校地合作模式在重庆“四普”中的创新实践
全市第四次全国文物普查进入第二阶段以来,市文化旅游委(市文物局)以与重庆师范大学联合共建考古文博学院为抓手,充分发挥校地合作、人才培养合力,指导沙坪坝区文物局、重庆师范大学考古文博学院建立联合普查队,创新实践我市“四普”工作校地合作模式,有力推动新时代新征程新重庆背景下高校参与文物保护利用工作的新探索。
一、积极探索“四普”合作新模式
在市第四次全国文物普查领导小组办公室指导下,沙坪坝区文物局与重庆师范大学在长期深度合作基础上,探索出队伍共建、资源共享、过程共商、信息共通合作模式,有力推动辖区内“四普”工作。
一是队伍共建。沙坪坝区文物局及时组建起由区文物管理所参与过“三普”的“老兵”、首次参与普查的“新兵”,以及重庆师范大学考古文博学院带队老师和在读“预备役”的联合普查队,坚持以老带新、以新促老。4月底,市四普办举办2024年度培训班,重庆师范大学派出带队老师和学生积极参训,确保持证上岗。
重庆“四普”2024年度培训班现场教学
二是资源共享。“四普”正式转段后,重庆师范大学在实地调查阶段投入RTK、全站仪、无人机等设备,并对沙坪坝区文物局的专业技术人员开展培训。同时,结合沙坪坝区现有的无人机、电子罗盘、单反相机等,丰富设备种类,扩大调查手段覆盖面,形成合力共同保障信息采集精度。
带队老师胡子尧开展实地调查示范RTK测绘
三是过程共商。双方采取“试点调查—问题汇总—田野实践—经验总结”的工作路径,确立“有调查、有整理、有讨论、有答疑”的高效推进模式,定期召开碰头会,梳理本阶段工作成效及问题,提出下阶段计划。双方共商同策,紧盯进度节点,提前谋划干预。
四是信息共通。双方高度重视普查过程中信息的互联互通,强调第一时间畅通普查信息分享。以现场专题会、线上视频会、工作群等形式接收信息反馈,大家从田野调查、工作安排、设备操作、系统录入、经验分享、避雷提示、心得体会等角度各抒己见,互通有无,力求普查“走深、走实,见效、见质”。
沙坪坝区普查队在重庆师范大学召开阶段性碰头会
二、联合助推“四普”合作新成效
沙坪坝区文物局与重庆师范大学自建立联合普查队以来,同向发力,抓主抓重,切实推动“四普”工作提质增效。
一是调查成果高质量。提前筹备、科学分工,多措并举做好对位置偏僻、道路不通文物点的信息采集,确保图像清晰、定位准确、内容完备。二是调查进程高效率。协同推进内外业工作进度,当前,数据外业复核完成率达48%,内业登录率达25.6%,新发现线索25条。三是人才建设高水准。在调查中兼顾资料收集与研究阐释,在读研究生在普查实践中将调查成果转化为论文研究方向,不断提升专业知识储备、应用与创新能力。
沙坪坝区普查队调查飞雪岩摩崖石刻
三、共同开启“四普”合作新篇章
校地合作模式在“四普”工作中启用,是沙坪坝区文物局与重庆师范大学在考古调查发掘、展览展陈、社教活动等良好合作基础上蹚出的一条新路子,旨在新形势下共同绘就文物保护利用新图景。
沙坪坝区文物局文化遗产保护利用科负责人张瑜表示,“四普”是一项系统性工作,周期长且标准高。开展校地合作是落实普查任务的一条创新路径,也是着力构建辖区文物资源数据库的创新手段。双方将以开展区域文物调查研究课题为出发点,共同抓重点、破难点、创亮点,通过“四普”实现更深层次、更高水平、更宽领域的合作共赢。
重庆师范大学考古文博学院执行院长蒋刚教授表示,学院与沙坪坝区文管所的合作启动较早,早期的合作成果与成功基础是达成此次“四普”合作意向的前提。重师将秉持“以服务求支持,以贡献求发展”的发展理念与“注重实训”的教学理念,通过“四普”校地合作促进学院人才培养结构调整,助力适应重庆高质量发展需求的文博专业人才成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