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当前的位置: 首页>专题专栏>重庆市第四次全国文物普查工作

重庆“四普”新发现:荔枝道沿线遗存

日期: 2025-07-17

根据《考古中国:蜀道工作计划(2024—2028年)》工作安排,重庆负责荔枝道(陕西西乡至重庆涪陵段)调查及温山县城遗址、桂溪县城遗址和开州县坝遗址考古调查勘探、发掘及研究等工作。2024年3月,蜀道荔枝道考古专项调查正式启动。今年5月前,重庆牵头完成荔枝道主线、副线考古调查,共登录道路本体遗迹147处、沿线关联性文物资源269处,其中148处已纳入“四普”新发现文物。“四普”期间,长寿、涪陵、万州、开州、垫江等所涉区县,通过提前公布、挂牌保护、部门联动等有力举措,深化沿线文化遗产的研究保护及利用。

荔枝道重庆段——花岩古道(万州区)

整合力量,跨区域推进文物普查。作为“蜀道考古研究”的重要子项目,荔枝道考古专项调查涉及川陕渝两省一市,是“蜀道考古研究”中唯一跨三省(市)的联合考古项目。调查工作由重庆市文物考古研究院牵头,四川、陕西、重庆文博单位协同开展。“四普”实地调查启动后,相关区县四普办、普查队参与其中,形成联动合力。此次调查打破了以往以行政区域为界、各自调查的传统工作模式,组建了多学科技术骨干团队,在跨区域联合考古上实现了工作机制创新。通过“专普”结合,成功积累了一家牵头、多方参与、合力共为的调查经验。

蜀道(荔枝道)考古联合调查队留影

统筹推进,高标准完成信息录入。“四普”与考古专项调查工作协同互补,协力构建完善蜀道(荔枝道)文物保护体系。“四普”聚焦全线文物资源系统性摸底,全面梳理古遗址、古驿道、石刻等基础数据;考古专项则深化勘探发掘、研究阐释及道路工程精细化测绘等课题。在时序衔接上,“四普”成果为考古专项提供关键数据支撑,助力精准定位目标、提升调查效率。技术应用层面,通过无人机激光雷达扫描、三维影像重建、电子拓片等手段,高精度识别记录古道及沿线遗迹地形特征与分布;依托移动智能终端,实现文化遗产信息精准采集与“四普”数据高质量录入,夯实专项研究基础。

架站式三维扫描

双线并行,全覆盖实现“以保促用”。通过蜀道(荔枝道)文物普查及考古专项调查,重庆双线并行,严格贯彻落实“应保尽保”,深化成果转换与有效利用。着眼普查成果,长寿区将荔枝道遗存走马岭古泉等3处重要新发现公布为区保单位。涪陵区积极推进“涪垫古道”“黑龙洞拱桥”以及沿线北岩题刻的各级文保单位申报工作,成立“蜀道·荔枝道涪陵文献馆”,建成“荔圃春风文化园”。垫江县及时挂牌保护新发现文物,利用峰门铺石刻群建成明月山乡村振兴示范带的文旅休闲打卡地。万州区完善文物配套基础设施,进一步提升蜀道茶镇旅游发展基础条件,策划推出《大唐荔香越千年 花岩古道焕新生》等宣传视频。梁平区文物部门会同交通部门,依托公路服务设施积极宣传地方古驿道和交通史,融入百里竹海旅游景区建设。

蜀道·荔枝道涪陵文献馆

前期,经过各级四普办、各有关部门共同努力,重庆实地调查工作圆满完成,新发现文物点数量众多,类型丰富,价值突出。当前,“四普”工作已转入成果整理汇总阶段,重庆正有序推动包含蜀道(荔枝道)在内的各专项调查、文物普查有关数据核查。下一步,重庆将继续围绕第三阶段各项目标任务,始终把确保和提高普查质量作为重中之重,严格把关、逐级验收,高质高效推动不可移动文物依法认定及公布等相关工作。


扫一扫在手机打开当前页

智能问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