陆道原乡、成都立方科技等企业来渝中投资。成功召开重庆市文化产业和旅游产业供需对接会,邀请功夫动漫、金桥国旅、九凤赋歌等30余家成都文旅企业来渝参会,为企业供需对接搭建平台。二是打造文化旅游品牌和精品线路。深入挖掘云端、江岸、步道等特色消费场景,做精做靓“两江游”“街巷游”“云端游”等文商旅融合发展品牌,加强两地景区、旅行社协同合作,依托“宽窄巷子-洪崖洞”战略合作,积极推广“远亲不如近邻”“宽洪大量”联动模式。三是持续加大宣传营销推广。举办第25届重庆都市文化旅游节暨城际旅游交易会,节会期间川渝两地各大景区景点、旅游机构及旅行社均推出优惠折扣、半价钜惠、免费游等大力度折扣回馈广大市民游客。参加2021“美好生活·品位锦江”金秋文旅消费季启动仪式,宣传推介渝中区文化旅游特色资源。动员全区A级以上旅游景区积极参与“巴蜀文化旅游自由行—川渝百万市民免费互游百景区”活动,向四川籍游客推出首道门票免费优惠措施。
国务院部门网站
地方政府网站
部门政府网站
区(县)政府网站
省区市文化旅游系统网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