重庆“四普”新发现文物推介: 西南地区食品工业现代化的典型例证 ——重庆肉类联合加工厂办公楼
20世纪50年代,为贯彻党在过渡时期的总路线,我国制定并实施了第一个五年计划(1953—1957)。“一五”计划的基本任务包含“集中主要力量进行以苏联帮助我国设计的156个建设项目为中心”等,重庆肉类联合加工厂作为前苏联援建中国的首批大型肉类联合加工企业之一,代表了当时西南地区现代化食品工业的先进水平。其规模宏大,功能布局完善,建筑形式独特,是“一五”时期工业化建设的缩影。本期推介重庆“四普”新发现文物、重庆市优秀历史建筑——重庆肉类联合加工厂办公楼。

重庆肉类联合加工厂办公楼
前苏联专家主导设计的典型苏式风格建筑。重庆肉类联合加工厂位于大渡口区建胜镇建路社区陈家坝,是由前苏联专家团队主导设计。办公楼为两栋南北朝向的对称L形三层砖木结构建筑,占地面积近2000平方米,建筑面积超5000平方米。北楼平面呈内廊式布局,南楼平面根据功能灵活分隔。均为机制瓦坡屋面,屋顶山花部分开八角形通风窗。红砖外墙,木质门窗,水磨石地面和木质楼面。主入口立面饰以三层贯通的水泥砂浆窗框及凹入的海棠式框窗槛墙,立面整体呈“三段式”结构,即勒脚、墙身和檐部三个部分,装饰简洁。办公楼保存情况较好,风貌清晰可辨,整体与细节都呈现出苏式建筑形制和法式特征。2020年纳入重庆市优秀历史建筑(名为重庆万吨冷储物流有限公司办公楼)。

重庆肉类联合加工厂办公楼外立面细节
西南地区食品工业现代化的典型例证。重庆肉类联合加工厂于1953—1958年建设,是苏联援建我国的156项工程之一,也是当时西南地区最大的肉制品加工企业。作为“一五”时期全国建设的9个大中型肉联厂之一,它的投建标志着西南地区传统分散的作坊式肉类加工行业向规模化、标准化、现代化全链条生产模式的彻底转变。当时承担着国家战略储备肉任务,尤其是罐头制品成为当时西南地区食品加工业的先进生产力代表。

重庆肉类联合加工厂办公楼-南楼
承载着数代人的集体记忆、情感与荣誉。重庆肉类联合加工厂功能分区明确且联系紧密,覆盖职工生产生活、医疗教育等各个方面。对职工来说,肉联厂不仅是赖以生存的工作单位,更是一个完整的“微缩社会”。办公楼原用作厂内人员办公,但南楼曾应职工需求作为托儿所及图书室使用。这里不仅是数代重庆“工业人”集体生产生活、成长奋斗的物质空间与情感见证,也是荣誉感与归属感的集结地。借助“四普”,办公楼在重庆市优秀历史建筑的基础上,新增了一张文物“身份证”。

重庆肉类联合加工厂办公楼内部
自“四普”实地调查开展以来,重庆市立足资源禀赋系统梳理自身历史文化脉络,全覆盖、多维度地开展新发现调查。今年3月,新增包含工业遗产等重点类型在内的9个专项调查,提高新发现文物数量与质量。全市新发现文物调查在取得阶段性成果的基础上,目前仍跟随数据审核工作同步进行,持续夯实资源家底,不断增添新的内涵价值。
国务院部门网站
地方政府网站
部门政府网站
区(县)政府网站
省区市文化旅游系统网站