重庆“四普”新发现推介: 从废弃铁路桥到文化地标——襄渝铁路梨菜线虎头岩铁路桥的价值与蝶变
襄渝铁路—梨菜线虎头岩铁路桥旧址(以下简称虎头岩铁路桥旧址)位于重庆市渝中区化龙桥街道红岩公园内,现存线路长235米、宽6米,共7孔,桥墩跨度约21米,最大临空高度约30米,于1973年6月建成通车,2011年5月梨菜线铁路因沙坪坝站改造同期停运。2024年,重庆市将梨菜线虎头岩铁路桥旧址登录为“四普”新发现文物,并积极探索推进保护利用,实现其从“废弃铁路桥”到“文化地标”的转型,凸显在近现代类文物保护利用领域的重庆辨识度。
重庆“四普”2024年度重要新发现襄渝铁路—梨菜线虎头岩铁路桥旧址局部
国家战略与时代精神的微观缩影。襄渝铁路作为三线建设的重要工程,其建设肇始于“备战、备荒、为人民”的国家战略部署,核心目标在于强化国防安全屏障与推动中西部工业化进程。20世纪70年代,在襄渝铁路建设的同时,需要修建联络线将襄渝线的客车引入菜园坝重庆站。联络线分为两段,一段是从中梁山隧道重庆端洞口外第四线路至梨树湾,即四梨联络线;另一段为梨树湾到菜园坝重庆站,即梨菜联络线,简称梨菜线。
梨菜线是襄渝铁路切入重庆核心区的关键支线,虎头岩铁路桥则构成该战备铁路贯通运营的控制性节点工程。其建 设严格落实特殊时期国家对铁路建设技术路径要求、对周边文物保护的指示批示,集中体现了社会主义革命和建设时期党的坚强领导,是国家战略实施的物化见证。虎头岩铁路桥的建成凝聚着铁道兵及民兵的血汗乃至生命,在极端艰苦的建设条件下,依托人力与简易机械逢山凿路、遇水架桥,承载着“艰苦创业、勇于创新、团结协作、无私奉献”的三线精神,是三线建设宏大叙事在重庆的微观缩影。
重庆铁路与城市交通发展的重要佐证。重庆多山的地形对铁路建设提出了极高要求。虎头岩铁路桥总长235米,最大临空高度达30米,采用7孔混凝土结构,桥墩跨度约21米。在缺乏现代精密测量仪器和大型机械的年代,在“山城”复杂地形中精准定位、开挖基坑、架设梁体,蕴藏着20世纪70年代中国铁路桥梁在复杂地质条件下的工程智慧。襄渝铁路梨菜线的贯通彻底改变了川渝地区北上出川的交通格局,极大提升了重庆作为西南工业重镇的物资流通效率,优化了区域产业布局与经济结构。虎头岩铁路桥旧址作为该交通网络的关键节点,其工程形制与运营史迹构成研究西南地区铁路发展史、重庆城市交通变迁史的重要实物见证,具有不可替代的科学与历史价值。
集体记忆与身份认同的物质载体。对于参与襄渝铁路建设的老铁道兵、民兵及其后代,虎头岩铁路桥旧址是承载其青春、奋斗与荣光的物理空间,是维系群体情感、传承三线精神的重要场所,具有强烈的集体记忆和情感价值。此外,梨菜线及虎头岩桥的建设和运营,深刻影响了沿线社区的发展轨迹、人口结构、生活方式和空间形态,是地方历史的组成部分,是当地居民身份认同和地方感的重要来源。
保护与利用:打造多维文化空间。随着城市建设和交通网络升级,梨菜线部分区段交通功能减弱或废弃。但虎头岩桥依山就势,跨越沟壑,其巨大的体量与险峻的地形共同构成了山城独有的特色景观。2020年虎头岩铁路桥旧址保护利用纳入红岩文化公园整体规划和打造,2023年渝中区妥善保护虎头岩铁路桥旧址及其周边环境,深入挖掘旧址连接历史人文与自然生态的潜力,在不改变铁路桥原有风貌的前提下,修旧如旧,采取“最小干预+功能置换”的保护策略,通过结构加固、景观改造,拓宽轨道两侧人行通道、更换护栏、增加景观灯饰,结合毗邻的市级文物保护单位《新华日报》总馆旧址、红岩公园内的革命遗址群(红岩村、曾家岩、虎头岩),延伸“工业遗产+红色记忆”的复合文化空间,充分满足市民、游客的游览需求。
由虎头岩铁路桥旧址、《新华日报》总馆旧址等串联起的多维文化空间
襄渝铁路—梨菜线虎头岩铁路桥旧址不仅是重庆市交通史、铁路史的物质载体,更是国家战略、社群记忆与地方认同的复合文本。接下来,重庆将持续做好虎头岩铁路桥旧址的保护利用工作,以“四普”为抓手,切实践行“应保尽保”,推动其创造性转化、创新性发展,新发现一批、新公布一批、新保护利用一批不可移动文物,打造近现代重要史迹及代表性建筑保护与利用的重庆样板。
国务院部门网站
地方政府网站
部门政府网站
区(县)政府网站
省区市文化旅游系统网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